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达摩到慧能的逻辑学研究
面壁者坐在一把尺子
和一堵墙
之间
他向哪边移动一点,哪边的木头
就会裂开
(假设这尺子是相对的
又掉下来,很难开口)
为了破壁他生得丑
为了破壁他种下了
两畦青菜
当我开始琢磨这首诗,我首先注意到的是这首诗有一个吓人的题目:《从达摩到慧能的逻辑学研究》。从达摩到慧能的逻辑学研究有可能通过一首诗来完成吗?特别这又是一首短诗,考虑到它所要处理的问题,我要说这首诗实在是太过精简了。
与精简相对的是复杂。在我写这篇文章的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地感到自身知识储备之贫乏,而诗人陈先发又太过吝啬,他在整首诗中所透露出的消息是如此之少,以至我不得不在脑子里反复默诵,揣摩每一行诗,每一个词甚至是每一个字。我不敢说我已经有了什么了不起的发现,但就我狭窄的视野所及,我觉得我还是有了一点点“野人献曝”的资格。
让我循规蹈矩,从题目开始。“从达摩到慧能”,这短语标注的是一个过程,而本诗就是由逻辑学入手对此一过程进行的研究。达摩是什么?慧能又是什么?当然,我们知道他们一个是中国禅宗初祖,一个是中国禅宗六祖,他们之间有一条世代单传的法脉。倘若就此得出结论说本诗是对此一法脉的考察,大致也是说得通的,但未免失之粗糙。问题不会这么简单,引入一些禅的相关知识也许是必要的。达摩不仅是中国禅宗的开山祖师,同时他还是西天禅宗的第二十八代祖师,而摩诃迦叶正是那位著名的“破颜微笑”的西天禅宗初祖。从摩诃迦叶到达摩是如来禅的正宗法脉;而从达摩到慧能(他们之间依次尚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四位中国禅宗祖师),正是如来禅向祖师禅转变的过程。到此为止,我相信我已经挖掘出了藏在诗题后面的另一个诗题了(也即本诗意旨所在):从如来禅到祖师禅的逻辑学研究。本文开头我说这首诗有一个吓人的题目,意即指此。对“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的逻辑学研究是可能的吗?对如来禅向祖师禅转变过程的逻辑学研究是可能的吗?从根本上来说这是不可能的。释迦牟尼初证菩提后即对前来问法的弟子说道:吾法妙难思。禅非思量可得,禅的演变过程也是非思量可得,所谓“以凡心窥圣量”,只能落得个一无是处。然而,这又是可能的,一种诗意的可能。虽说禅是“不立文字”的,但它也不舍文字,因为文字般若亦属不可思议。毕竟一首诗不是一篇学术论文,它的体裁决定了我们不该较真,不该死死咬住“逻辑学研究”这几个字不松口,那不但无趣,且令人觉得面目可憎了。当然,如果我们一点真都不去较,恐怕诗题里隐藏的内涵也就此湮没了。
以上拉拉杂杂的一堆还只是围绕着诗题转圈儿(不过,我隐约觉得对这首诗的分析已完成了最重要的部分),下面进入正文。
在一遍又一遍反复默诵的过程中,我逐渐体认到,要搞清这首至简至繁的诗的内涵,第一步必须要做的工作就是厘清诗中的几个重要意象:达摩/慧能、墙/壁、尺子,否则愚笨如我就只能向壁兴叹了。我在下面尝试给出的解释仅仅是几块寒碜的敲门砖(它们必然是粗鲁的和挂一漏万的),我将在文中或多或少地打磨它们,但磨砖既然不能作镜,我也不期待砖头会变成钥匙。
达摩/慧能:前文提到,达摩代表的是如来禅,慧能代表的是祖师禅。什么是如来禅?简单说,如来禅即指如来直传之禅。《楞伽经》卷二云∶“云何如来禅?谓入如来地,行自觉圣智相三种乐住,成办众生不思议事,是名如来禅。”此《楞伽经》亦是达摩传法于慧可之时交付给他的。祖师禅又作“南宗禅”(与神秀一系的“北宗禅”相对称),特指达摩传来,而至六祖慧能以下五家七派之禅。从根本上来说,如来禅与祖师禅是一不是二,本无区分的必要,但中唐以后的如来禅滞于义理名相,而未得达摩所传之心法,故仰山慧寂禅师另立“祖师禅”之名称,以别于教内其他诸禅。还有一种解释是:从修行方法上来看,如来禅走的是渐修的道路,它的修行有一定的次第,而祖师禅则讲究顿悟,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过《楞严经》有云:“理须顿悟,乘悟并销,事资渐修,因次第尽。”如来禅也好,祖师禅也好,实则是顿渐并举的,它们的区别只在于教化方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墙/壁:执着,又分我执和法执,指修行人对自己的身心及身外一切事物之执着,但在本诗里似乎还有另一层特别的意思。达摩初来时,中国佛教正处在由译经进入研究的过渡期,佛教界偏重于对教理的研究,而疏忽了修行实践,这里的“墙/壁”即暗示了这样一种状况。
