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Giorgio 于 2010-2-21 14:10 编辑
中国文学想跟上世界文学的步伐,诺贝尔文学奖毕竟是一道必须要越过的坎。作为文学界的最高荣誉,对他豪不在意是不可能的。
说句实话,中国如果不是因为“救星”帮我们摆脱了如印度、拉美这些国家的那种“悲惨命运”的话,我相信我们应该早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了。我也承认这种思维是很没有骨气的。但即便是归化异邦,也并不能帮我们民族的文学已经赶上了世界的最高水平。中国文学的发展确实被西方文学拉开太远,欠账太多了,这是一个历史问题。而大家都知道,一个负债太多的人除了偿清所有的债务,又通过尽力的经营积累,以期达到富者的水平乃是脚踏实地的光明正途外,幻想凭借高人一等的聪明一夜发迹跻身富豪的行列的做法其实并不见得高明,而且也是很容易被明眼人识破的。
高行健获得诺奖后,我们的朱镕基总理被西方记者提问对此事的看法时,我觉得总理的回答十分得体,而且他也以高度的礼貌对高行健表示了祝贺,我也同意这样一种看法:高无论是中国人、法国人还是一位骄傲的世界公民,那是他的自由,毕竟他已经为自己争取到了这种权利。
至于提到诺奖,我承认我现在对他的看法有一些改变了。诺贝尔评委的观点绝非万无一失,也并不能代表最深刻的智慧和最明智的决定,但我却发现他难得的体现出的胸怀——一种上帝般的怜悯,这可能是诺贝尔对这个世界所承担的一种神圣职责。以我推崇的几位作家来说,他们未能获此殊荣固然令人遗憾,但也让人悟出不少道理。比如D•H•劳伦斯,他的理想社会架构是想通过地球上唯一的智慧君王,对社会进行根本性的改造,而康拉德的既充满同情又表现冷漠的种族观点他们认为是消极而危险的,正如库尔茨先生的言语“消灭他们!”他们的观点可能已经超出“对”与“错”的范畴,但至少在当时是叫人吃惊的。上帝不是对先知约拿说过吗:“一棵蓖麻树你尚且可惜,那我不该怜悯尼尼微这座大城吗?毕竟城内还有十二万无辜孩子和众多牲畜呢。”所以我觉得诺贝尔多年来一直致力于珍惜生命的反战、反种族歧视的宣传。
现代主义运动兴起之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无不受其影响,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但和自然科学相比,人文方面是有一点落后的。诺贝尔致力于扭转这种局面,就是由于现代主义运动产生的反叛、清晰、冷嘲、怀疑主义、智力上的好奇、迷惘、敏感,乃至以自我为中心,为自我而艺术等一些偏离了对社会的关怀。80年代的拉美“文学爆炸”,一大批拉美作家获得了文学界的最高荣誉,以整体水平而言,这些血统上采取“合资”或“山寨”的美洲文学的“沿袭西方技法,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学土壤”的积极因素显然是被极大的鼓励了。诺奖近年来的评奖结果往往出人意外,有一些得主据说连一些资深的评论家也不太熟悉,我觉得这也不难理解。比如前年和去年的两位女作家,一位是积极投身于妇女解放运动的女作家;另一位是在齐奥塞斯库治下的流亡者,她的文学致力于无情的抨击专制和独裁,此外,还有高……诺贝尔奖的试图通过文学来影响社会命运的意图就很明显了。至于奥巴马的获奖,那当然也是反战的立场了,毕竟士兵、平民在不停的牺牲着。所以说,他(诺贝尔)尽管不一定正确,但他的动机却也是让人敬佩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