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6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燕妮最新采访

[复制链接]

0

精华

2

帖子

6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3-12 0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燕妮和她告诉我们的美国事情


李立良


陈燕妮是我相当欣赏的一位远在海外的女作家,当初喜欢她是因为她把当时大家都还非常不了解的美国细致地告诉了我们,在她的多部有关美国的作品中,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真正正的美国。当年在她告诉中国人她眼中的美国之前,还有两部书籍:《北京人在纽约》和《曼哈顿的中国女人》,因为宣传的是自己的发财道路,陷入了是真还是假的争论当中去了。而且这两部作品的文字虚幻成分过多、真实内容过少,因此,陈燕妮作为记者所写的采访录,哪怕是她的杂文集,都让当时的国人觉得及时,因为,那时候“美国”这个词汇在很多中国人眼里都是一个美梦,是无数青年学子孜孜以求的目的地。
可以这么说,陈燕妮的出现,让无数中国人真正了解了美国。一如她的第一部作品的书名:《告诉你一个真美国》。
见到陈燕妮的时候是她回国来的第二天,我们约好见面的时候还能够从她脸上看到“时差”,但是,她的高挑身材和美丽的神采却并没有因为这种时空转换而改变多少,果然,她真的象很多人说的,是一个纯粹的美女作家。而且,在见面之初,她文如其人的直率让她和我之间的距离一下拉近,她和她的作品一样,都有着一种吸引力。
说到当年起《告诉你一个真美国》这个书名,陈燕妮说她记忆犹新。当时,出版这本书的出版社是华夏出版社,而书的责任编辑陈泽顺还是一个刚刚从陕西基层调上来的中年“新手”。为了确定书名,他们两人在谈完整个书籍的出版计划之后一起来到了当时的出版社负责人办公室,在那里,记得这位负责人提出要求“一定要在标题中突出美国”这样的意见,结果,他举例说:“比如,我们可以把书名叫做‘我来告诉你真实的美国’。”他的话说到这里的时候,陈燕妮接口说:“那就叫《告诉你一个真美国》吧。”
这个书名一经出现,三人都觉得相当理想,结果,《告诉你一个真美国》面世之后,在国内掀起了一个以“告诉你。。。”开头的各种书籍,比如,《告诉你一个真国安》、《告诉你一个真哈佛》等等。
后来,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本《告诉你一个真美国》等书籍的出版成功,这本书的责任编辑陈泽顺不久后就开始升迁之路,最终做到了华夏出版社的社长职务。
非但如此,在此后陈燕妮出版的新书书名乃至写作格式,很多也都起到了带动一个潮流的作用。比如说,陈燕妮的第三本著作《遭遇美国》出版之后,直到今天,“遭遇。。。。”让很多搞文字创作的人得到了灵感,直到今天,这种说法都还是很多国内编辑下文字标题的习惯用法。而且,陈燕妮在自己的采访录中首次采用了文字开头使用“被采访者简介”,文尾做出点睛一笔“陈燕妮思绪”的写作方式。结果,此方式在一九九六年左右一经出现,就在全国的记者中引起了广泛的使用,直到今天,已经有无数记者在采访稿结束之前会把自己的“记者手记”放进去,这样一来,既使得整个文字活泼清新,也让一些记者的感受有了一个地方做交代。可以说,陈燕妮作品从书籍名称到写作风格都让国内记者得到了很大的启发。
记得陈燕妮最初几部著作出版的时候,引发了中国无数青年学子当中的“陈燕妮热”,大家都在寝室内传阅她的著作,而且,她美丽的作者照片也让很多人过目难忘。那几年,记者还在清华的管理学院学习。有天听说陈燕妮要来清华做演讲,就托学生会的好友代为订下一票。后来我才知道这种预定实在大有必要。因为,陈燕妮来讲课的当天,入场口甚至出现了打架的局面。一个文人在清华这种地方做讲演,入场的时候需要打架进场,可以想见入场券的一票难求。
