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个网站名字叫芦笛,我就来说说芦笛。
芦笛是一种古代的管乐器,现在好像已经没有了。据说芦笛用芦苇管作为笛管,构造大概和中国笛子差不多,不同的只是没有膜孔,不用笛膜。据说芦笛音质特别清新优美,但是形制到底怎么样不清楚,现在也见不到哪里有卖芦笛的,我也从没听过芦笛的声音。
按乐器史书上的说法,芦笛最早是西亚地区发明的,很可能是伊拉克地区(古巴比伦)或者伊朗地区(古波斯),然后,芦笛向西传入欧洲,经过漫长时期的演化,变成了现代的西洋管弦乐队长笛。
这种演化主要在两个方面进行。
第一:材料。芦笛进入欧洲之后,一开始还是用自然的芦苇管,后来欧洲人发现芦苇管有一些缺点,主要是容易开裂,材料不够致密,影响乐器的声音质量,于是欧洲人试探性地用各种材料来代替芦苇。他们试过用象牙,纸,甚至石头,最后发现比较好的材料是硬木,所以最后硬木管就取代了芦苇管成为制笛材料,而长笛也就归入木管乐器部。硬木材料的优点是材质密实,笛的音质也就更为结实可靠,而且硬木材料便于加工成型,便于分段和接合,乐器制造人可以更加精密的地控制内径和音孔位置,使乐器的音准和音质都得到提高。
第二,音孔和按键。在现代长笛发明之前,欧洲长笛的构造跟早期的芦笛没有什么大的不同,也就是一根管子上开几个音孔。那时候的长笛叫做巴罗克长笛,巴罗克时代的音乐大师们,巴赫,莫扎特,他们用的长笛就是那种样子。巴罗克笛的局限性非常明显,音域太窄,只能吹两个八度,而且最关键的是不能吹出半音来,不能变调,变调的话你就得换一支笛子来吹(一直到现在中国笛子还是这样)。所以怪不得莫扎特不太喜欢这种乐器。尽管如此,他还是为长笛写下了四部经典的曲子。巴赫倒是钟爱这种乐器,写下了不少长笛名曲,比如说小步舞曲,至今还是音乐会上经常演奏的曲目。这以后,法国人和德国人又对长笛进行了改良,加了几个按键,能够吹出几个半音来,不过总还是不够理想。19世纪后期,德国的长笛家波姆开始用纯银来制造长笛,银长笛音量更大,音质更好,这以后银开始代替硬木,成为制造长笛的主要材料。更为关键的是,波姆发明了一套金属连杆按键系统,十个手指可以控制十几个音孔,使得长笛能够像钢琴一样发出十二平均律所有的半音来。现代长笛由此诞生。后来这套按键系统又被移植到黑管和萨克斯管这一类管乐器上,使得这些乐器成为了完善的专业乐器。之后波姆为这种新型长笛写下了二十四首练习曲,向世人表明这种长笛可以吹奏二十四个调里面的任何一个调。波姆练习曲是长笛专业学生的经典教材,其中有几首非常优美,有些练习曲则对演奏技术有很高的要求。
一直到现在,长笛构造还是采用波姆的定型体系,银也还是制造长笛的标准材料,专业长笛通常都是银质的。为了避免纯银过软的毛病,银里面通常要掺一些其它的金属材料,银含量在92.5%到97.5%之间。最好的一种银叫做英镑银,是原来英国用来制造货币的。不过一般的学生长笛没有那么讲究,通常是白铜质地的,表面镀银或者镀铬。而演奏家们则不满意于银质长笛,因为银容易氧化变黑,而且照长笛家们说来,银这种材料还是达不到理想的致密程度,所以他们选择了金长笛。这些高端的专业长笛一般都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制造的。现在有名的爱尔兰长笛家詹姆斯高威用的是一支24K金质村松长笛。