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帖由 紫色的游隼 于 2006-6-30 11:14 发表
鲁迅是什么时代的人?大家不要盲目地相信伟人的言论,毕竟,他的话只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言。所以我认为,在这里讨论鲁迅的这篇文章没有实际意义,不如结合现今社会的现状去讨论读书的方向与方法。
非也非也,老兄啊如果这样谈恐怕就没有什么意义,呐,难道过去的经典作家只因时代不同,现代的人就不能相信他的话???不是吧,如果这样..时代怎么发展?我们读书有什么用??
隼说“他的话只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言”,窃不敢苟同,鲁迅先生的远见我们不用担心-_-..这不是我们能怀疑的.(当然..如果你能写出<呐喊>我就全心全意信你..)
当时的情况是什么??是学者呆在自己的书坑里不愿投笔从戎或是以笔从戎,如果在当时学国学有用吗?之乎者也能打赢洋枪大炮吗?OF COURSE NOT!不管当时还是现在都是一样,读书是为了入世而不是出世!!王国维那句话你听过吧,又请问现在"读书的方向与方法"是什么呢?还是死读经书,重复清朝的一幕幕??OF COURSE NOT!
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
这话说的多好,"僵尸的乐观"与"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爱十八世纪,因为那是一个充满活力的,自由的,人人都想进步的年代!而不是人人都想炼丹成佛的年代,不是人人想死读书的年代哟.
另外,不同意<独舞者>帖的文章,大家都是文学爱好者对周树人先生也比较熟悉,难道看不出来作者的异常浅薄:
据此我们只能说,鲁迅是给人开书目的。只给自己的好朋友的儿子开,不给别人开,更不肯开给那些愿意学习国学的青年看。
这就不厚道了。
这多不负责,鲁迅堂堂文坛领袖,天天教导国人"呐喊",自己反倒自私自利起来?
不是吧.
再说舞者(先生?)的一段,"鲁迅或许因其接触的比较偏(没有证据,猜测而已),是个自然的对自己成长过程的反动,极端了小小。中国书并非他描述的那样,外国书也非他想象的那般。中国书或外国书,都会良莠不齐,有各种各样的。用大的范畴做判断,偏颇的可能性会很大,不是么?"
鲁迅先生的偏颇众所周知..但在如此这般严肃的话题上我觉得不太可能意气用事--那可是约稿,他为了自己的名声,为了自己从胡须到牙齿都应该斟酌斟酌."良莠不齐"我赞成,中国书又不是不好!!
但现在的青年最要紧的是“行”,不是“言”。只要是活人,不能作文算什么大不了的事。
现在的青年不也应该做到行大于言吗??做不做腐竹(腐儒)不重要,只要是活人就好无数倍!
PS小香可(先生?)在看《斐多》?有兴趣咱俩交流交流,你说的"虚无之境"我非常同意
头一次打这么多字希望与大家继续探讨另外---------------------------------向鲁迅先生看齐!
[ 本帖最后由 H.James 于 2006-7-1 19:0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