记得那一天场内的座位全被坐满了,很多人不知是怎么进来的没有座位只好站在后面听讲。大家入场后没多久陈燕妮出现在台上,她高挑而美丽的身影让人恍惚觉得她不象是一个作家而是一个时装模特。
结果,那一天,礼堂里爆发了无数次大笑,无数个问题被提出来,陈燕妮无数次地让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她所见到的美国。
演讲完毕之后,很多人拥到台前要她的签名。我没有过去,远远看着她美丽地应付这一切,绝对不会想到多年之后,我能够独自一人面对她的美丽,听她讲述自己的故事。
“你在美国生活了那么多年,感到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我出国的时候比较早,大约是将近二十年前,那个时候的中国都还是计划经济,经济格局说起步也没正式起步,因此,从中国的经济困顿中我走到美国,当时让我觉得最惊讶的是‘公平竞争’的可行性,而且这也让我在后来的美国生活中受益无穷。”
记者问她:你说是可以在个人奋斗的路上走自己的路吗?
“的确。当时的中国,充满着不公平的竞争,大学毕业生都还是政府分配工作,一旦得到了分配的工作,就基本上一辈子要干那份工作。而分配到工作的去处基本上还是按照家庭住址来决定的,也就是很多读过当年国内大学的人都熟悉的‘那种哪儿来哪儿去’原则。除此而外,象我这种被父母硬逼着去学理工科的人也完全没有转学的可能,高考对所有人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完全是此生职称是‘工人’还是‘干部’的唯一分水岭,严峻到没有人敢去想象自己还可以再重考一次,人生不能有一丁点犹豫,可以说是一考定终生。”
“美国则不一样?”
“诚实地说,完全不一样。在美国,你可以做任何事情,也可以不做任何事情。几乎没有一个定式,一个人在任何道路上走都可以有不同的成功。这让刚刚从国内刻板生活走出来的我觉得相当的耳目一新。”
“然后你在这个地方开始实行自我价值实践的道路?”
“是,在‘看看自己究竟能干什么可以换到钱’这一无论如何必须自我定位的过程中,我先是为别人的报纸做记者,然后自己做报纸老板,至今,我们的报纸已经创办将近十三年了,而我自己也由一个青年人进入中年。我当然感谢美国这个地方让我实现了我的媒体梦想,尤其是在我所选择的这种报刊领域中,直到今天我都还只能在海外实现自己的构想。不过我也相信,未来的中国一定可以让其他有这种媒体梦想的人实现。”
“在美国生活了那么久,也在美国的东、西两岸都生活过,请你比较一下纽约和洛杉矶两地的生活有什么不同?”
“在东部的纽约,大家的生活都非常匆忙而杂乱,这其实也可以从那里的人们的居住环境十分混乱而窄小看得出来,而且,最重要的是那里的很多人都热衷于争相为他人打工,很少有人去想如何自我创业。而洛杉矶就不一样,西部的洛杉矶相当大气,人们也相当休闲,而且奇怪的是,这个地方虽然休闲却能挣到比东部更大的钱,整个华人人群也显得相当富有,洛杉矶是一个消费力很强的地方。我也庆幸自己最终到了这个城市,最终创办了我自己的报纸。虽然我们的报纸在各方面都还有相当不足需要多家改进的地方,但是,我还是以它为荣。”
“为读者们描述一下你认为让你最快乐的一刻生活情景吧。”
“一杯珍珠奶茶外加一大叠报纸及一本高手所写的杂文集。太阳要照进屋子来,但不是照在我的脸上。”

7

精华

652

帖子

2031

积分

荣誉居民

陨星最后的金色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08-3-12 09:46 | 只看该作者
陈燕妮的<<慢船去中国>>很不错,还值得一读.

[ 本帖最后由 怀抱花朵的孩子 于 2008-3-12 09:4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0 01:51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