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440|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由一道高考作文题想到的百年精神突围

[复制链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6 23: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次考试的作文题是《突围》,我在考试的时候便想到了这百年世界的喧嚣浮沉。生存还是毁灭?这个古老的话题,似乎在这一百多年里更让人不能迫视。尼采惊呼“上帝死了”,斯宾格勒宣判了“西方的没落”,我们发现,在人类的精神似乎高歌凯进了数百年之后,我们又回到了这一个问题前面,并且越来越不能承受这个问题的重量。
世纪初,埃略特发表了《荒原》,这时候的欧洲似乎就已经在这一片荒原之上,上帝的圣杯失落了,人类也失去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在信仰缺失的荒原上,人类步履维艰。在寻找精神归宿的路途上,茕茕孑立。
海德格尔曾充满自信的说,人要诗意的栖居在大地上。但是,在整个20世纪,不断进入我们视野的一个主题却是:诗人的自杀。充满诗意,敏感脆弱的诗人(我指的是广义的诗人)似乎无法摆脱这一沉重的负担,纷纷倒在了精神的荒原之上。
叶赛宁自杀了,他笔下那个宁静恬美的俄罗斯农庄已被机械化、集体化摧毁,这位“乡村最后一个诗人”的精神家园失落了,他变得敏感、易怒,不断地在爱情中寻找刺激,然而这也只是镜花水月,于是,没有出路的他只能以自杀来获得解脱。
近20年后,在远离欧洲的巴西,茨威格也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胜利的曙光能照在他身上不久。面对二战中的种种暴行,他那精神的根祗——德意志文化,为何会培养出纳粹这头怪兽。在最黑暗的时候,他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源于精神家园的沦丧。希望已不复存在,死亡是唯一得解脱。
没有出路,没有希望,似乎20世纪给我留下的是这样的一幅图景。于是战后,我们看到了在荒原之上,两个人站在一棵树下,无聊的打发时间,等待一个似乎永远也不会到来的戈多。“戈多”是不是就是人类精神出路与希望的象征?我们永远不能把他企盼到来?于是,我们看到,纯真的孩子也无法摆脱人类血腥的宿命,在没有任何约束的荒岛上,上演了人类千万年来重复上演的戏码。“蝇王”,这充满恶臭的野猪头,能是人类的希望和出路?
旷野之上,只有西西弗斯的工作让我们喟叹。人类就像这永无止境的囚徒,永远无法到达精神的城堡。我们只是这茫茫宇宙的过客,前方有人告诉我们是雄伟的城堡,有人告诉我们是坟。前方在召唤,但茫茫无际的荒原让人绝望。我们究竟是向前走,“只得走”,“还是走好罢”,还是踯躅等待?希望之为虚妄,正与绝望相同。诗人自杀了,留下的只是一片空虚?让我们何以为继?
我的眼前只能显现一片荒墓,放佛从天际幽魂中传来的歌声:于狂歌浩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到深渊,于一切眼中看到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7 12:37 | 只看该作者
说得在理,但是作家的精神世界为何先一步陷落?恐怕不是无因之果吧?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7#
发表于 2007-12-15 2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的帖子

茨威格的自杀还是多少源自他真正的“无家可归”,包括日本现当代一些作家,芥川……或许他们心中并不期望一个通过革命,通过别的手段获得的新世界,新欧洲或新日本——是否可以说,他们事实上并未寻求着突破,他们的沉郁自始就不是因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的碰撞所带来的?一个逐渐“分崩离析”(暂且借用一下)的时代只是将这种沉郁更淋漓地表现出来,就像hill281所说的:可能诗人的自杀并不是大多数所想的那样高尚。

“叶赛宁自杀了,他笔下那个宁静恬美的俄罗斯农庄已被机械化、集体化摧毁,这位乡村最后一个诗人的精神家园失落了,他变得敏感、易怒,不断地在爱情中寻找刺激。”

如果按这样的逻辑,倘若叶赛宁只是因为爱情失落了,而在革命中寻找另外一些东西——当然,我们也许根本没有理由这么想,叶赛宁的诗歌也清楚地说明,他的确为正在体解的旧俄国而担忧。但问题是,若叶赛宁自己的世界没有陷落的时候,单单是旧俄国的陷落,怎么会逼着一个像叶赛宁这样的人自杀呢?还有茨威格,还有不知凭借什么竟然活了下来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而我总认为像艾略特一样的诗人是不会自杀的。

所以,也许是因为诗人和作家的世界先一步的陷落,他们才对于身旁正在衰败的东西更加敏感,甚至无法忍受。换句话说,他们的突围在某种意义上与时代无关,仍是古希腊就存在的个人命运悲剧而已,只是形式不同。如果二十世纪真的有一些不同,就是那两次战争使这场悲剧有了一个合情合理的舞台。——再比如王国维的死,也许不只是无法接受巨大的文化落差。

(好象又跑题了,抱歉啊……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1266

帖子

440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9 23:43 | 只看该作者
突围只是引起我话题的一个诱因,叶赛宁自然不会去主动突围,包括茨威格也不会,但是人类百年的精神轨迹,实际上也是在尝试着一种突破,就像一个新生儿即将诞生于母腹,那必然要承受的极痛,只是这种阵痛何时才能过去?或者说,已经过去了?
只要哲学以惊奇为基础,他就结束于理解之中。然而当绝望向哲学提出由“悲哀与诅咒”得出的问题时,“理解”能给人什么呢?理性通常炫耀的天赋——智慧、正义感、口才都毫无力量去反对标志着所有可能性的终结和毫无出路的绝望。——舍斯托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5#
发表于 2007-12-9 14:27 | 只看该作者
最初在chinesepoet兄的博客上看到这篇文章,还想着转过来呢。
诗人自杀或许与外界关系不大,但当自杀者集体出现,次数愈多,就不能不想想个中缘由。近百年来留给我们思考的时间太少,与科学的发展比起来,思想精神领域只能匆匆赶上步伐。像叶赛宁这样的诗人,自然因为走得太快而幻灭,时代是越走越快,而他们还惦念过去——尽管这里没有谁是错误的,突围与否。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

精华

115

帖子

355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4#
发表于 2007-12-8 23:03 | 只看该作者
自杀应该是突围的失败还是成功了?
这一切是开始还是结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29

帖子

387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3#
发表于 2007-12-8 17:32 | 只看该作者
诗人自杀可能没有你所想的那么伟大!
诗人自杀更多时候是一种自我的精神灭亡,和世界有关,又无关
但是自杀本来是一个象征,我们被自我象征着,先是发现,最后不幸自我做了象征的模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

精华

652

帖子

2031

积分

荣誉居民

陨星最后的金色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2#
发表于 2007-12-7 18:06 | 只看该作者
人类就像一个做过错事受过伤的孩子,事情过去了就忘记了,被人提起来也只伤一会儿心,又开始玩自己的游戏,因为也只能那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9 19:50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