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kensh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城堡第一次大型访谈活动:卡夫卡和我(第三主题已经启动,大家关注!)

[复制链接]

0

精华

192

帖子

592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1#
发表于 2008-1-27 00:48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记得自己是如何得知卡夫卡的了,但我揣测不是道听途说就是通过书本(如文学史之类的)知道的。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像是打水漂,有时打得远,有时打得近;又像是一盏灯点亮了另一盏灯,文字的光晕就这样不断扩散开来。

我从书架上找到了自己买的第一本卡夫卡的作品:《变形记》(另附有一篇《致科学院的报告》),购书时间是1995年4月23日。这是最初与卡夫卡的接触。这本书的译者是李文俊,好像是根据英译本转译的。说来好笑,我至今不知道卡夫卡是哪一国人,译序中这样说:“我们一般称他是奥地利作家,其实,这是一个不得已才采取的做法。准确地说,他是奥匈帝国时期生活在布拉格的一位用德语写作的犹太作家。”

译序中转引了一段奥地利作家君特·安德斯的话,不妨也录在这里——

“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教世界里不受欢迎。作为对犹太人的犹太教持冷漠态度的人,他在犹太人当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受捷克人的欢迎。作为讲德语的犹太人,他在波希米亚德国人当中没有自己的地位。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地利人。作为替工人保险的雇员,他不完全是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是工人。但是在职务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就作家来说,他也不是,因为他全部精力都是用在家庭方面。而‘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1995年看到上述文字的我,心中做何念想早已不可考了,但我想无论是谁,恐怕也会油然生出一份好奇心来吧?

文学就是莎士比亚、但丁、歌德、托尔斯泰、高尔基、福楼拜、莫泊桑……,我只知道根据文学史、根据名气去读书和买书,高中时我甚至对诗歌不屑一顾,在我看来,巴金是多么了不起的作家啊!然而接触了卡夫卡和其他现代文学之后,许多曾经在我心中占据很重要地位的作家已经变得无足轻重了。茨维塔耶娃在给里尔克的信中说人们可以不去读其他诗歌,但不能不读里尔克,因为里尔克本身就是诗(大意);我在此学舌一下:卡夫卡就是文学。

[ 本帖最后由 庞固 于 2008-1-27 12:51 AM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92

帖子

592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2#
发表于 2008-1-27 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楼上也还没睡呢!早安哈!

卡夫卡具有超强的生命力,夸大一点甚至可说是永不过时。卡夫卡不是一次性消费,无论你是没读过还是烂熟于心,只要你读,总是能读出新鲜的意味来。卡夫卡不是为了文学而写作的,他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写,这一点也许是“卡夫卡就是文学”的原因之一;同时也使得我们能够亲近卡夫卡——带着残余体温的卡夫卡,领受到他的亲切。这亲切在作品中流露出的是如此之少,以致格外珍贵。

[ 本帖最后由 庞固 于 2008-1-27 01:41 AM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92

帖子

592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3#
发表于 2008-1-29 23:2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enshin 于 2008-1-29 06:06 PM 发表
呵呵
感谢庞固兄如此认真的回答
请容小弟冒昧的继续问下去了
第一,既然庞固兄提到了我国读名著的现状,那么可以分析一下趋势和原因吗?
第二,“同时也使得我们能够亲近卡夫卡——带着残余体温的卡夫卡”如何理 ...



K版主如此尽职,我又岂敢敷衍以对,呵呵!

1、这个问题太大了!从我身边来看,名著经典的阅读人群数量是呈下降趋势的,一般人提不起兴趣,勉强读上几页就放弃了。一部分人需要名著经典,更多的人则不再需要。我觉得这个趋势还会不断扩大下去。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读图时代、网络时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等,不一而足。我接触的一些年轻人对文学漠不关心,他们对如卡夫卡、贝克特、昆德拉等作家一无所知,甚至从来没听说过他们的名字;即如村上春树这样红火的作家吧,我向一位年轻的同事推荐了他的《挪威的森林》,结果还是读不下去。我觉得在上述原因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即是来自“互联网”的影响。关于这一点,请看我转的这篇“诗通社消息”——

莱辛:因特网引诱了整整一代人


  诗生活通讯社2007年12月9日综合报道 由于本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多丽丝·莱辛将缺席颁奖典礼,日前,诺奖官方网站全文刊载了她的获奖致词。在这篇名为《未获奖者致词》的文章中,莱辛呼吁人们不要沉溺于电视和网络,因为作家“不会从没有书的房子里突然冒出”。

  致词中,莱辛对比了津巴布韦简陋教室里的孩子对书本的渴求,和英国北部一所贵族男生学校糟糕的阅读状况。她认为,在有条件读书的发达国家,电脑、电视和网络给人们的思考能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特网用其虚无引诱了整整一代人,理性的人们即使承认他们为此而上钩,但却难以再得到自由。比如,他们可能发现一整天都在阅览博客中过去了。”

