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100|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始的流失

[复制链接]

3

精华

488

帖子

1494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6-22 10: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依旧是从洒家博客转来。

很小的时候,有一回在山上,听见正在砍柴的妈妈低声哼起了山歌。听不懂,因为是用方言唱的,谈不上非常的好听,但是一听就是地地道道的山歌。我在那一次蓦地明白了,原来妈妈也有年轻的时候。一直以来,她在我眼中是忙得过早地苍老的人,很累很能干,但是显得粗糙。我觉得她身上是木头的质地。感情是被冰冻的石头。甚至于我觉得,她不如大多数人聪明。我也没觉得她好看。反正就是妈妈。就那样。

不过现在慢慢地明白了,不会唱山歌的我,远不如会唱歌的妈妈有韧性。

上周应邀去看了一场民族音乐剧。说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的艺术。主角是某娱乐红星。故事比较单一。男女主人公唱的都不够地道——虽然我很少听到真正的花儿,但是我小时候听过一位中年妇女唱的歌,悲怆,简短。那是比较古老的电视,也许拍得比较认真。那种歌唱让我浑身震颤。

而音乐剧上的男主角们都唱得很累。很高。声音很大。但是在高原上,峡谷中,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歌唱是非常优美的。高亢、灵动,仿佛一条龙钻进云彩里,又悠悠地回来,吞吐自然,仿佛山谷吐出浓雾,浓雾穿越虬枝,一切都那么自然,充满了灵气。

有人说,只有在高原上,在那种自然孤独地展现自己的地方,人的感情才能燃烧得如此灼热。

不是吗?

荒漠令人敬畏;草原的静默令人孤独;黄土地是一场壮烈的贫瘠。人的情感只有在这样的辽阔的地方,才会忘记自己的渺小,只剩了一缕萦绕的孤独,空阔就诞生美好的音乐。

没有空间就无从生发音乐。艺术需要空间。就像独处需要空间,恋爱需要空间,痛苦需要空间,恐惧需要空间,绝望需要空间…… 空间是一首诗。空白是神韵,实处是暗示。

那些在大空间里生发的音乐、诗歌,带来的不是艺术本身,而是它背后的空间。那些优美的歌声中,珍藏着岁月多少的忧愁和欢愉,多少生活的艰辛和喜乐。岁月就那样一刻刻溜走,而忧伤却像一只蝴蝶,颜色斑斓。

大城市的空间太狭窄了。学院也是。所以学院太难出好看好听的东西。没有宏大,更多是咿咿呀呀的唠叨。

我是要用多少年才能懂得我母亲呢?我不爱她,因为她总是给我狭隘的感觉。我觉得她和我爹都很自私。然而冷眼旁观的我,到现在终于明白,指摘他人的我,其实最自私,最矫情。她为了孩子翻越一道又一道的山,她的肩膀磨成了僵硬的肉块,她的双手布满沟壑再也伸不直,她浑身是病但是一直都在继续她的生活。

我还想得到什么呢?该得的我都得了,不该得的我也得了。我的血已经不是那条河的了。。

生活淹没了我,我却从未改变过生活。我在重新看我的母亲。我仍然是她的孩子,她还不是我的孩子。

原始的东西,力量是生根的。
何故君姿多清瘦 闻之不觉泪沾襟

3

精华

488

帖子

1494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18#
 楼主| 发表于 2009-6-26 12:1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可去我博客看。我将此处删除一些。
何故君姿多清瘦 闻之不觉泪沾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609

帖子

1907

积分

baron

Hard Life

Rank: 6Rank: 6

17#
发表于 2009-6-25 20:16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木头斑竹!我会认真看的。

其实我觉得您应该去写小说。像Bsharribullet 说的“inspiring motif”,真的可以大大挖掘。
上面的很多片段都很精彩。既不那么西化,文辞讲究。又有足以打动人的情感!还想说一句,如果再有颗年轻的心,您会是一位很好的诗人。
在星星闪烁的亮光中,七叶树展示着它们的蓓蕾、花朵和疤痕,不管这是代表快乐还是痛苦,它们把自己交付于强大的生命意志。蜉蝣成群飞舞着迎接死亡,每个生命都有它的光辉和美丽。我思忖了片刻,理解并认同这些,也肯定了自己的生活和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488

