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72|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鹦鹉螺号简介

[复制链接]

0

精华

0

帖子

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15 13: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鹦鹉螺号简介  
鹦鹉螺号是凡尔纳经典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描写的在当时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潜水船只,小说里,故事的主人翁跟随尼莫船长乘坐鹦鹉螺号在海底进行了一场即趣味盎然有惊险刺激充满了浪漫主义的奇幻旅行,而尼莫船长这个是最吸引我的,他博学多才,沉稳却又内心充满热情的个性以及其密一样的身份和内心对人类主流社会的蔑视、隐恨、愿乘风而去却又不能尽释其牵挂的复杂感情更令人久久回味而不得释怀!作为尼莫船长的座驾鹦鹉螺号是完全超越了当时的科技水平的产物。
小说中描述鹦鹉螺号为长90米,宽7米(不知有没有记错,总之差不多啦)的细长纺锤型潜艇(和今天的潜艇差不多,老凡惊人的预见性呀!),航行性能极好,最高航速可达50节(汗!!!)。这是艘理想化的潜艇,能源和船员的生活必需品都来自于大海,它完全不需要陆地的补给,可以无限期的在海上航行(这个人类至今没实现)。船的内部很宽敞舒适,甚至还有博物馆和图书馆!船的武器是船头的撞角,凭着船自身的高速和坚固外壳(当时的炮弹都无法击穿),撞角的威力十分巨大,小说中最后鹦鹉螺号就是靠它反击攻击它的敌战舰,鹦鹉螺号高速从战舰的船侧撞了过去,撞角穿透船身,整个鹦鹉螺号从战舰船身中穿过,从另一侧穿了出来!(

现代鹦鹉螺  
可能是为了纪念凡尔纳及他那艘鹦鹉螺号,后人们就用过“鹦鹉螺”来给潜艇命名。


1954年1月21日, 第一艘以原子能为动力的潜水艇--“鹦鹉螺”号在美国康涅狄格电船公司的船坞下水。 1.2万多名工人和观众聚在临时看台上观看。 总统夫人玛米-艾森豪威尔在传统命名仪式后打开香槟酒,洒向船首。

340英尺长的潜艇耗资5500万美元。 该艇可环游世界而不需要出水面,因为原子能发动机不需要空气。潜艇最高时速为30海里,因此除了最快的水面舰艇外,“鹦鹉螺”号在水下行驶的速度能超过所有船只。

“鹦鹉螺”号的下水不仅在武库中增加了一种强有力的武器,同时也将在如何和平使用原子能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为,产生动力的核反应器可以充当大型民用核电站的原型。

这艘潜艇将很快开始进行一系列海上试验活动,预计在1955年开始编入舰队服役。 由于海曼-里科弗在建造“鹦鹉螺”号过程中所起的关键作用,他被任命为终身海军少将。

这艘美国核潜艇比苏联的第一艘核潜艇早下水5年。


340英尺长的“鹦鹉螺”号在格罗顿港  
现代鹦鹉螺  
1958年8月5日清晨,在北大西洋湛蓝的海水中浮起一个庞大的灰黑色钢铁躯体——一艘潜水艇,只见它劈开波浪,急速地向南驶去。与此同时,附近的美军电台收到了它连续发出的的神秘电码:

  “北,90,鹦鹉螺号。北,90,鹦鹉螺号……”

  顷刻之间,这组电码便被传送到华盛顿的美国国防部。译好的电文在海军基地司令、海军部长、国防部长手里迅速传阅着,随即就被送到白宫,放到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的办公桌上。

  这组简短的电码包含的意义是什么?有什么值得美国军政当局如此重视的呢?

  原来,这组神秘的电码,是美国海军的王牌——核潜艇“鹦鹉螺号”发来的告捷密电。这艘核潜艇于 1958年 8月 3日东方夏季时间 23时 15分,从北冰洋的冰层底下通过了北极。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在这之前,从来没有人能在水下潜航通过这地球之巅。

  其实,早在20余年之前的1931年,也有一艘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企图从大西洋出发,通过冰下进入太平洋。没想到潜艇刚刚进入北极圈就出了问题,不得不放弃了这次努力。

  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普通潜艇是用柴油机一蓄电池提供动力的,这种潜艇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在水下用蓄电池提供动力,在水下高速航行一个多小时后,电池里的电就用光了,于是,就得利用柴油机带动发电机给蓄电池充电。而柴油机工作时必需氧气帮忙,这就迫使潜艇不得不浮出水面来利用空气。这种情况跟人在水下潜游一样:先得吸足一口气,然后就潜入水下;当这口气用完憋不住的时候,人就得浮上水面换气。

