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九岁出门远行
十九岁出门远行,去时归时,坐在沉闷的空调大巴里,呆呆地望着窗外,稻畦垂柳田埂水湾湖泊,黄色绿色黑色青色碧色,满耳风声汽鸣声发动机声,呼呼啦啦呜呜。一路吐着去,吐着回,吐得肝肠寸断,胃里翻腾倒海地闹,突然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自己的身体和心脏实在满足不了大脑所企盼的环游世界的要求,这辈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豪言壮志,只怕仅能好好努力完成前者了吧!
乌镇景点,我讨厌这个称呼,真的很讨厌。但她偏偏就是成为了景点。在乌镇,感觉人真的可以用可怕来形容,你很难相信,这样一座柔弱纤巧的古镇,经得起如此多的喧哗纷扰,那一座座石拱桥吃得消无数游人的拥挤践踏。闪光灯咔嚓咔嚓比阳光还扎眼,只是因为都希望留下些纪念以便证明某些事某种心情,因而不得不按下快门。可是不经意间,我们成了扼杀宁静和美的刽子手,偶然拍下过一张照片,那时老奶奶从她的院子里出来站在门口,依稀可以望见她身后一丛一丛的一串红,想必是平常生活的慰藉吧!我请求给她拍一张照,她只是咕哝了一句,我也许没有得到允许,但是我还是拍了:她就这样面无表情地看着成群熙熙攘攘的人群,也许她习惯了吧,习惯形形色色的人时不时的打扰,习惯没早没晚的噪音,习惯导游的大喇叭。。。无奈的习惯。。。我看着她,些许,噢,不是,非常的愧疚。。。
在那里,可以看见黑瓦白墙的民居,“晴耕雨读”大体能勾勒出当地人忙于生计同时懂得修身养性的画面,这画面像黑色的瓦片一样在我眼前舒展开,安静平整,古朴温暖。这样的生活,惬意飘渺,是我触不可及的梦。。。宏源泰染坊里高高悬下的蓝印花布,不管是蓝底白印白底蓝印,纷纷荡漾在天空下,有些想必是经过多时的雨打日晒,像被漂白过般,自有一种素净。我围着它们旋转,此时此刻,整个蓝天整个院子整匹布条都属于我一个人,我将整颗心付与它们,跟随它悬浮在空气中,然后慢慢沉淀。。。记得当时导游说现在中国最大的蓝印花布产地是南通,心中小小窃喜了好久,好久之后是长久的感叹,家乡的尚未好好赏玩实在是汗颜啊!这世上,很多事情就是这样荒诞并且真实,说不清,道不明。。。剩下的,香山堂里保留着的古老陈设—药柜药罐对联牌匾,酒垆里的三白酒,四处摆设着的折扇篦梳木雕浮刻姑嫂饼,仔细走过的逢源双桥仁寿桥观音桥,立志书院只是隔河相望了一眼,走马观花式的逛了百床馆木雕馆,修真观翰林第皮影戏甚至无缘一瞥。没有找到文和英牵手走过的小巷,没有找到文和默默蒙着眼睛猜字的石板,没有看见刻在木板的对联,暗想自己本来不是过年的时候去的 ,没有也不奇怪吧,只是,竟然看到了写在红纸的对联,于是害怕,一些东西消失的太快。。。
从乌镇回来,偶然给自己造就了一次领略南京夜市的机会。橘黄色的灯光,清晰疏朗的树影映在路面上,像极了一块巨大的木浮雕。不知名的商店放着不知名的烟火,烟花,给我带来的永远是刹那的欣喜和持久的落寞,一向冷静的心会被它烘得暖暖的,然后随着火光的陨灭降到****。。。。。。就像乌镇。。。就像乌镇一样。。。
也许你们想听听我在乌镇的所见所闻,烟雨江南,水墨画般的清澈灵动,也是我原本期盼的。可惜我去的不是时候,偏偏又带着不适时的心情,所以产生些莫名的念头。你们原本可以不用听我在这里啰嗦,因为照片的效果很不错。。。我也只是写给自己,写给当时的心情和未来的记忆,写给乌镇的桥,水,墙,瓦,和居住在那里的人们。。。重重纪念一下,十九岁出门远行的日子。
2007年10月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