帖子

1494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16#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23:09 | 只看该作者
感谢B、R两位同学的认真评论。
R同学没有说错。我两三年前的写东西就比现在好了。这几年所发的牢骚无非是重复倒一些垃圾而已。我也深为自己的状态而苦恼——倒不是因为写东西本身,而是我的痛苦和纠结始终如故,几乎一直徘徊在绝望的边缘。
写作应该超越,而不是沉溺。
所以我从来不称自己的东西为写作。
何故君姿多清瘦 闻之不觉泪沾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609

帖子

1907

积分

baron

Hard Life

Rank: 6Rank: 6

15#
发表于 2009-6-23 21: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imbaud 于 2009-6-23 21:56 编辑

谢谢木头斑竹的回复。我真想看到你更多的文章。

Bullet朋友,我懂你的意思。ambiguous也好,ambitious也好。我只是坦率的评论,说出自己的想法。难道评论就一定要亮出锥尖?我看不用。
卡夫卡,黑塞在做文学评论的时候,也都很多时候是ambiguous的。并且,可能文学本身就是ambiguous,就是misty的。请看清,我没有否认,我只是说了自己的一点看法,仅此而已。

而且我希望您看清楚,我没有说死亡“比写生来得差劲”。死亡是艺术永远的话题。我只是说到“沉迷于死寂”这样创作的不好之处。倒底好不好,Bullet可以再说,我们可以再讨论。假如评论的时候,连自己的看法也不能讲,那还算什么评论?
我已经说了,我谈的是乡村作家这个群体,是就木头斑竹这篇文章的一个联想。可以说和这篇文章关系不大。我根本不是说这篇文章在“固守”。请问您是否认真看我的评论?

最后我希望我有说话的权利,而且能得到别人认真的阅读,而不是断章取义。谢谢。
在星星闪烁的亮光中,七叶树展示着它们的蓓蕾、花朵和疤痕,不管这是代表快乐还是痛苦,它们把自己交付于强大的生命意志。蜉蝣成群飞舞着迎接死亡,每个生命都有它的光辉和美丽。我思忖了片刻,理解并认同这些,也肯定了自己的生活和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精华

4474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La Piémontoise

14#
发表于 2009-6-23 19:21 | 只看该作者
10# Rimbaud


de gustibus non est disputandum

至少在这篇文中,没有看出有“固守”的地方嘛……
何谓有“死”无“生”呢?我觉得这是非常ambiguous的话,我觉得木头的东西也有其生命力在啊。rimbaud你说你不喜欢断言,看你不是在断言吗?
假若真的是“死”的内容多,也不见得就要否认,因为写死也是可以写得好,写得美,写得有积极意义的。关键看你怎么写,比如马勒笔下的死,比如托尔斯泰笔下的死,不比写“生”来得差劲。
个人好恶是另一回事,不可能做到众口皆调啊。
   Yet, Freedom, yet, thy banner, torn but flying,
  Streams like a thunder-storm against the wi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488

帖子

1494

积分

荣誉居民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17:29 | 只看该作者
可是我也想说一点自己的看法。其实中国也不缺少乡土作家,比如我读过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就和木头版主的散文很相似,都是朴素而旷远的。但我读刘亮程也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后来不喜欢他的原因,也就是他的“断言”太多了。他认为农村生活好,值得自豪,这个我也可以赞同。但当他“断言”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很浅薄。
比如木头斑竹所写:
我觉得她身上是木头的质地。感情是被冰冻的石头。甚至于我觉得,她不如大多数人聪明。我也没觉得她好看。
但假如木头斑竹接着写:城市的女人都是愚昧的,都是妖冶的,比不上乡村女人。这我就不能接受,而且觉得作者没有一种胸怀了。比如接着“原始的东西,力量是生根的。”这句话,写原始的东西就是好,那么我也不能接受。

呵呵,谢谢评论。我无意于去肯定城市或农村。不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生活都各自有好处和坏处。关键在心吧。至于对原始东西的意见,各自保留。没有倾向就没有个性,如果我不是这种倾向就不是我这个人。再说我那句话也是随意说说。真正定义起来,什么是原始的东西呢?谁也不知道。也许所谓的原始也是层层叠加起来的。