  普通潜艇的这一工作特点,可说是致命的缺陷,因为潜艇一浮出水面,也就暴露了自己;容易被敌方的猎潜艇和反潜飞机发现和歼灭。有人作过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潜艇因浮在水面充电而被盟军的反潜飞机用深水炸弹击毁的就有400余艘。所以,有人认为这种潜艇只不过是能潜水的水面舰艇罢了。

  这种潜艇如果想开到北极去,就更成问题了。那里到处是厚厚的冰层,难得有一些冰隙缝,如果潜艇里的电用完了,又找不到合适的冰缝能使它浮到水面上来“透气”,那它就要给困在冰层下“憋死”。

  可现在的“鹦鹉螺号”和那时的“鹦鹉螺号”就完全不一样了。

  核潜艇“鹦鹉螺号”,是以核能作为动力的。它利用原子核裂变时释放出来的热能,使水变成高温高压的水蒸气,带动汽轮机发电,再利用电力航行。这种提供动力的方式不仅能使潜艇获得几万马力的巨大功率,而且也不需要空气的帮忙。所以,穿越冰下,通过北极这个历史性的艰巨任务,也就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它的肩头。

  核潜艇“鹦鹉螺号”,可说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全长90米,外形呈漂亮的流线型,总重2800吨,其中核动力装置占了一半。它的航速为每小时20海里,是普通潜艇的1.5倍。如果它从美国的纽约出发,仅用5天就能横穿大西洋到达英国的利物浦,这更是普通潜艇望尘莫及的。

  由于核反应堆在工作过程中不需要氧气,所以“鹦鹉螺号”只要带上几千克核燃料,就可以随心所欲地在水下航行几个月,甚至几年。所以它被人们称为“真正的潜艇”。

  即使是这样,为了保证这次穿越北极的壮举的成功,“鹦鹉螺号”还是作了非常周密的准备。为了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准确无误地判明位置,辨别方向,艇上还特别设置了一台大型回转罗盘和一台自动惯性导航仪。当潜艇航行在北极的冰层底下时,与地面的电台和日月星辰完全隔绝,这台惯性导航仪就可以根据地球的自转计算出潜艇的精确位置。

  如果万一在冰层下发生意外故障,潜艇还可浮到合适的位置,发射出成串的鱼雷,把冰层炸裂,然后让船身浮出冰缝,发出求救信号。全体人员还可顺着扶梯爬到冰上,携带御寒衣物和食品弃船逃生。

  “鹦鹉螺号”的杰出成就,很快就传遍了世界,时隔不久,美国的另一艘核潜艇“鳐号”,也成功地从千里冰原之下穿越了北极。并且,“鳐号”还多次在厚厚的冰原下探寻到冰缝,或者用坚实的顶盖撞破薄冰层,从北冰洋中破冰而出。艇上的乘员还走到冰原上去进行过考察呢!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2#
发表于 2006-4-30 08:27 | 只看该作者
真的啊?好奇妙的潜水艇!~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帖子

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3#
 楼主| 发表于 2006-4-30 08:29 | 只看该作者
现代鹦鹉螺号,好象很出色啊~~~~
真想得到一个模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4#
发表于 2006-4-30 15:31 | 只看该作者
模型哪有气势啊
真想去坐坐!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帖子

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5#
 楼主| 发表于 2006-5-2 14:49 | 只看该作者
想法很好,但好象不太实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6#
发表于 2006-5-2 14:50 | 只看该作者
也许哪一天会实现啊
毕竟科技如此发达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帖子

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7#
 楼主| 发表于 2006-5-2 14:51 | 只看该作者
一切由时间来解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8#
发表于 2006-5-2 14:53 | 只看该作者
但是那时候到海底去看什么呢?
可能海底已经成了大型动物园了吧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0

帖子

0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9#
 楼主| 发表于 2006-5-4 14:25 | 只看该作者
总之,天马行空的幻想也会成为现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1

精华

9521

帖子

2万

积分

牧场主

10#
发表于 2006-5-4 14:47 | 只看该作者
天马行空的幻想不一定成为现实哦.....比如说..
Tout ce qui est vrai est démontrabl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5-1 22:40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