中央音乐学院陈绮玲教授(瑞士籍)用的是一支美籍日本人制造的纯金长笛,我摸过这支笛子,也当面听陈绮玲教授吹了这支长笛,真是好东西。金长笛很贵,最贵的大概要五六十万人民币,等于一辆好的奔驰车。不过也有人认为其实银质长笛的声音更为明朗,更适合一般人吹,金长笛如果你功力不足的话吹出来的声音会显得沉闷。尽管现代长笛都是金属的,但是按照传统,它还是属于木管部。近年来,随着所谓本真音乐的复古思潮,木管长笛在欧洲又开始小规模地复兴起来,制造这些木长笛材料主要是非洲乌木,这是一种特别坚硬的木头,木长笛价钱甚至比银长笛还要贵,接近低端金长笛价钱。欧洲长笛家用这些复古乐器演奏莫扎特和巴赫,据说味道更为地道纯正一些。
中国的竹笛,来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本土发明的,一说是西域传过来的,我觉得后一种说法很可能更接近事实。中国有很多乐器是西域传来的。胡琴,唢呐,琵琶,扬琴,这些似乎绝对中国本土的民族乐器都来自西域。世界上的很多乐器都是西亚地区发明的,包括小提琴的前身,然后从这里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两河流域的巴比伦地区毕竟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地区,平心而论,他们的文明要比中国早得多,很可能要早上千年。真正的中国本土乐器可能只有古琴和洞箫。
中国古代叫做笛的乐器,据考证,就是现在的箫或者洞箫。王徽之在小船中夜闻恒子野岸上吹笛,请求恒子野更为吹一曲。恒子野当时是大官了,王徽之只不过是普通贵族公子。恒子野为王徽之吹《梅花三弄》,曲终,一言不交而去。这就是所谓魏晋风度,潇洒得很。这里的所谓笛,其实是现在的洞箫。《梅花三弄》这首曲子现在也还是用洞箫和古琴合奏最为正宗。而古代叫做箫的乐器现在叫做排箫。传说中张良用箫瓦解了项羽十万军队,其实他吹的是排箫,我们不要以为那是洞箫。洞箫音量太小,不可能有那种惊人的效果。洞箫主要是读书人和淑女们在书房和闺房里品玩的乐器。
至于现在叫做笛子的那种乐器,据说是汉朝时候从甘肃一带的羌族地方传过来的,而羌族很可能又是从更为西边的地方学会了制造这种乐器的。当时这种东西并没有一定的名称,有时候叫做羌笛,因为是羌族传来的,有时候叫做横吹。横吹这个名字很形象,笛子是横着吹的,箫是竖着吹的。笛和箫名称上的分别是唐朝以后才有的。
竖吹的管乐器几乎在一切古文明民族中都可以见到。中国考古发现了骨笛,这应该是洞箫的前身,竖吹。希腊有双管笛,也叫阿芙乐管,这应该是最早的簧乐器,希腊的陶瓶和壁画上到处可以看见,都是竖吹。古埃及的壁画上也有不少吹笛的形象,不过也是竖吹的,更准确的说是斜着吹的。但是横吹的笛却得不到类似这样的史料的支持。日本有一位研究乐器的专家,他的书《东亚乐器史》认为,横笛是印度人发明的。他的证据主要是印度的壁画和雕塑。不过我读了他的著述,觉得理由并不算充足,因为这些资料年代不算太古。很有可能印度人也是从中东人那里学会了制作横吹的笛。
依常理推断,应该是竖吹的笛(也就是哨、骨笛、洞箫之类)发明在前,横吹的笛(芦笛、长笛、笛子)发明在后。因为从常理推断,竖吹的姿势显然更为自然,乐器在身体前面,两只手拿着乐器姿势更为均衡。而两手都在身体同一侧的姿势不管怎么说都不是那么自然的——也正是这个特点造成了吹笛人略微倾侧的优雅姿势。而且,发现横着开孔也可以吹响,想必要积累一定的经验,不像一根管子竖吹可以发声那样属于明显的常识。
