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1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文]雪莱《致云雀》中的多声部现象

[复制链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5-12-5 10: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俄国著名文论家巴赫金说: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不同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的基本特点。巴赫金借用音乐中的术语“复调”来说明小说存在多声部现象。其实,在抒情诗歌里我们也会发现这种多声部现象。美国著名学者庞德曾说:诗歌中的和谐实际上就是指“不同音调的声音同时出现”。笔者以雪莱《致云雀》一诗为例进行分析后发现这首诗歌呈现出多声部现象。

  《致云雀》可看作一首交响乐。它共有二十一节可分为五个部分。第1~6节是一个前奏。诗人首先用小号奏出云雀酣畅淋漓的乐音,向人们昭示那云雀“不 是 飞 鸟 , 她 是 来 自 天 堂 的 安 琪 儿”(angel)。她以“不事雕琢的艺术”向人们倾诉衷肠。她要拔地而起“像一片烈火的轻云飞入蔚蓝的苍穹,永远歌唱着飞翔,飞翔着歌唱。”接着是萨克斯管舒缓的演奏。人们仿佛看到云雀时而“沐浴着明光飞行”,时而在“淡紫色的黄昏”中消隐。她虽然不见行影,却可以听见她那欢乐的强音。虽然难以分辨却能感觉到她就在空间。以至于整个大气回荡着她的乐音,“仿佛在荒凉的黑夜,从一片孤云背后,明月射出光芒,清辉洋溢宇宙”。这一部分道出了诗人内心极力想摆脱一切世俗的羁绊,渴望自由放歌心声。第二部分第2-15节可以说是展开部。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描述如此美妙的乐音。他写到,即使是“霓虹似的彩霞也降不下这样美丽的雨”能和云雀之声相比。随后,诗人连续用了四个明喻表达了云雀之声给予诗人的美好感受。诗人写到:云雀像一位诗人,隐身在思想的明辉之中;像一位少女,居住在深宫的楼台,在寂寞难言的须臾,派遣她为爱所苦的情怀;像一只金色的萤火虫,在凝露的深山幽谷,不显露她的行踪,把晶莹的流光传播;像一朵让自己的绿叶隐蔽着的玫瑰,遭受到热风的摧折,直到她的芳菲以过浓的香甜使鲁莽的飞贼沉醉。此时,我们似乎感受到大提琴低沉的声音在抒发诗人为人类的解放所具有的深重的忧患意识;小提琴悠扬的乐曲在倾吐少女为甜美的爱情而发出的痛苦的哀怨;竖笛随着萤火虫呜呜地穿行于深山幽谷之中;风管伴随绿叶呵护着玫瑰免招风吹雨打。大自然中的花虫草木的明快欢愉,人类最神圣的婚礼合唱和凯旋的欢歌也因她的歌声而贫乏。因为那云雀是以来自天堂的圣乐在畅想一曲爱情和醇酒的颂歌!所以她的歌声里没有痛苦和烦恼,没有贫困与悲哀,只有神圣的爱。这正是诗人想表达的心声。他要把人类从苦难深渊中解救出来,还给他们爱、自由与平等。第三部分第17-19节可以视为变调部分。诗人这时陷入了沉思。他由云雀之声生发出对人生终极问题的思索。“是醒来,或是睡去,/你对死的理解一定比 我们凡人梦想到的更加深刻真切,否则你的乐曲的音流,怎能像液态的水晶涌泻?”这种把乐曲的音流比做“液态的水晶流动”,既具有听觉效果又具有视觉效果。它敲击着人们的心灵,催发对生命的思考。接着是“我们瞻前顾后,为了不存在的事物自扰,我们最真挚的笑,它交织着某种苦恼,/我们最美的音乐是最能倾诉哀思的曲调……/即使我们生来不会抛洒一滴眼泪,/我也不知,怎样才能接近于你的欢愉。”从这里可以看出,这样一位富有浪漫主义战斗精神的诗人也会有哀叹悲怨的时候。第四部分第20节是全部乐章的高潮。云雀之声“比一切欢乐的音律 更加甜蜜美妙,/比一切书中的宝库更加丰盛富饶,/这就是鄙弃尘土的你啊,你的艺术技巧。”歌声一泻千里。第五部分即第21节为收尾部分。我们仿佛听到在钢琴的伴奏下诗人在进行理性的思考。纵然我们怎样地创作也无法与云雀的乐声相比。因为这歌声是通向人类难以达到的永恒。但是只要云雀“交给我一半,你的心 必定熟知的欢欣,/和谐、炙热的激情就会流入我的双唇,/全世界就会像此刻的我———侧耳倾听。”
综观整首诗的乐章,作者采用了前奏、展开、变调、高潮和收尾来表现主题,从而产生一种气势磅礴、荡气回肠之势。最后,笔者还是引用庞德的话作为本文的结尾吧。他指出:“在最好的诗中有一种余音袅袅,久久留在听者的耳朵里,或多或少像风琴管一样起着作用。”


单位:湖北十堰职业技术学院
卢玮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0

精华

19

帖子

57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2#
发表于 2008-1-14 11:08 | 只看该作者
很好的资料,正好能用上,谢谢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5-4 02:33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