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本人张江安 于 2009-4-5 14:20 编辑
我这篇小文在3月12日的《江淮晨报》上发表了!这样就打破了我一年半未刊登稿件的困境——不过这是托关系的,所以没有稿费,其实等于没登。
因为一直无法登录,推迟了24天才发了这个帖子……
附刊登稿:八年一遇
(参见zjabh的散文帖《八年一遇》)
上世纪末以来,我被表弟的话打动了心,读书一度追求品位和影响力,耗费了不少时间去读我不很喜欢,有时还会失望的书。2005年,我终于明白快乐才是读书最大的理由,在网上一份读书清单的激励下制订了以兴趣为首选标准的读书计划。
注1:括弧里的一句“计划完成后另文详谈”删掉。或许编辑认为这话多余。
从这年年底开始,计划一直在不断推进,困难一个个被克服。其中有一篇匈牙利作家克斯法劳德写的短篇小说《看不见的创伤》,十多年来曾两次接触内容,但都不是原作。虽然估计不容易找到,但难度还是超过我的想象:
网上根本没有希望;
省图书馆没有。姐夫江东跑了两次,都白借了,我们都烦了;
一般买不到的书往往可以在“孔夫子旧书网”发现希望。我幸运地遇到了一位周到的旧书店店主,一位老实的店主,一位热心人,通过他们提供的情况,我明白在全国可以接触到的范围里已经没有任何希望了——除非我去买施蛰存先生1935年的译本,但我有点洁癖。
2008年12月7日上午,正当我准备结束这个帖子时,眼前突然一片灿烂耀眼——还是那位热心人,不仅给我上传了扫描的两个有关书目,而且又给了我一个极为珍贵的小说帖子。
我惊喜地一声欢呼,把在场的人都吸引过来了。
一查,才知道他是在网上提供的书页上逐字抄下来的,居然没有发现一个错别字!
而且他还呼吁其他人提供缺少的最后4页;
而且据他自己说,还不是外国文学爱好者;
而且那书页是按原版上传的,繁体字竖排;
最后一个“而且”更重要——我搜索过后,没有发现任何和他接触过的,哪怕是一点点的迹象。这位陆先生,是上海宝山区统计局公务员。
注2:把名字隐去,不知什么原因。
我曾在“流觞亭社区”待过2年零4个月,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帮助;
我在常去的“芦笛外国文学论坛”待了快两年,同样没有得到过这样的帮助。
8年以来,网友给我提供的最大帮助就是3年前在搜狐网上寻求有关抗日资料时,曾有位“牛老爷”给了我一个名单。但那是因为他和我观点相同、兴趣相投,和这种情况毕竟有区别。
注3:尽管我修改了过于刺激性的语言,在网上存在而且普遍的抗战争论还是得被“和谐”掉。
唯一的遗憾是小说不是完整的——20年来,这种对别人,而且是一个陌生人的尽心尽力已经越来越珍贵了,而我居然产生这种念头,实在有点可鄙的味道。
后来我又和这位陆朋友通了四次信息。在第一条回复里,惊奇地得知在我查找他的信息时,他也查阅了我3年前在省内网站里为交友发的长篇自述。每一次交谈都感受到一份浓浓的温馨,网站里不时涌现的冷淡、暴烈、嘲讽都是丝毫没有出现的,我越发感叹真情可贵。我袒露了自己内心深处的软弱,陆朋友说他也是相似的性格。软弱的另一面真的显露着善良吗?我有点信服了。
后续:恰好两个月后,我又有了第二次奇遇——在“超星网络图书馆”发现了似乎已经销声匿迹的《看不见的伤创》,正是施先生的那个译本。这“八年一遇”的背后居然是一个错误,上天真会捉弄人啊,是着意赐予,还是存心戏弄呢?我真说不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