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梅特林克与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

[复制链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5-18 20: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比利时人梅特林克与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

  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比作一颗挂在高山之巅的灿灿闪亮的珠宝,比利时著名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创作的《青鸟》则是一只名副其实的独占熬头的“青鸟”,一嘴啄取了1911 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颗珠宝,成为轰动全球的新闻人物。


  这一年,每位“有希望”的竞争者都纷纷披褂上阵。当然,许多“没有希望的”角逐者也跟着登场。和往年一样,最热心的还是法国。这次,法国的一些“圈外”人士及团体推出了一个世界文坛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昆虫世界的荷马”——范白尔。范白尔虽然是一位昆虫学家,但他的著作却具有无上的文学价值。法国报刊上发表许多文章,报道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经济困境,并向世人呼吁:以诺贝尔奖来帮助他乃是一项“无可推托的责任”。

  但因提名者没有送出正式的推荐书而未被正式列入竞选者档案;而法兰西学院的19名院士联合签名,郑重推荐另一名作家罗狄,并详细地开出罗狄的著作书目及发行数量、评论文字等,足有六十页之多;英国改变以往集中力量支持一位作家的作法,同时推出哈代、詹姆士、萧(伯纳)等人;意大利则推出了小说家弗加沙洛,然而他在推荐书刚刚送去不久便去世了;和法、英国的威势。阵营赫赫的推荐形在鲜明对比的是,梅特林克的推荐书(毕尔特写)简单得仅有极短的五行文字。这“无心插柳”与“有意栽花”的对照,足见评奖内幕之奥妙。

  象征主义是欧美现代派文学中出现最早,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它最早表现在诗歌领域,以19世纪50年代法国著名诗人波德莱尔为先驱,90年代后逐渐影响到戏剧,出现了一批象征主义剧作大师,也产生了为数众多的象征主义戏剧作品,莫里斯·梅特林克便是其中之一。

  命运的转折

  梅特林克1862年8月29日出生于比利时法兰德斯省根特市的一个世家,父亲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公证人,喜爱园艺和养蜂。梅特林克从小就常和父亲一块儿侍弄花草,喂养蜜蜂。这些经历对梅特林克日后的情趣和爱好有很大的影响。除此之外,梅特林克闲暇时总是如饥似渴地阅读众多的文学作品,如蜜蜂采蜜般地从中汲取丰富的营养。这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874年,12岁的梅特林克进入耶稣会举办的圣特—巴勃中学读书,这是一座享有“比利时作家摇篮”美誉的中学。梅特林克在这个“摇篮”中度过了他快乐的少年时光。此时的他已经开始尝试着写一些小诗或短文去表达他幼小的心灵对神秘世界的理解了。中学毕业后,遵照父亲的意旨,梅特林克进入根特大学法科读书。24岁那年,他考取了律师资格,并于同年去法国巴黎进修法律。其实从小喜爱文艺和园艺、养蜂的梅特林克并不真正喜欢学习法律,但迫于父亲殷切的希望,他还是去了巴黎。然而他又怎么会想到,正是巴黎之行,改变了他的一生的命运走向。

  象征派诗人的“死亡戏剧”

  巴黎是一座散发着浪漫气息的城市,迷人的塞纳河静静地流淌着,仿佛能带走这城市中所有的忧伤与烦恼,并同时注入浪漫与活力。梅特林克在这里住了七个月,并加入了当地的律师公会。但更重要的是,在这里他结识了不少象征派诗人。在这些诗人的鼓励之下,梅特林克在他们的杂志上发表了一些诗歌,从这迈开了他文学道路的第一步。

  这些小诗在艺术上还谈不上有什么成就,甚至影响的范围也小得可怜,然而,它却拨动了梅特林克对文学钟情已久的心弦。回到根特后,他做起了挂牌律师,也曾为一些小案件辩护过。与此同时,他也写一些小诗,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不久,他便对做律师完全失去了兴趣,转而从事写作,为杂志撰写评论、特写和诗歌。因为他的家境较为富裕,所以他的决心并没有受到什么阻碍,就这样,梅特林克正式迈进了文学的殿堂。

