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9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季羡林与荷尔德林

[复制链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7-21 11: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来季羡林是中国最早介绍荷尔德林的人之一。《季羡林学术精粹·比较文学与文化卷》收了他的两篇文章:《近代德国大诗人薛德林早期诗的研究》、《现代才被发见了的天才——德意志诗人薛德林》,后者还是季老当年在清华大学的学士论文,都是写于1934年,那时候,“在中国似乎还没曾有人论到他”。季老对荷尔德林是很推崇的,他说:“在整个德国文学史上,只有两个诗人够得上称为伟大的:一个是几乎每个人都知道的歌德;一个是几乎没有人知道的薛德林……”“歌德只代表了德国文化的一半,倘若没有薛德林,这一半将终归成了一半,但却出了薛德林,他们俩合起来把德国文化完成了。”“我们敢断言:将来的世界一定是薛德林的。”第一篇文章里有几个诗歌译文的片断,可能也是最早的荷尔德林译文之一了;第二篇照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可能不太像论文,因为其实只是一篇介绍性的文字,不过写得很有感情很优美。

季羡林对荷尔德林的热爱其实也不难理解。他自己说过自己喜欢“纯诗”,喜欢诸如魏尔伦、马拉美、魏尔哈伦、李商隐、姜夔、吴文英这样的诗人,注重辞藻的雕琢,带点唯美的因素。奇怪的是他自己的文章却截然不同,它的美是那种朴实和淡泊的美。蛮有意思 是,季老同章太炎一样,认为要诗歌必须有韵律,他说没有韵律的叫什么都行,但不叫诗。

其实季羡林最让我佩服的一点还是他到了如此高龄头脑还非常清醒,对时代的脉搏的把握仍然很准。这从文集中收录了90年代的文章可以看出来。

下面是季老翻译的一段《命运之歌》,出自上面提到的第一篇文章:

你们在高处的光辉里徘徊
踏着柔软的地,幸福的神们!
灿烂的灵风
轻轻地吹着你,
像女乐师的手指
触着琴弦。

不受命运的支配,像熟睡的
婴孩,你们活下去,
纯洁地保存在
清净的花蕊里的,
是你们的精神,
无尽的辉明;
你们的眼睛
静静地闪着
永恒的光辉。

但是我们却正相反,
我们得不到宁静;
说不定什么时候要消失,要颠踬,
这痛苦的群生
盲目地从一点钟
爬到另一点钟,
正像海水从一个浪头
被掷到另一个浪头,
前面永远摆着不可测的深渊,

[ 本帖最后由 Hermes 于 2007-7-21 02:48 PM 编辑 ]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2#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11:47 | 只看该作者

荷尔德林早期的中国知音

荷尔德林早期的中国知音

文 吴晓樵  

--------------------------------------------------------------------------------

  

  德国大诗人弗里德利希·荷尔德林(1770-1843)在今日中国的文坛已是广大文学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人物。一般读者可能以为中国的“荷尔德林热”是近二三十年以来的事情。实际上,早在20世纪上半叶荷尔德林就已经在中国找到了他的知
音,而且是一批年轻的知音。有趣的是,中国早期的几个荷尔德林知音——冯至、季羡林、李长之、杨业治等——都与我国现代两所著名的高校北大、清华有着密切的关系。

  翻译、研究荷尔德林诗歌的中国学者顾正祥在1994年出版的《荷尔德林诗选》的译序中对荷尔德林在中国早期的流传作过一番考索。他说:“根据译者现有的手头资料,在中国,诗人荷尔德林的名字最早见诸茅盾主编的《小说月报》第八期‘德国文学研究’专栏(1921年8月10日出版),被译成‘黑利德尔林’。稍晚,另有1922年出版的《东方杂志》十九卷第六期化鲁(即胡愈之)的文章《新德意志及其文艺》一文也有提及,被译成‘傅尔德林’,并附德文原文。以后即逐渐见于各种外国文学史。我国的第一首荷氏译诗,则要算冯至翻译的诗人小说Hyperien中的《命运之歌》,载1925年12月的一期《沉钟》周刊上,可惜原诗已散佚。后来又有李长之译的《大橡颂歌》,收在1943年9月成都东方书社出版的《德国的古典精神》一书中。但该书也已绝迹,仅少量孤本,被封闭在档案馆的象牙塔里,非请莫入,要凭单位介绍信才能查看。”

  顾正祥梳理了荷尔德林在中国民国时期翻译介绍的大致线索,同时他也表达了在中国特定环境下考索文献的不易。这些早期的荷尔德林中文文献,顾正祥之所以称之为“散佚”、“绝迹”,可能是因为当时他本人远在德国,加之大陆图书馆界对利用民国文献的种种限制,故而使他有这样的感慨。在《荷尔德林诗选》问世不久,译者顾正祥以研究荷尔德林诗歌在中国的翻译流传及其与中国诗歌比较获得德国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但据笔者所知,中文文献里提到荷尔德林的名字要早得多。如王国维在他发表于1907年关于德国著名戏剧家赫贝尔的重要论文《戏曲大家海别尔》(在上海《教育世界》总第一百四十五号、一百四十七号和一百四十八号连载,发表时未署名)中就已提及。

