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69|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于鲁迅一文的探讨

[复制链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29 1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青年必读书


                                                                                                             ——应《京报副刊》的征求
  
     青年必读书
     
  从来没有留心过,所以现在说不出。
  
  
附    注

  
   但我要珍这机会,略说自己的经验,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
  
   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二月十日)

===========================================

今天-这几天都在读鲁迅,从泛黄的《野草》到《二心》《华盖》,有些文章真是妙趣。
这篇是在网上看到的,从字面上看我相信鲁迅先生是认真的,这个角度的思考也许能挖掘出些东西
尤其是最后一句“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这语气实在读不出他是讽刺,而是很中肯
又看见douban上一文,很有感触: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03574/
===========================================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6

精华

2048

帖子

6209

积分

duke

Rank: 10Rank: 10

2#
发表于 2006-6-30 00:35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文学让我觉得和世俗生活很近,即使内容多游仙务虚,然而终于和现实脱不了干系,人情世故莫不带着世俗色彩,即使超然之士也是有个世俗做比照的;外国文学则让我觉得和内心很近,似乎在画心灵地图,而生活态度、方式、经验莫不从出,灵魂始终有个居中的位置,近来看《斐多》,一德国博士作序云以对西方影响至大者论当属此文,初甚为讶异,后细省之,其言肉体与灵魂,言生与死,言短暂与不朽,皆是人类无法规避的问题,不若中国文学教人乐生,多苟且,成仁,为物御,格调或飘渺玄虚或蝇蝇营营,实在教人感叹生之不易,生之虚无之间更无他途。
以上不过感叹,不足以为中西文学内质之申论。

[ 本帖最后由 小香可 于 2006-6-30 00:37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精华

546

帖子

1688

积分

超级版主

3#
发表于 2006-6-30 01:11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牧场看守人 于 2006-6-29 19:38 发表
青年必读书

                                                                                                             ——应《京报副刊》的征求
  
     青年必读书

但我要珍这机会,略说自己的经验,以供若干读者的参考——
  
   我看中国书时,总觉得就沉静下去,与实人生离开;读外国书——但除了印度——时,往往就与人生接触,想做点事。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少看中国书,其结果不过不能作文而已。
  
   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


有关活人,如果是真正地活着,不能作文没什么大不了的,赞同。文,毕竟只是一种表达,生孩子也是一种表达,没有优劣。真正地活着,是正经,每一种活法,都是表达。

看中国书和外国书,窃以为是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读了十几年外国书之后,再读中国书,别有洞天。它们相辅相成,不同而已--从不同的角度表达。当然如今之看中国书,是从自己的“程序”读,或许会和如果从来没有离开过中国读,会有不同。

鲁迅或许因其接触的比较偏(没有证据,猜测而已),是个自然的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反动,极端了小小。中国书并非他描述的那样,外国书也非他想象的那般。中国书或外国书,都会良莠不齐,有各种各样的。用大的范畴做判断,偏颇的可能性会很大,不是么?

读者的诠释和理解,是受自己的“程序”的限制的,不一定是书本身,不是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729

帖子

2205

积分

Honorary Poets

Rank: 9

4#
发表于 2006-6-30 07:43 | 只看该作者
鲁迅真的反对读中国书吗

作者:韩石山


  回答只能是不。

  他自己就是读中国书长大的,他的学问也是读中国书得来的。平日买书,也是买中国书多。且看一九二五年他的书账:

  共买书七十八种。其中中文书写,所涉又是中国事的四十八种。日文书,包括译成中文的日本书,二十五种。英文书一种。以百分比来说,中国书占65%,外国书占35%。若考虑到外国书一种是一册,而中国书一种常是数十册,比如这一年他买的《别下斋丛书》一种就四十本,《佚存丛书》一种就三十本,中国书占的比例还要更高些。

  买了书总要看,就是不看也要翻翻的,就是不翻也是备览的。

  怎么能说他不看中国书呢?

  自己这样执著地看中国书,怎么能劝青年“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是不是他真的不给人开书目?

  也不是。

  有这样一件事,最能说明鲁迅是给人开书目的。许寿裳是鲁迅几十年不渝的好朋友,在《亡友鲁迅印象记》中说:

  吾乡风俗,儿子上学,必定替他挑选一位品学兼优的做开蒙先生,给他认方块字,把笔写字,并在教本面上替他写姓名,希望他能够得到这位老师品学的熏陶和传授。一九一四年,我的长儿世瑛五岁,我便替他买了《文字蒙求》,敦请鲁迅做开蒙先生。鲁迅只给他认识二个方块字:一个是“天”字,一个是“人”字,和在书面上写了“许世瑛”三个字。我们想一想,这天人两字的含义实在广大得很,举凡一切现象(自然和人文),一切道德(天道和人道)都包括无遗了。后来,世瑛考入国立清华大学——本来打算读化学系,因为眼太近视,只得改读中国文学系,请教鲁迅应该看些什么书,他便开示了一张书单。(《鲁迅回忆录》专著上册第286—287页)

  经查,许世瑛一九一○年出生,一九三○年秋考入清华大学。

  也就是说,在说了青年不必读中国书数年之后,他就开出书单了。

  还要注意,许世瑛恰恰是清华大学的学生,和胡适开书目的对象是一个学校。

  据此我们只能说,鲁迅是给人开书目的。只给自己的好朋友的儿子开,不给别人开,更不肯开给那些愿意学习国学的青年看。

  这就不厚道了。

  现在再来看,鲁迅给这位中文系的清华学生开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书目。是不是全是些外国书?