  梅特林克是象征派诗人,推崇“纯粹的艺术”,喜欢空想。1889年他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温室》又译为《暖房》。诗中的主人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显得苍白无力,反映出诗人对一潭死水般令人窒息的社会气氛的苦恼。1896年他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十二首歌》,1900年增订成《十五首歌》。他作为诗人,一共只出过这两本诗集。

  梅特林克在剧坛上的名声远比他在诗坛上大得多,梅特林克戏剧的出现,将象征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早在当初他在巴黎进修法律时,便常出入玛拉美在罗马街住所的文人聚会,并与诗人维列等过从甚密。他的气质与艺术趣味本来就和象征主义诗人相近。他欣赏爱伦·坡和波德莱尔,并以诗歌开始他的文学活动,而且成为象征主义文学中最为积极、活跃的一员。1889年,梅特林克转向戏剧创作,并发表了第一个剧本《玛兰纳公主》。据梅特林克回忆,他的童年是“在两座修道院之间度过的”,他“虔诚地聆听修道士们关于仁慈的上帝、圣女、天使、天堂幸福的教诲”,并在耶稣会办的专科学校受到宗教的熏陶。虽然他后来对上帝的信仰动摇了,但他仍旧陷入神秘主义,相信支配命运的是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其最终表现就是死亡。《玛兰纳公主》中充满了死亡的恐怖。国王、王子、公主在狠毒的王后手下一个接一个地死去。这个剧本是梅特林克在1889年向母亲借了250法郎自费出版的,只销售了二十来本,还赠送给别人10本。这个剧本眼看就要默默无闻了。不料,1890年8月24日巴黎《费加罗报》上刊登了法国作家兼文艺理论家奥克达夫·米尔波的一篇评论文章,它改变了《玛兰纳公主》的命运,也改变了梅特林克的命运。文中说这是“一个不为人知的作家”,写出了“当代最有天才的作品”,“这部作品,就美的角度而言,堪与莎士比亚最优秀的剧本匹敌,如果我敢妄言,与莎士比亚最优秀的剧本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米尔波无疑做了法国的伯乐,前辈的溢美之词不仅给年轻的梅特林克以巨大的鼓励,也使他成了引人瞩目的人物。梅特林克以此在文坛站稳了脚跟,也同米尔波结成了莫逆之交。而这部被誉为“我们这时代最具天赋,最不同凡响而又朴实无华”的作品,就成了象征派“死亡戏剧”的奠基作品。

  “死亡戏剧”的主角实际只有一个,就是人们无法摆脱的死亡。“死亡支配着我们的生命,而我们生命的惟一目的就是死亡。”这句话充分地反映着梅特林克的人生观。之后梅特林克的几部作品《闯入者》、《盲人》、《内室》、《七个公主》等也表现了悲观颓废的心理,宣扬了这种冥冥之力的不可抗拒性。

  这些剧作大多情节极为简单,但对气氛的渲染却都有其独到之处,《闯入者》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文艺批评家巴拉基安将其喻为“象征主义戏剧中的一颗明珠”。该剧以死亡为题材,描绘一家人忐忑不安地等待隔壁房间的病人的消息,最后等到的却是噩耗。有人将这个剧本比作一首交响乐,第一乐章是等待;第二乐章是死神从等待的人们中间穿行;第三乐章,也即乐曲的高潮是死神进入病房,夺走病人的生命。梅特林克认为真正的悲剧通常是内在的,是潜藏在内心深处的,几乎很少外部动作。他认为人与人的交流往往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沉默。因为在沉默时,我们最容易暴露自己的内心,“只有当我们感到无聊时,我们才会滔滔不绝地说话。相反,如果我们回忆自己所爱的人时,我们想到的往往不是对方讲的话,而是彼此在一起时度过的相对无言的时刻。因为深刻的感情不是语言所能代替的。”这是梅特林克所谓的“静态戏剧”的理论,因而我们在《盲人》、《闯入者》等堪称为梅氏的静态剧范本的剧作中,看不到更多的外部动作,也听不到更多的台词。欣赏他的这些戏,如同在观赏19世纪末盛行的油画,画的题材常常是宁静的家庭生活——晚餐、临终老人、回家浪子、婚礼等。而梅特林克却将这种描绘日常生活的风俗画上升到一个哲理的高度,赋予它深邃的思想内容。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5-2 05:53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