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kensh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城堡第一次大型访谈活动:卡夫卡和我(第三主题已经启动,大家关注!)

[复制链接]

18

精华

4122

帖子

1万

积分

duke

为爱挥剑的流浪者

Rank: 10Rank: 10

牧场荣誉勋章

31#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8:2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18# 的帖子

谢谢zslin的支持和参与
现在想问一下您读的第一部作品是什么呢?(卡夫卡的)
有着怎样关于“文学是关乎心灵的艺术”的理解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精华

4122

帖子

1万

积分

duke

为爱挥剑的流浪者

Rank: 10Rank: 10

牧场荣誉勋章

32#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8: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4# 的帖子

呵呵无聊兄的回复很有魄力啊

这几天还只是关于第一个主题的访谈
过一段时间就到最为主要的文本访谈了
到时候一起讨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8

精华

4122

帖子

1万

积分

duke

为爱挥剑的流浪者

Rank: 10Rank: 10

牧场荣誉勋章

33#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8:23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Bsharribullet 于 2008-1-29 17:57 发表
暂时举不出多少

现在记得最清楚的是《判决》的末尾
“我是爱着你们的阿!”
不知道怎么突然非常震撼


谢谢Bsharribullet兄的回答
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629

帖子

1893

积分

baron

Dionysos狄俄索斯

Rank: 6Rank: 6

34#
发表于 2008-1-29 20:24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9# 的帖子

删..........

[ 本帖最后由 angeljump 于 2008-3-30 21:31 编辑 ]
春日观花,夏日听蝉,
萧吹秋月,洒饮冬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242

帖子

751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35#
发表于 2008-1-29 22:1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Bsharribullet 于 2008-1-29 05:57 PM 发表
现在记得最清楚的是《判决》的末尾
“我是爱着你们的阿!”
不知道怎么突然非常震撼


把《判决》与《约翰福音》对照起来读是很有趣的。格列高尔的这句“我是爱你们的”,与基督第一次死时对上帝的呼告非常相似:上帝啊,上帝,为何把我遗弃?愚以为,其潜台词是:我爱你和你的子民,照你说的行爱,你为何还要把我抛弃?

并且,格列高尔和基督的死都是相当被动的,愚以为,他们完全可以选择不死,死亡在此有着一定的自我施加的味道。这是一种反常,自然是惊人的。

[ 本帖最后由 韩波 于 2008-1-29 10:19 PM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242

帖子

751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36#
发表于 2008-1-29 22:29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无聊啊彭 于 2008-1-29 05:34 PM 发表

汗,K兄很认真,佩服....
我的回答是:无论我怎么说一套做一套,我仍然反对把作者的作品和作者本人联系起来,虽然我经常这么干。这是要反对的!因为一旦把作品和作者联系在一起就彻底毁了作品本身,卡夫卡可以说就 ...


不同意兄的看法。作家始终是与作品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作品自然各有各的特性,但是创造作品的,毕竟是作家这个个体啊。因为作家的别致,才有了作品的新意。如果说作品的存在是一种风景,那么阅读作品本身与了解作者底细,就是从两个侧面观看这片风景。这样的观看更有趣味,也更全面。兄以为呢?本人就很喜欢读作家日记,甚于作品。你知道,这也是卡夫卡的癖好。

感觉还有话要说,不过还理不清思路。改天再交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精华

928

帖子

2834

积分

viscount

夜之卡斯帕尔

Rank: 7Rank: 7Rank: 7

37#
发表于 2008-1-29 22:45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25# 的帖子

暧昧在现代汉语字典中的解释:1、(态度、用意)含糊;不明白。2、(行为)不光明;不可告人。
因此,不管符合那个意思,都不好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精华

4008

帖子

1万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38#
发表于 2008-1-29 23:2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韩波 于 2008-1-29 10:29 PM 发表


不同意兄的看法。作家始终是与作品联系在一起的,不同的作品自然各有各的特性,但是创造作品的,毕竟是作家这个个体啊。因为作家的别致,才有了作品的新意。如果说作品的存在是一种风景,那么阅读作品本身与了解 ...