  下面是《亡友鲁迅印象记》中揭载的书目:

  计有功 宋人《唐诗纪事》(四部丛刊本,又有单行本。)

  辛文房 元人《唐才子传》(今有木活字单行本。)

  严可均 《全上古……隋文》(今有石印本,其中零碎

  不全之文甚多,可不看。)

  丁福保 《全上古……隋诗》(排印本。)

  吴荣光 《历代名人年谱》(可知名人一生中之社会大事,

  因其书为表格之式也。可惜的是作者所认为历 史上的大事者,未必真是“大事”,最好是参考 日本三省堂出版之《模范最新世界年表》。)

  胡应麟 明人《少室山房笔丛》(文雅书局本,亦有石

  印本。)

  《四库全书简明目录》 (其实是现有的较好的书籍之批

  评,但须注意其批评是“钦定”的。)

  《世说新语》 刘义庆(晋人清谈之状。)

  《唐摭言》 五代王定保(唐文人取科名之状态。)

  《抱朴子外篇》 葛洪 (内论及晋末社会状态。有单行本。)

  《论衡》 王充 (内可见汉末之风俗迷信等。)

  《今世说》 王 (明末清初之名士习气。)

  不妨跟胡适和梁启超的书目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胡适文存》第二集中,载有胡适和梁启超的书目,细细对照,就会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相同的。

  鲁迅开的严可均《全上古……隋文》,全名应是《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没有“隋”文。胡适的书目里有此书。

  鲁迅开的《全上古……隋诗》,是丁福保编的,胡适在“文学史之部”开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注明“丁福保编”,想来该是同一本书,只是书名稍异罢了。附带说一下,寒舍藏有逯钦立辑校的《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的《出版说明》中说,逯先生所依凭的是近人丁福保所辑的《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可见胡适开的书名是准确的,鲁迅开的书名只能说意思是明白的。不管全名叫什么,这本书里没有“隋”诗是真的。

  吴荣光的《历代名人年谱》,胡适开的书目里有。

  鲁迅开的《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胡适开的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附存目录》,只能说是一简一繁,不能说是两本书。梁启超开的是《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与胡适同。

  鲁迅开的《世说新语》,梁启超开的书目里有。

  鲁迅开的《论衡》,胡适开的书目里有,梁启超开的书目里也有。

  鲁迅开的《抱朴子》,胡适开的书目里有,梁启超开的书目里也有。

  也就是说,鲁迅开的书目,和胡梁二人开的书目,并无质的不同。公道地说,鲁迅开的书是很精辟的,针对性很强,很适合一个刚上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的阅读量。而胡适的确实是太滥了,若说是针对广大青年学生,还是梁启超的好些,量不是很大,针对性也还不偏。

  在“青年必读书”应答中,我们只能说鲁迅的心态不是很正常,多多少少,有意气用事的成分。

  这种事不能开了头,一开了头就没法收拾了。回过头来反省的可能很小,只会越来越往极端里走。没办法,人生就是这么复杂,这么微妙。

转自寻梦书库网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090

帖子

6270

积分

duke

水仙

Rank: 10Rank: 10

5#
发表于 2006-6-30 11:14 | 只看该作者
鲁迅是什么时代的人?大家不要盲目地相信伟人的言论,毕竟,他的话只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言。所以我认为,在这里讨论鲁迅的这篇文章没有实际意义,不如结合现今社会的现状去讨论读书的方向与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226

帖子

688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6#
发表于 2006-7-1 18:45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紫色的游隼 于 2006-6-30 11:14 发表
鲁迅是什么时代的人?大家不要盲目地相信伟人的言论,毕竟,他的话只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言。所以我认为,在这里讨论鲁迅的这篇文章没有实际意义,不如结合现今社会的现状去讨论读书的方向与方法。


非也非也,老兄啊如果这样谈恐怕就没有什么意义,呐,难道过去的经典作家只因时代不同,现代的人就不能相信他的话???不是吧,如果这样..时代怎么发展?我们读书有什么用??

隼说“他的话只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言”,窃不敢苟同,鲁迅先生的远见我们不用担心-_-..这不是我们能怀疑的.(当然..如果你能写出<呐喊>我就全心全意信你..)