  1925年9月,在北京大学德文系学习的冯至听他从德国回家省亲的堂叔冯文潜讲解了荷尔德林的诗歌《许佩里翁的命运之歌》,他感到十分兴奋。这年12月5日,他翻译了这首诗。也就是顾正祥所说的“已散佚”的那首。实际上,这首荷尔德林《命运之歌》的翻译,除了见于顾正祥文中提及的《沉钟》周刊外,还见于《大公报》(1936年5月29日第三张第十二版)。这时冯至已经自德国海德堡大学留学归来。冯至的荷尔德林译诗,今天我们可以在新近出版的《冯至全集》中读到。

  继冯至之后,在中国注意到荷尔德林的是30年代初在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的杨业治、季羡林。杨业治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德文系、德国海德堡大学留学,精通希腊语、拉丁文。他自称在那时就对荷尔德林发生浓厚兴趣。他在当时虽没有关于荷尔德林的著述问世,但他对荷尔德林的关注则是中国早期的几个荷尔德林知音里最为持久的一个。在80年代,我们可以读到他的德语论文《荷尔德林与陶渊明》等。早就听出版社的朋友说,杨业治教授在翻译荷尔德林的书信体小说《徐佩里翁》,但迟迟未见问世。

  在清华四年期间,季羡林以德语为主科,是德语专业的学生。当时在清华大学教授德文的有杨丙辰、艾克(GustavvonEcke)和石坦安(VondenSteinen)等人。季羡林本人对四年的专业学习评价不高。他说,杨丙辰用中文上课,而德国外教说的是英语。四年德语,只能看书,而不能听和说。最后写毕业论文系里要求的不是用德文写,而是用英文写。但季羡林写的学士毕业论文却是关于诗人荷尔德林的。论文题目是“TheEarlyPoamsofH觟lderlin”(《论荷尔德林早期的诗》),指导教师即为德国教师艾克。想必季羡林的这篇英文论文今天还能在清华大学图书馆里找到吧。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季羡林将他的学士论文改写为中文,发表在1933年4月19日的《清华周刊》第三十九卷第五、六期合刊上,题为《现代才被发见了的天才——德意志诗人薛德林》。此外,季羡林还写作了《近代德国大诗人薛德林早期诗的研究》,第二年发表在北平创刊的由李长之、杨丙辰主编的刊物《文学评论》(一卷二期)。这两篇比较难以考索的论文今天都已收入了《季羡林文集》第十三卷。在晚年,季羡林回忆这篇论文时,对自己的少作评价不高,他说“内容现在已经记不清楚了”。据说,季羡林早年还作过翻译荷尔德林诗歌的尝试,其中正式发表的有《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呵……》、《代替一篇春歌》、《蔷薇》等几篇,但发表的出处待考,尚有一些没有发表。

  此外,在抗战期间,专攻法国文学的陈占元先生还从法文翻译过奥地利著名作家斯特芬·茨威格的《赫尔德林的诗》一文。译文发表在1942年2月20日在桂林出版的《诗创作》第八期春季特大号。这是根据茨威格的名著《与魔鬼搏斗》中的《荷尔德林传》部分翻译的。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2393

帖子

721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3#
发表于 2007-7-21 14:03 | 只看该作者
“季老同章太炎一样,认为要诗歌必须押韵,他说不押韵的叫什么都行,但不叫诗。”
默默个。。。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4#
 楼主| 发表于 2007-7-21 14:4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wmlfw 于 2007-7-21 02:03 PM 发表
“季老同章太炎一样,认为要诗歌必须押韵,他说不押韵的叫什么都行,但不叫诗。”
默默个。。。


应该是韵律不是韵,掉了一个字,对不起老人家。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2048

帖子

6209

积分

duke

Rank: 10Rank: 10

5#
发表于 2007-8-6 03:18 | 只看该作者
顾正祥译本在网上标价很高,想买又觉得价格无法接受,谁有愿意出让的,请联系我。谢谢。《命运之歌》让我一下子想到了马勒,这个不安宁的人的命运就写在了这首诗里,荷尔德林正是与马勒联系最紧密的诗人之一。

[ 本帖最后由 小香可 于 2007-8-6 03:21 AM 编辑 ]
Bless Saint Michae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1

精华

2423

帖子

7724

积分

超级版主

阿卡迪亚牧人

6#
 楼主| 发表于 2007-8-6 10:02 | 只看该作者
顾正祥是北京大学出版社那本薄薄的小册子吗?我在图书馆看过,觉得译得一般,似乎没有高价收购的必要。
Sweet Thames, run softly, till I end my son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2048

帖子

6209

积分

duke

Rank: 10Rank: 10

7#
发表于 2007-8-7 15:22 | 只看该作者
应该是的,只有100来页,不知道为什么会标这么高的价格,可能是除《塔楼之歌》外独此一本的缘故吧,奇怪的是《塔》的价格却远远不及这个本子。
Bless Saint Michael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5-2 04:50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