楼主: kensh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灵魂深处的自我判决——〈判决〉阅读笔记》开始

[复制链接]

3

精华

79

帖子

272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11#
发表于 2006-11-9 16:51 | 只看该作者
我比较倾向velvets兄的见解:“自尽某种意义上是kafka的一个自我宣言,预示其破釜沉舟进行文学探索的抉择。”
“一个威严的足以判决的父亲是拥有所有权力的,而本德曼仅仅是一个被迫的接受者。”K版主的见解,我不会否定,只能存疑。儿子尊从父命而自尽,无法看成“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而是罪孽深重(名利欲望)不得不死(回归到“无辜的孩子”)。如寒鸦兄所言K版主采用了“文学接受的阅读”。愚以为,解读一部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该作品的再创作,甚至会重新赋予该作品以新的意义。只要我们的观点言之以理,言之有据,给人以阅读的欲望和意义,即为好的解读。
卡夫卡有一段话对我们理解《判决》很有帮助,他说:“如果你们要彻底理解书,就要先了解我,对我的生活.个性.遭遇和梦幻必须深入的了解”。[赵炎秋:《西方著名作家生活与创作》,新华出版社1990年版,第335页]。他在1913年8月21日的日记中写到:“我的职务令我不能忍受,因为它与我的唯一的渴求.我唯一的职业——那就是文学——是相矛盾的”.他认为,自我常常在白天迷失,只有夜晚,在昏暗的煤气灯下的写作,才是一条通向内心暗昧道路。他说:“只有坚定地跨进事情的对立面,有些事情才能达到。人们不得不走向远方,去寻找已经离开的故乡”。也就是说,写作就是外在的卡夫卡的对立面,写作就是卡夫卡内在自我的故乡。推而论之,我们是否可以说,《判决》(包括其他作品)应该是卡夫卡的心灵自传?回到《判决》,文本中主人公三分之一的篇幅回顾他的朋友,是否可以看成是卡夫卡心灵的自白?流亡在外的朋友是否可以看成已经远离故乡去寻找内在自我的作者呢?不厌其烦叙说的朋友不到场而以父亲作为代理人(父亲黑暗处出场),那么,是否可以说父亲就是作者内在自我的外化呢?面对“父亲”的责难,儿子表现出矛盾的心理和不断地“忘却”,是否可以看作是灵魂在搏斗呢?父亲说:“你原本是个无辜的孩子,其实却更是个魔鬼!”是否可以说是作者的自省自责呢?儿子临死前轻声说到:“亲爱的双亲,我一直都是爱你们的”。能否说明通过自责自省,人的内在的自我终于回归呢?.......诚如是,则《判决》不难解矣!

[ 本帖最后由 清明 于 2006-11-9 05:07 PM 编辑 ]
逃避死亡并不难,要避免堕落才是难的。----苏格拉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79

帖子

272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12#
发表于 2006-11-9 17:11 | 只看该作者
希望庞固老弟多批评。
逃避死亡并不难,要避免堕落才是难的。----苏格拉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92

帖子

592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13#
发表于 2006-11-9 23:4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清明 于 2006-11-9 05:11 PM 发表
希望庞固老弟多批评。


小弟最近才读卡夫卡,认识肤浅的很。要好好向大家学习呢:)
不知各位是否觉得不同的译本会造成理解上的混乱?
我读的是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的《卡夫卡全集》。
国内比较权威的译者不知都有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精华

4122

帖子

1万

积分

duke

为爱挥剑的流浪者

Rank: 10Rank: 10

牧场荣誉勋章

14#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0 11:27 | 只看该作者
先回答庞固兄对译本的问题
上海译文版的《卡夫卡文集》四卷本:
第一卷《城堡》 高年生 译
第二卷《诉讼·美国》 孙坤荣 黄明嘉 译
第三卷《中短篇小说》 谢莹莹 张荣昌 等译
第四卷《书简》 祝彦 张荣昌 等译
2003年12月出版
这四卷也有别的版本单独出版,不包括在文集里,只要注意译者相同就行了。比如高年生翻译的《城堡》,有外国文学出版社的版本。谢莹莹 张荣昌等人译的《中短篇小说》有上海译文的单本。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卡夫卡小说全集》:
《卡夫卡小说全集(全三册)》 韩瑞祥 等译
2003年8月出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单本的《卡夫卡中短篇小说选》(名著名译插图本):韩瑞祥 仝保民 选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卡夫卡短篇小说全集》:叶廷芳 主编

漓江出版社的《变形记》:李文俊 译

北京燕山出版社的《卡夫卡精选集——外国文学名家精选书系》: 高中甫 编选

译林出版社的《城堡》:米尚志 译

卡夫卡的译本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介绍了,上面介绍的这些基本算是现在市面上的主流。

另外,著名翻译家汤永宽的上海译文版《城堡》也不错,还有对卡夫卡了解十分深入的叶廷芳,他自己的译本也不错,比如文化艺术出版社的《卡夫卡 致密伦娜情书 》,叶廷芳 黎奇 译。

这里是百度知道上的答案,看起来还是比较详尽的
在我看来叶廷芳与高年生的译本不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79

帖子

272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15#
发表于 2006-11-10 11:43 | 只看该作者
感谢版主提供的译本资料。
   


    译本的不同,在某些细节上会产生歧义,但不致于理解上大的混乱。

[ 本帖最后由 清明 于 2006-11-10 11:47 AM 编辑 ]
逃避死亡并不难,要避免堕落才是难的。----苏格拉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精华