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是学者呆在自己的书坑里不愿投笔从戎或是以笔从戎,如果在当时学国学有用吗?之乎者也能打赢洋枪大炮吗?OF COURSE NOT!不管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样,读书是为了入世而不是出世!!王国维那句话你听过吧,又请问现在"读书的方向与方法"是什么呢?还是死读经书,重复清朝的一幕幕??OF COURSE NOT!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这话说的多好,"僵尸的乐观"与"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爱十八世纪,因为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自由的,人人都想进步的年代!而不是人人都想炼丹成佛的年代,不是人人想死读书的年代哟.

另外,不同意<独舞者>帖的文章,大家都是文学爱好者对周树人先生也比较熟悉,难道看不出来作者的异常浅薄:

据此我们只能说,鲁迅是给人开书目的。只给自己的好朋友的儿子开,不给别人开,更不肯开给那些愿意学习国学的青年看。

这就不厚道了。


这多不负责,鲁迅堂堂文坛领袖,天天教导国人"呐喊",自己反倒自私自利起来?
不是吧.

再说舞者(先生?)的一段,"鲁迅或许因其接触的比较偏(没有证据,猜测而已),是个自然的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反动,极端了小小。中国书并非他描述的那样,外国书也非他想象的那般。中国书或外国书,都会良莠不齐,有各种各样的。用大的范畴做判断,偏颇的可能性会很大,不是么?"

鲁迅先生的偏颇众所周知..但在如此这般严肃的话题上我觉得不太可能意气用事--那可是约稿,他为了自己的名声,为了自己从胡须到牙齿都应该斟酌斟酌."良莠不齐"我赞成,中国书又不是不好!!

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现在的青年不也应该做到行大于言吗??做不做腐竹(腐儒)不重要,只要是活人就好无数倍!

PS小香可(先生?)在看《斐多》?有兴趣咱俩交流交流,你说的"虚无之境"我非常同意

头一次打这么多字希望与大家继续探讨另外---------------------------------向鲁迅先生看齐!

[ 本帖最后由 H.James 于 2006-7-1 19:06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精华

546

帖子

1688

积分

超级版主

7#
发表于 2006-7-1 19:3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好似听起来象为偶像冲锋呐喊似的。呵呵。周先生那里需要任何人替他辩护?又有什么需要辩护?

其实没有必要,我们讨论的是观点,对事,不对人。放在人的context里面,只是为了理解他或许为什么那样说的上下文和前因后果(历史的,社会的和个体的原因),实在是善意的give him the benefit of doubt.  仔细看了多遍,好像也没看出来,任何人攻击了,或是亵渎了谁。

小我偏的是个人原因和评介的对象,也基于个人的体验,是分享而非”传播真理“,也拒绝与别人以“驳倒”或“我(或我的偶像)比你高明”的口吻讨论。

虚实之间无着,恐怕还是历练境界有限,执其一端。生命中的智慧,除少数特例外,除和悟性有关,还是和经历体验有关的。虚实,从来都不是(也不能)割裂的,它们不一不二,执了哪一端,都会难受。这个,也是分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226

帖子

688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8#
发表于 2006-7-1 19:38 | 只看该作者
不是啦,只是看这里没有十分十分热情辩论的同学,我就来搀和一下..也没有什么驳辩..哈哈一家之言罢了..
不过先生象是看透世间虚实了哦,我悟性不怎么样,苦恼!
这里高手多啊,我也来学习学习,海涵海涵,以文会友,以哲困友...............
不过极不能赞同隼的话,和那个韩石山一样观点,什么都"没有实际意义"..那什么教"实际意义"..所谓微眇玄达,深不可志,微眇玄达,深不可志.........

[ 本帖最后由 H.James 于 2006-7-1 19:49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18

帖子

35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9#
发表于 2006-7-1 19:49 | 只看该作者
我只能说,中国书和外国书都有让自己觉得开心、快乐的书;都有让自己的心智提高的书。鲁迅的书不也是中国书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精华

546

帖子

1688

积分

超级版主

10#
发表于 2006-7-1 21:57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H.James 于 2006-7-1 19:38 发表
不是啦,只是看这里没有十分十分热情辩论的同学,我就来搀和一下..也没有什么驳辩..哈哈一家之言罢了..
不过先生象是看透世间虚实了哦,我悟性不怎么样,苦恼!
这里高手多啊,我也来学习学习,海涵海涵,以文会友,以哲 ...


看透不看透,肚子还是会饿,饿了还是要吃(有时还会吃多吃少,吃多了还是会撑着,难受;吃少了饿,也难受),有什么区别。该干啥,干啥,就中。

别那么谦虚,大伙儿都是一样的,有多过几年的,但没什么不同。具体问题可能不同,根本问题完全相同。那个高明,也不会在这个两极世界上混了。哈哈。好好活着,比什么理论都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5-14 16:42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