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06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古三都记

[复制链接]

0

精华

146

帖子

443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3 11: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陵夜话 于 2010-4-3 11:50 编辑

斟鄩城

      这里凝结着最早的中国,斑斑的瓦砾记忆着睡着了的金戈铁马。这里遥远的让人无法触碰,以至于每每思考都觉得这阵记忆之风熟悉的有些陌生。当然,陌生的只是时间,当你站在这里,会有一种古老凝重的浩气回荡在每一寸断裂的夯土层中。你不经意间的一瞥,苍老的白发感到自卑。与它相比,祖母的皱纹有些年轻。
      这是一部断代了的历史,或许,“断代”这两个字还有别样的理解。中华民族的时间和文字在它面前都显得过于年轻,所以,他们不足以承受这座城市之重。在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有一种重量只是用于感受和思考,而稍一理智,所有的知识与逻辑都将无所适从。
      这里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满眼都是中华民族的记忆之海,我们这些做子孙的,不忍心对他打扰,所以,它在我们的发搅下又一次沉睡。只是接天的麦浪都难以挡住它隆起的眉,而至于它的身子,或许已演化为跌宕起伏的邙山。那些君王,只是靠在祖先怀里睡着了而已。
      然而睡着的又何至是君王,文明从这里滋生,然后顺着它的脉络开始了长达五千年的传播,这一条长长的时间,能让操控时间的人都感觉到疲惫,何况是文明的本身?
      所以,君王睡了,不愿再醒。文明睡了,不愿再醒。斟鄩睡了,不愿再醒。洛阳城睡了……“嘘,安静些吧。”时间在说。“唯独它不能睡!”




西毫城


      洛阳是个有故事的城市,随手一翻,就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商铜夏陶。那时的明月湿了水,微微有些发潮,看老人吐一口悍烟,苍老的胡须下扯出一大串岁月,这种境界,就像看着微微发潮的月亮,能让人忆起似有似无的记忆。
      西毫城,就是这样越水而来,而西毫别去经年,我无法从历史的舟前去看你,只能绕着从前的树林随便走走,或同自己下棋,在棋局里会人生。可恨的一切,都已成为过去,只有婆娑的晚风,一如从前那样美丽。流光抛了历史,西毫凋谢时,我觉得记忆太沧桑。
      而时至今日,注视它曾经的姐妹城安阳,却将商朝经营的好不红火。当然,洛阳的记忆可能太过古老,让人不想提起,较年轻一点的安阳,有这样的大幸运。对比下来,古老,是一种苍老的自豪后无奈的负担。
      然而,迈着苍老的步伐挻进,多少是让人振奋的事情。否则,当年的曹孟德就不会发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英雄长叹了。而英雄,就注定了悲壮。这个悲,是对未来的无奈。这个壮,是永远不曾丢弃的自信。
      这座城市,恰有着这样的悲壮。也因为悲壮,它让人们记忆。于是,我们在记忆里品味着曾经的血与如今茶余饭后的历史。
      而西毫城,也在无声中应着我们的声音。




周王城


      “礼”、“乐”、“学”这是它的记忆,记忆着公元前最值得记忆的伟大与不幸,记忆着后世两千年的辉煌与耻辱。
      对,我在讲东周。在讲那个有着战争、孔孟、诗书、礼仪的大幸与大不幸的年代!巧的是,大幸在洛阳。不巧的是,大不幸也在洛阳。而铺展开来,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儒”与“礼”,“耻”与“荣”。
      这个年代,是我们的民族真正成熟起来的年代,我们在这个年代里有了更多的思考。君子与小人、时间与生命、和平或战争。这种伟大的思考,浇铸了至今仍屹立在洛阳城里的那块石碑。“孔子入周问礼”,发青的石苔上,或许就是对于那个年代最为悠远绵长的见证。
      那个时代,我们迈开了蹒跚的脚步,但又步履维艰。每走一步,我们的脚下都吱吱作响,那是我们思考后留下的尸骸。我们对月长叹,可它不同情我们,所以满天满空降下利箭,将我们用死亡换来的思考射杀。所幸的是,这支利箭导致了我们的“不争”与“仁”。我们在“不争”里走了千年,我们在“仁”里糊涂了万世。
     紫气东来的涵谷、入周问礼的石碑、百家争鸣的铿锵、血与肉的战争……构成了洛阳城上古2000多年的记忆,这一段记忆,是中华民族与原始的呼声。它说:“孕育我的这座城,才刚刚踏上征程!”
     而就在这时,洛阳刚度过了它2000岁的生日……

    汉魏晋隋周,这是后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5 00:05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