  莱辛说,“阅读成就完人,阅读令男人或女人充满信息、历史和其他所有的知识。”当一些人写信给她,表示“我也要成为作家,因为我和你出身的房子一样贫穷”时,莱辛的回答是:“这很难。写作,作家,不会从没有书的房子里突然冒出。”

  【来源:新京报  金煜】

本消息由诗生活通讯社发布,转载务请注明出处。  


2、这只是我的一个感觉,呵呵。一般来说,初读卡夫卡作品给人的印象大致是怪诞的、冷漠的和少人情味的,但读的时间久了,随着对卡夫卡的理解的不断加深,卡夫卡也就不再那么冷。在我的想像中,卡夫卡是一个可敬的长兄,这在《谈话录》中似乎更可看得清楚。卡夫卡是一个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去写作的人,但他却不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他的作品表现出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不惊心动魄却又入骨三分,一旦我们有意无意间结合自己的生活或多或少地体认到了这一点,自然会生发出一种亲切感来,仿佛自己的生命与卡夫卡的生命有了某种隐秘的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92

帖子

592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4#
发表于 2008-3-4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1、谈不上研究。要说庆幸也可以吧,毕竟结识并喜欢上了一个杰出的灵魂。这种事情不是谁都能遇上的,而当面错过的人也不在少数。
2、很多人吗?那在我看来他们还真没有“说白了”——“白说了”还差不多——只怕是愈描愈黑吧?这样说并不是认为卡夫卡的文字不能出现在《读者》上,《读者》也并不全是些“反应很大的哲理或者是人生态度”的小故事吧?另外,在我看来,卡夫卡的兴趣应该不在讲故事上;若非如此,他的作品完全就会是另一付面目。
3、“我们如果要理解但丁,就要把自己上升到但丁的高度。”(忘了谁讲的了 )当然,照这样的说法,我相信很多人都无法理解卡夫卡了。所以降低一点难度:如果我们要理解卡夫卡,我们就得爱他,爱他的文字,把卡夫卡的文字视如己出。这是一个立足点,可能也是终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92

帖子

592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5#
发表于 2008-3-7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70# 的帖子

这个……K版主为难我了
那句话也不是什么文学理论,充其量只是个人以为的理解卡夫卡作品的方法、态度之一,根本谈不上用之来解释卡夫卡的作品啊!
暂时也说不出什么了,等以后有了点想法再来献拙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92

帖子

592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6#
发表于 2008-3-21 16:4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像停滞下来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92

帖子

592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7#
发表于 2008-7-4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kenshin 于 2008-6-11 09:38 发表
主题三:

卡夫卡的精神

相关问题:
1,对于卡夫卡死前那份遗嘱,你有何种看法?
2,卡夫卡到底是如何在文中表现出自卑或者是无助,请做一点解释。
3,对于卡夫卡的一生,你认为到底是什么让他创作了这么多文 ...


1、“哀莫大于心死。”无端地想起这句话。遗嘱不是卡夫卡的作品,遗嘱是卡夫卡最后的作品。
2、回答这个问题就意味着接受问题中包含着的对卡夫卡及其作品的某种界定,但我隐约觉得似乎不是这么一回事,所以且待他日。
3、如果不算日记及书信的话(当然,这些无疑是要算在卡夫卡的作品范围内的),卡夫卡的作品其实并不是很多,但卡夫卡活在人世的时间并不长,而且还有冗繁的工作,所以他的作品又的确很多。内心的皮鞭在空气中抽打出尖锐的哨音,为了换取暂时的安静,卡夫卡写。

昨天中午开始回答这三个问题,尚未完成即逢停电;晚间再次回答时又逢停电。这已是第三次了。 昨天朋友发短信说是卡夫卡的生日(太巧了,不是吗?),这之前我曾发给她一条卡夫卡的语录:

所有想要折磨我、并且现在已经占领了我周围整个空间的人,会由于这些日子的有效的流逝而渐渐地被迫向后退去,无须我帮他们什么忙。于是,自然而然会产生这样的结果,我只能是软弱的和默默无闻的,可以任凭别人摆布,但是,仅仅由于这些正在流逝的日子,一切毕竟肯定会变好的。

一切毕竟肯定会变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92

帖子

592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8#
发表于 2011-11-17 15:39 | 显示全部楼层
zj198760515 发表于 2011-4-8 00:35
卡夫卡,我们一般称他是奥地利作家,其实,这是一个不得已才采取的做法。准确的说,他是奥匈帝国使其生活在 ...

没记错的话,应该是李文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5-19 00:41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