尺子:这是本诗中最大的一块绊脚石。有论者认为是“道”的象征,我对这个解释不太满意。修行者背“道”向壁(执着),好像有点说不过去吧?我的直觉是这样演绎的:尺子→测量工具→戒律;但这太过简单,有必要做进一步的探讨。戒律是用来规范修行人的身、口、意三业的,同时它也对修行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据此,“尺子”似乎可以理解成:教理。我认为这才是它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对“面壁者”的普遍认定结果是达摩,这里我也不打算别出心裁。需要强调的是:达摩是作为一个修行成就者化导其国六十余年之后才来到中土的,如果把他的面壁理解成是苦行、追求开悟等等,那就大错特错了。据说达摩来到中土的目的是为了找一个“不受人欺之人”,也就是光扬佛法,传递禅宗法脉。与梁武帝话不契机,达摩遂渡江北上,到河南洛阳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面壁是在等待那个不受人欺的人。不过,把达摩的面壁看作是一种修行也不错,所谓“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从这个意义上说,达摩的面壁又是在有意无意地默示一种修行法门,这一点下文还要谈到。前面说过,尺子代表着教理,达摩既然面向墙壁,如果他无意显示神通的话,他就只能背对着尺子了,也就是背对教理。这里,我要赶紧澄清一点,背对教理并不是无视教理,更不是反对教理。若非如此,达摩也不会把《楞伽经》传给慧可用以印证心法了。达摩用他的姿态告诫修行者不要只顾埋头钻研教理而忽视了真正的修行,否则教理不过是另一堵墙壁/执着罢了。
本诗首节给读者描绘出了这样一幅场景:一代祖师达摩正在跷跷板上表演他高超的平衡术。“他向哪边移动一点,哪边的木头/就会裂开”。这场景令观者屏息,生怕自己一不小心出了口粗气而弄砸了这精彩的表演。如何用教理来指导实际的修行,如何在修行实践中印证所学的教理,这二者该怎样调和得当,达摩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向大众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这即是“壁观”(1),即是达摩的“二入四行”法门(2)。这里顺便提及一点,六祖慧能在本节诗中已是跃跃欲出,想想“风动幡动”的问题我们就知道了。
从方便理解的角度考虑,本诗的面貌或可做如下调整(当然,这样一来,它将不可避免地丧失掉很大一部分艺术张力):
面壁者坐在一把尺子
和一堵墙
之间
(假设这尺子是相对的
又掉下来,很难开口)
他向哪边移动一点,哪边的木头
就会裂开
为了破壁他生得丑
为了破壁他种下了
两畦青菜
括号内的诗句有必要拎出来:假设这尺子是相对的/又掉下来,很难开口。从上下文来看,它们是木头开裂的一个前提。教理从来都不是铁板一块的,一味死守教理而不知灵活运用以之印证自身的修行,可能收获到的一颗苦果正是“掉下来”,死守教理者心中的滋味正是“哑巴吃黄连”。值得玩味的是“假设”一词。诗人似乎在暗示我们,这尺子是绝对的,更不会掉下来,那么照理说木头应该不会开裂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陷阱正等着我们掉下去,如果我们纠缠于相对绝对的荆刺丛中。在此,我要对之前达摩踩跷跷板的说法做一个补充:在达摩而言,早已超越了相对绝对,尺子、墙壁尚无,又破个什么?立个什么?这对于那些“在路上”的修行人来说不啻是一种提醒,但对于“归家稳坐”之人来说,则已是剩语。理解了这一层,我们不妨也来学一学那位西天禅宗初祖“破颜”一回了。