不管是谁发明了横吹的笛,这都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横吹给笛类乐器带来的一个主要改变是气流迅速地被管壁阻挡,激发出更大的音量,吹出更高的音,从而扩展了这种乐器的表现能力。在金庸小说中,笛或者箫可以成为一种极具杀伤力的武器,而且是高手用的武器。如果声音真的可以当作武器的话,从物理学上说,横笛的杀伤力应该大过竖箫。不过武学之道博大精深,到底余予同的笛子到了化境,能不能和黄药师的玉箫相比,这只有问金大侠才知道。
笛在中国的演化也可以分几方面。第一,用竹子代替了芦苇管,竹管当然比芦管更为结实一些。第二,音孔增加了,汉代古笛据说只有三个音孔,到唐朝就和现在一样,有六个音孔了。第三,也是在唐朝,中国笛开始加上了笛膜孔,贴上了笛膜,从而使得中国竹笛具有一种世界上其他各地的笛子都没有的特别清新润秀的音色,总是让人联想到清澈的流水和青翠的竹林。日本笛,印度笛,阿拉伯笛,以及西洋现代长笛,他们都没有这样的音色。我们当然承认这种贴膜竹笛的润秀的音色太有诱惑力了。不过,事情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看。一方面,我们可以说,竹笛的声音是独特的中国声音,是我们的骄傲,是了不起的传统文化遗产,另外一方面,我们也不能不说,跟西洋长笛的音色相比,竹笛声音也可以说是过于脆薄尖利。西洋乐器的声音是比较“木”的,也可以说是厚实,比如提琴,它的低音部就明显比二胡的低音厚实,和别的乐器的协调性也比较好。竹笛的技术局限性也非常明显。中国笛的进化到唐朝就结束了,没有进一步扩展它的音域,一直到现在也就是两个八度,没有半音阶,不能变调——或者说需要只能吹很少几个调。而且因为使用的天然材料,管径和其他因素无法控制,导致音准成为大问题,所以你要买一支音准很好的笛子简直只能完全靠运气。至于演奏技术,直接用手指按孔当然比控制按键灵便得多,可以达到非常灵动和俏皮的效果,但是从另外一种角度看,弄不好的话,就显得过于花巧,装饰音太多,显得小家子气。现在的笛箫家开始吸收长笛技术,比如说中国音乐学院张维良教授,他的笛和箫的演奏就质朴沉稳,没有那么多装饰音,我觉得这代表一种返璞归真的趋势。而长笛家大概也能从中国笛箫音乐中学到不少好东西。
这里顺便说说日本传统笛类乐器。日本笛和箫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日本笛没有膜孔,应该是唐朝前期或者更早的时间传到日本去的。日本笛短小,声音尖利,你在黑泽明电影《八个梦》“狐狸嫁女”一节中可以听到这种声音,日本笛和日本鼓构成了典型的日本声音,那种味道很难用语言传达出来,一定要说的话,感觉近似于“凄厉”。现在的日本也还有一些人玩这种笛,他们叫做龙笛,组织了社团,在网上可以找到。龙笛这个说法应该也来自于中国,可能缘自李白诗“笛奏龙吟水,箫鸣凤下空”。我们有时候把箫叫做凤箫,但是并不把笛叫做龙笛。相比之下,日本的箫要有名得多。日本箫不叫箫,叫尺八,这是唐朝的叫法,因为标准尺八箫长一尺八寸。现在日本奈良正仓院里保存着不少唐尺八。按书上记载,当时送给日本的尺八,材料有竹子的,象牙的,玉的,漆的,雕花的,每一款都有各种音调,整套很齐全,大概有几十支,《东亚乐器史》对这批乐器有完整的记载。唐尺八传入日本之后,获得了很高的地位。