从作家的角度理解作家的作品只会产生误解,从而瓦解作品本身。
比如:卡夫卡对极权的剖析是很锋利的,他把这个观点赋予在父亲的身上,那么喜欢传记的读者很快意识到,这是卡夫卡对他父亲的控诉,这种理解就会误解卡夫卡作品的原意。
再比如:是否能因为耶利内克和她母亲的关系就去理解《钢琴教师》呢?
再比如:很多读海明威的人喜欢把他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作品一起阅读,《过河入林》中讽刺的那个作家就是刘易斯吗?
这种阅读其实是南辕北辙的。
所有不安,厌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7

精华

4008

帖子

1万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牧场荣誉勋章

39#
发表于 2008-1-29 23:21 | 只看该作者
对作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只会把一个作家毁灭,所以福楼拜说作家是躲在作品后面人。
所有不安,厌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92

帖子

592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40#
发表于 2008-1-29 23:24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kenshin 于 2008-1-29 06:06 PM 发表
呵呵
感谢庞固兄如此认真的回答
请容小弟冒昧的继续问下去了
第一,既然庞固兄提到了我国读名著的现状,那么可以分析一下趋势和原因吗?
第二,“同时也使得我们能够亲近卡夫卡——带着残余体温的卡夫卡”如何理 ...



K版主如此尽职,我又岂敢敷衍以对,呵呵!

1、这个问题太大了!从我身边来看,名著经典的阅读人群数量是呈下降趋势的,一般人提不起兴趣,勉强读上几页就放弃了。一部分人需要名著经典,更多的人则不再需要。我觉得这个趋势还会不断扩大下去。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读图时代、网络时代、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学校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等等,不一而足。我接触的一些年轻人对文学漠不关心,他们对如卡夫卡、贝克特、昆德拉等作家一无所知,甚至从来没听说过他们的名字;即如村上春树这样红火的作家吧,我向一位年轻的同事推荐了他的《挪威的森林》,结果还是读不下去。我觉得在上述原因之中最重要的一个即是来自“互联网”的影响。关于这一点,请看我转的这篇“诗通社消息”——

莱辛:因特网引诱了整整一代人


  诗生活通讯社2007年12月9日综合报道 由于本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多丽丝·莱辛将缺席颁奖典礼,日前,诺奖官方网站全文刊载了她的获奖致词。在这篇名为《未获奖者致词》的文章中,莱辛呼吁人们不要沉溺于电视和网络,因为作家“不会从没有书的房子里突然冒出”。

  致词中,莱辛对比了津巴布韦简陋教室里的孩子对书本的渴求,和英国北部一所贵族男生学校糟糕的阅读状况。她认为,在有条件读书的发达国家,电脑、电视和网络给人们的思考能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因特网用其虚无引诱了整整一代人,理性的人们即使承认他们为此而上钩,但却难以再得到自由。比如,他们可能发现一整天都在阅览博客中过去了。”

  莱辛说,“阅读成就完人,阅读令男人或女人充满信息、历史和其他所有的知识。”当一些人写信给她,表示“我也要成为作家,因为我和你出身的房子一样贫穷”时,莱辛的回答是:“这很难。写作,作家,不会从没有书的房子里突然冒出。”

  【来源:新京报  金煜】

本消息由诗生活通讯社发布,转载务请注明出处。  


2、这只是我的一个感觉,呵呵。一般来说,初读卡夫卡作品给人的印象大致是怪诞的、冷漠的和少人情味的,但读的时间久了,随着对卡夫卡的理解的不断加深,卡夫卡也就不再那么冷。在我的想像中,卡夫卡是一个可敬的长兄,这在《谈话录》中似乎更可看得清楚。卡夫卡是一个忠实于自己的内心去写作的人,但他却不能按照自己的内心去生活,他的作品表现出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悲剧性,不惊心动魄却又入骨三分,一旦我们有意无意间结合自己的生活或多或少地体认到了这一点,自然会生发出一种亲切感来,仿佛自己的生命与卡夫卡的生命有了某种隐秘的联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4-4-25 13:46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