作为一个西域来的和尚,我揣测达摩的长相不会符合当时中土流行的审美观。这是废话,谁都能一眼瞧出本诗中的“丑”无关乎相貌,但这“丑”与“流行”可以扯上关系。达摩特立独行的禅的方式在当时的佛教界一定引发了不少争议(3),甚至被看成是“丑”的,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的梁武帝尚且瞧不上他,这在一定时期内可能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对他的弘扬佛法也必然起到了阻碍作用。但“丑”同时也可以吸引眼球,所谓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二祖慧可不就动心了吗?心动则执着起,慧可要求一个“安心法门”,达摩怪相便生,“恶语”迭出,非这“丑”,慧可胸中块垒不得至顶点,“丑”便是磨刀石,便是选将场。慧可为求法毅然断臂,执着固结到了极处,一团乱麻难解难分,所谓“时也,时也”,正好被达摩一语荡尽,从此大畅心怀。达摩之“丑”即民间所说的“刀子嘴,豆腐心”,正是老婆心切的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达摩传下的《楞伽经》渐渐变成名相义理之说,后世禅师只知依文解义,而失却了达摩所传之心法。待至六祖慧能之时则禅风为之一变,止衣不传(即弃形式,重实质),舍《楞伽》而取《金刚》(《楞伽》文繁,《金刚》义简,更便于乘性发挥),说法不讲高深教理,但以俗语村言等接引学人,开创了禅宗朴素自然、轻松活泼的风气。“为了破壁他种下了/两畦青菜”,这即是如来禅向祖师禅的转变。此一转变,在中国禅宗史上大放异彩,所谓“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指慧能门下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等五家七派),祖师禅从此大兴于中华大地,而青菜也便丰收了。
行文至此,我发现拙文实在是罗里罗嗦,破绽百出,拖得太不像话了,在赶紧打住之前我还想再饶舌几句,做个小结。本诗名为“逻辑学研究”,在我看来它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照以下三种关系来展开的:1、面壁/尺子:如何平衡教理与修行实践;2、丑/青菜:因材施教应时而变的禅法;3、达摩/慧能:不同历史时期人物在诗中的共时性存在。
1+2=3。我不知道这个等式是否成立?
注释:
(1)“达摩所修大乘禅法,名曰壁观。达摩所证,则真俗不二之中道。壁观者喻如墙壁,中直不移,心无执着,遣荡一切执见。中道所诠,即无相之实相。以无著之心,契彼真实之理。达摩禅法,旨在于此。”参见《续僧传·菩提达摩传》,道宣/著,转引自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
(2)“夫入道多途,要而言之,不出二种:一是理入、二是行入。理入者:谓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为客尘妄想所覆,不能显了。若也舍妄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坚住不移,更不随文教,此即与理冥符。无有分别,寂然无为,名之理入。行入谓四行,其余诸行悉入此中。何等四耶?一报冤行,二随缘行,三无所求行,四称法行。”《菩提达磨大师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观》,昙琳/著;《达磨四行观·达磨血脉论·达磨悟性论·达磨破相论·最上乘论》,福建莆田广化寺印行。
(3)“据此达摩一脉,宗奉宋译《楞伽》。其学颇与时人不同。因遭讥议。慧可后裔亦自知其法颇与世异。”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十九章。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还参考了以下资料:《禅宗大意》,正果法师/编述;《禅宗与道家》,南怀瑾/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