一开始是和尚们吹这个东西,后来变成了修行的法器,说是有助于禅定,所以有吹禅一说。后来日本的武士浪人们跟僧人学道,尺八也就传入了武士阶层。无论是僧人还是武士,他们的社会地位当然比中国乐工们的社会地位要高,连带着使得尺八具有了比较高的社会地位。一直到二十世纪,侵略中国的日本军官中都有人带着这种乐器随行。现在的日本尺八更是获得了世界性的影响,美国人都跑到日本来学吹尺八。在现代音乐界影响很大的日本作曲家武满彻为这种乐器写过曲子。不管你喜欢不喜欢日本尺八的声音,你得承认,那种声音确实非常有特点,也许可以说是比中国箫更为苍劲一些。
至于韩国笛箫,那毫无疑问,也是中国传过去的,不同的是,韩国箫开了膜孔贴了笛膜,这是吸收竹笛的特点,音色自然也就与中国洞箫和日本尺八完全不同。
探究笛的发明和传播演化的轨迹大概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从古代西亚的芦笛出发,演变为欧洲长笛、中国竹笛、日本龙笛,最后这几个东西差不多完全不像同一个源头出来的,令人感慨。
我读小学的时候学吹竹笛,一支贵州玉屏短笛,不是我自己的,是借同学的。学校老师弄来一批小笛子,我记得是三角钱一支,我是班上少数几个没有买的人之一,因为家里不给我钱。当然瞎吹,没人教,也不识谱,居然也还能吹出几个歌来,《草原上的红卫兵见到了毛主席》、《春苗-翠竹青青》之类。后来识谱了,倒是没怎么吹了。再后来在大学学吹了大半个学期长笛,说学并不准确,实际上就是偶尔拿起来吹一吹。乐器是学校文工团的,自己买不起——想都不敢想。那支长笛也真配我的水平,键子漏气,尾节随时会掉下来,得用橡皮筋箍着,实在不好吹,而且我的反手姿势老是改不过来,文工团也就不要我了。不过长笛厚实的音色给我留下了可以说是很深的印象,以后我就不习惯竹笛声音了。之后是毕业,参加工作,聚众斗酒,找对象,结婚,调动,安家,有了孩子,所谓青春期也就这么稀里糊涂过去了,大概有十年再没有弄过这一类东西,可以说是根本忘记了世界上还有这一类东西。之后有一天,看见博雅书店有洞箫,买来一根来吹,好像还可以。大概是因为人到中年,而箫的声音沉静,不刺耳,比较适合自己的心态。接着就一发不可收,连买了好几根箫,差不多把国内制箫名家的作品都买齐了。前几年我女儿开始学长笛,我自己也弄了一支长笛来吹,发现好像改手势并不是那么难,而五线谱也并不难认,真不明白大学时期为什么就是习惯不了。
想买到各种各样的好笛子,最好是能够把世界上各个民族的笛子买齐。在网上看到一个地方可以买到日本笛。一问,原来是专做出口的,不零卖。
去年我妻子单位来了一位印度小伙子打工。他们单位总有一些这样身份奇怪的小伙子,波兰的,巴西的。过年的时候我们请他来吃饭,小伙子又高又瘦又黑。后来我托他买一支印度笛。印度笛跟中国笛一样,也分南北。不过情形正好相反,印度南部的笛子是短的高音笛,北部的笛子是长的低音笛。这个小伙子来自印度很南的南方,最后他给我买来一支短小的南部印度笛,长短跟中国邦笛差不多。当然,没有笛膜。笛头和笛尾用白色的纱线捆扎,有点像日本笛。我吹了,声音清亮,音色可以说是相当不错。不过,有点奇怪的是,这根笛子特别轻,整体没有竹节,实在不像是竹子做的。看资料说,印度笛有时候是用一种特别的孟加拉芦苇管做成的,所以我有时候想,这个东西会不会就是芦笛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