我想说有一种“固守”的思想在里面。
刘亮程一些狭隘的观点,比如对城市骨子里的不理解,还有对现代文明的屏弃,我完全不能接受。
并且最致命的一点可能就是,他有着乡村的传统,但就到此为止了。无论再怎么写,他还是那“一个人的村庄”,没有更广阔的世界。他不学习新的东西,可能永远就只能是一个乡村来的人。而不是一个沈从文,一个汪曾祺。

所以我上次说木头斑竹文章里有种“死”的成分在里面,也是这个意思。人不能生为了死,这样绝望的活着是无价值的。木头斑竹的文章文笔很美,但是没有很“生”的东西在里面,我觉得就可以再考虑考虑。因为这几篇文章我看下来,都是一种“挽歌的美好”,不是“生命的美好”。在“挽歌”里没有生命的光芒。不知道我说的是否得当了。

呵呵,谢谢你的良言。一个人会写什么文,是跟他的心境有关系的。心境是死的,看什么都是死的。和乡村或城市都无关联。那是因为,一切的乡村和城市,都是人们心中的底色,是印象,不是真实。刘亮程,他也是如此的。包括很多怀古的人。人们无非借了过去和记忆好好地逃避自己而已。
对于你们这些尚未出校园的孩子们,是该有直接闯荡的勇气和生气。祝福。
何故君姿多清瘦 闻之不觉泪沾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4

帖子

42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12#
发表于 2009-6-22 23:31 | 只看该作者
10# Rimbaud


我觉得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609

帖子

1907

积分

baron

Hard Life

Rank: 6Rank: 6

11#
发表于 2009-6-22 22:13 | 只看该作者
还有我想问一下,什么样的作品或资料可以发到芦笛写作小组里呢?
在星星闪烁的亮光中,七叶树展示着它们的蓓蕾、花朵和疤痕,不管这是代表快乐还是痛苦,它们把自己交付于强大的生命意志。蜉蝣成群飞舞着迎接死亡,每个生命都有它的光辉和美丽。我思忖了片刻,理解并认同这些,也肯定了自己的生活和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609

帖子

1907

积分

baron

Hard Life

Rank: 6Rank: 6

10#
发表于 2009-6-22 22:0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imbaud 于 2009-6-22 22:07 编辑

我看了木头版主的几篇散文,甚是喜欢。
可是我也想说一点自己的看法。其实中国也不缺少乡土作家,比如我读过刘亮程的《一个人的村庄》,就和木头版主的散文很相似,都是朴素而旷远的。但我读刘亮程也只有很短的一段时间。后来不喜欢他的原因,也就是他的“断言”太多了。他认为农村生活好,值得自豪,这个我也可以赞同。但当他“断言”一些事情的时候,我就觉得他很浅薄。
比如木头斑竹所写:
我觉得她身上是木头的质地。感情是被冰冻的石头。甚至于我觉得,她不如大多数人聪明。我也没觉得她好看。


但假如木头斑竹接着写:城市的女人都是愚昧的,都是妖冶的,比不上乡村女人。这我就不能接受,而且觉得作者没有一种胸怀了。比如接着“原始的东西,力量是生根的。”这句话,写原始的东西就是好,那么我也不能接受。
我想说有一种“固守”的思想在里面。

刘亮程一些狭隘的观点,比如对城市骨子里的不理解,还有对现代文明的屏弃,我完全不能接受。
并且最致命的一点可能就是,他有着乡村的传统,但就到此为止了。无论再怎么写,他还是那“一个人的村庄”,没有更广阔的世界。他不学习新的东西,可能永远就只能是一个乡村来的人。而不是一个沈从文,一个汪曾祺。

所以我上次说木头斑竹文章里有种“死”的成分在里面,也是这个意思。人不能生为了死,这样绝望的活着是无价值的。木头斑竹的文章文笔很美,但是没有很“生”的东西在里面,我觉得就可以再考虑考虑。因为这几篇文章我看下来,都是一种“挽歌的美好”,不是“生命的美好”。在“挽歌”里没有生命的光芒。不知道我说的是否得当了。
在星星闪烁的亮光中,七叶树展示着它们的蓓蕾、花朵和疤痕,不管这是代表快乐还是痛苦,它们把自己交付于强大的生命意志。蜉蝣成群飞舞着迎接死亡,每个生命都有它的光辉和美丽。我思忖了片刻,理解并认同这些,也肯定了自己的生活和痛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6 10:14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