4122

帖子

1万

积分

duke

为爱挥剑的流浪者

Rank: 10Rank: 10

牧场荣誉勋章

16#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0 11:45 | 只看该作者
关于清明兄的疑问,这里也做出能够接受的回答。“儿子尊从父命而自尽,无法看成‘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其实是这样的,用普通的逻辑和现实的伦理依据来看,这样的荒诞无法在现实中存在。
但是,《判决》的通篇都是一个现实和梦魇相互交错的表现场面,那么结果的“伟大的无所不在的父亲”对于“本德曼”的判决还是可以让我们接受的。卡夫卡在通过讲述“父要子亡,子不可不亡。”这一荒诞现实来告诉我们,在这样的“病态”的世界里,一切的指向都是灭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精华

4122

帖子

1万

积分

duke

为爱挥剑的流浪者

Rank: 10Rank: 10

牧场荣誉勋章

17#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0 12:00 | 只看该作者
推而论之,我们是否可以说,《判决》(包括其他作品)应该是卡夫卡的心灵自传?
这个是当然成立的,卡夫卡的作品好像就是因为这个目的才得以存在的。
回到《判决》,文本中主人公三分之一的篇幅回顾他的朋友,是否可以看成是卡夫卡心灵的自白?
那么,清明兄所指的“心灵的自白”又是什么呢?在理解上我也接受清明兄的“母体分离”把现实和精神分开论述,但是总是感觉,卡夫卡最主要的目的还不是这个,结果才是他想要表达的吧。另外,三分之一的篇幅是否能理解成为一个感情的铺垫,以衬托结果的荒诞,而完成卡夫卡想要表现的目的呢?
流亡在外的朋友是否可以看成已经远离故乡去寻找内在自我的作者呢?
不厌其烦叙说的朋友不到场而以父亲作为代理人(父亲黑暗处出场),那么,是否可以说父亲就是作者内在自我的外化呢?
这个我是不能理解的,“父亲”这个角色在卡夫卡的一生中起到了最直接的作用,不管是《变型记》还是《判决》都可以很好的证明,而刻画一个“神圣的父亲”是卡夫卡一生都最愿意去做的事情。
儿子临死前轻声说到:“亲爱的双亲,我一直都是爱你们的”。能否说明通过自责自省,人的内在的自我终于回归呢?
我想,这里仅仅是为了表现现实吧,通过构建荒诞的大厦来揭示一个世界原本的丑恶...

这是我总结出来的值得探讨的地方,希望清明兄多多指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79

帖子

272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18#
发表于 2006-11-10 12:03 | 只看该作者
k版主的理解不无道理,进入文本的角度不同,理解会有所不同。犹如阅读《哈姆雷特》一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哈姆雷特》。
我前面已说过,只要言之以理,言之有据,能给人以阅读的欲望和意义即可。
逃避死亡并不难,要避免堕落才是难的。----苏格拉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精华

4122

帖子

1万

积分

duke

为爱挥剑的流浪者

Rank: 10Rank: 10

牧场荣誉勋章

19#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0 16:36 | 只看该作者
清明兄说的很对
我们都是来讨论问题的
所以,我更希望有一个思想交流的过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568

帖子

1770

积分

牧场主

劳乌达团队团队长

20#
发表于 2007-1-7 13:44 | 只看该作者
经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活,还有这半年以来的生活。今天上午,在我第二次读《判决》的时候,却有了另一番感受!
在前一部分,格奥尔格给他远在俄国的朋友写信的时候,刚开始我还有些许的疑问,为什么没有把实际情况告诉那位朋友呢?也许格奥尔格在刚一开始也想过这个问题,最终选择了暂且不告诉,要是我,做什么样的选择都是可以的,因为事情才刚刚开始,告诉与不告诉本身差别并不是太大,正是我也是这种想法,所以随着故事的进展,慢慢的、一步一步的也就接受了三年来,格奥尔格编织出来的美丽的谎言,虽然他心里还是和原来的想法一样,还是爱着他的朋友的。
然而,直到他来到他的父亲房间,作者也说了,已经好久没有来父亲的房间了,除了在工作上的见面以外,没有什么的交流了,当他谈起这位朋友时,父亲起先说是不知道那边怎么会有那么一个朋友,后来又说是和那个朋友在通信,对于格奥尔格的谎言,其实他们都是清楚的。
对于这种种突如其来的变化,格奥尔格在解释,不仅仅是他在解释,我的思想也在替格奥尔格解释,因为我知道,他是爱着他的朋友,还有父母的啊,等到了最后,他的父亲给了那么一个判决的时候,我的心里反倒轻松了许多,那不仅仅是对格奥尔格的判决,也是对我的。从刚一开始的,一步一步慢慢接受,到后来的跟随格奥尔格辩解,我觉得和我最初的想法,也就是把真实情况告诉在俄国的朋友,已经很远了,等到发现这段距离的时候,已经晚了,没有用了。虽然格奥尔格是爱着朋友,父母的,可是他们谁又知道呢?等他发现父亲的腰也弯了,朋友已经好多年没有来自己家里了一切都已经晚了。
就连看到父亲在桌子上腰弯的很低,他怕父亲会摔下来,仅仅是想了一下而已,过去扶了么?没有吧!最后跳河的时候,还说着,我是爱你们的。过来的电车声淹没了落入河水的声音,没有人听到他说的话,也没有人知道他跳河,因为他受到了公正的判决。
我读完后发现,我的思想是那么的脆弱,从慢慢的接受作者给你的想法,慢慢的,还有过争辩,到最后作者反过头来给你的判决,不仅仅是这件事情,还有好多时候,我们自欺欺人,慢慢的说服自己,慢慢的再把自己杀掉。和跳河 没有什么两样。

呵呵
Te Deum laudamus!...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5-19 05:13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