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5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精神世界的构建

[复制链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24 14: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精神世界的构建
在这里,我所新构建精神的体系,是一种根植于物性的广泛性的精神体系,适合一切生命形态。整个的精神体系,总的来说就是:一点两线,二层三律。
一 一点
一点,就是第一精神。第一精神是精神的第一存在,第一推动,是一切生命产生的根源。这个点,是生命的高潮点,是生命的精神支点。
二 两线
第一精神,产生两条精神线路,一条是主体精神,一条是谓体精神。
主体精神(A线):生命主体和世界之间的第一关系,就是主体精神。第一关系,就是天生的关系,生命主体和这个世界天生就有着联系,能够识别环境,具有喜好的选择性。
主体精神有两类:
1、美;
2、事物所折射的精神性。
主体产生了,世界就美了,云天然就是美的,星空天然就是美的。主体产生了,物就具有了精神性,能够折射精神性,艺术品的精神性,敬畏与崇高等精神性,母性崇拜的精神等等。
这条线产生两个精神现象:
1、神;
2、我。
这条线,是“谁”世界中的线,他产生自我,本我,超我等诸我,因此这条线也可以叫做I(me)线。有我就有想象,有梦幻。
这条线是神性的线。人对这个谁的精神根源的唯心上的认识,就是神。我在唯心世界中的根源就是神。但是这个谁并不是神,而是每个人。神实际上是主观幻觉的外在。
对于一般性的生命而言,是生命自觉的。任何动物都有主观性,能够认知周围的环境,有爱美的天性。但是这些动物没有自我意识,只是人才有自我意识。
自我与世界的关系,应该是建立在这个第一关系基础上的一个自我反复。先有了这个第一关系,然后再在主体和外界的关系中反过来产生自我意识,感知美、精神。我包含了两次关系,而一般性生命只包含简单的第一关系。
这条线路,是我的线路,贯穿了所有的谁。
三 谓线
第二条精神线是谓体精神(B线):这条线由生物链,食物链构成。
生物链包括母子关系,两性关系,个群关系。生命的情感关系,伦理关系,都是这条线产生的。个人的群意识也是这条线产生的。生产关系决定意识关系,一切精神关系,情感关系都建立在这个生的第一关系的基础上。这条线是感情线,因此可叫E(emotion)线。
食物链包括食物关系,财富关系,价值关系。价值,功利都是这条线产生的。
一切生命都具有母爱,这种原始的,第一性的母爱,就是由这条线产生的。
一切生命都具有欲望。生命的欲望,是这条线产生的。这种欲望,在自我意识产生以后,就被叫做爱。
生,即是善。善是这条线的开始,爱是这条线的主题,主旋律。
四 生死之间
主体精神在主谓之间,谓体精神在生死之间。
主谓之间的精神,是非功利性的,是美,是事物折射的精神性。生死之间的精神,是情感,是私性的,是欲望,是功利。
主体和世界的第一关系,是I线,产生自我;谓体和这个世界的第一关系,是E线,产生心灵。主体的中心是我,谓体的中心是心。
精神是两线同时具有的,在主体精神中,有谓体精神,在谓体精神中也有主体精神。
我爱你。这里就同时包括了两条线。我是主体精神,与世界的第一关系就是精神关系,爱是谓体精神。我爱你,在这句话中,两线合一线。
五 两层
唯物和唯心并不是对立的两个世界,而是世界的两个不同的层次。唯物层就是实在层,唯心层就是虚或层。唯心,是一种精神观,也是一种现象,虚或现象。
实在层包括物质和时空,虚或层在时空之外。虚或,虚是虚有,虚幻,或是实在的消融。一切物质的东西,都在实在层,一切精神的东西,自我,心,精神,情感,美,鬼,神等都在虚或层,它们既是精神活动,也是现象,虚或现象。
一般性生命,都是实在生命实体,并没有独立的虚或主体,只有“我”才是独立的虚或主体。一般性生命中,都是生命实体,只有人才有独立的虚或谓体,这个虚或谓体就是灵魂,就是心。
我,心从生命实体中独立出来,从而产生了纯粹的虚或现象。火,电都是实在现象,精神,唯心是虚或现象。
两条精神线,在物质中是虚有关系,是潜在的虚或线(食物链等);在生命中是欲望,是本能(母爱);在人这里是精神线,是显在的虚或线,是有自我意识和心灵参与的精神。
六 三律
精神世界的三条规律:
1、虚或律:精神是虚或的。虚或根源于实在,虚或是实在的消融。表达为:或定之或定等于否定。
2、生死律:一切都是可灭的。生命在生灭之间,情感在生灭之间,一呼一吸,缘起缘灭。
3、同构律:生命是一个群,心灵是同构的。一个群族就如同一棵树,所有的生命是一棵枝叶繁茂的大树,共一个同构点,一个精神根。
七 生命的开放性
这个世界上最难解释的两个概念,一个就是我,一个就是生死。我是由虚或来解释的,生死是由生灭来解释的。
放开一点,做活一片。放开物质的不灭性,改为相对不灭,就可以构建一个理性的精神世界。
生命循环,是生灭的循环,是精神张力与物质张力的重复循环。所谓的生死轮回,是平衡能量与不平衡能量的轮回,不是灵魂的轮回。生命逝去,是永远的离去。每一个我是这个世界中的唯一的我,也是时间中的唯一的我,因此才需要倍加珍惜。
世界是开放的,开放是绝对的。生命群体就是一个绝对开放系统的最好模型,在这个模型中,群中的个是不恒常,关系也是不恒常的。
生命是开放的,人总要吃,要代谢。女人需要男人,男人需要女人,母体总是要生孩子的。开放是生命的天然规律。

[ 本帖最后由 平板 于 2007-12-26 01:43 PM 编辑 ]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1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15:5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七章 爱的证明
这个世界有两样东西不需要证明,一个是物质,一个是现象。爱是不需要证明的,只有爱的现象,没有爱的证明。没有什么可以证明爱,死都不能证明。因为爱,仅仅在人的心中,心中有爱,就能够感受到爱,心中没有爱,就感受不到爱。
我就是一个现象,心也是一个现象,情感也是现象,爱也是现象,痛也是现象。鬼是现象,神也是现象。唯心是现象,迷信也是现象。一切精神活动,其实也都是现象。现象不仅仅是眼睛看到的,也包括心灵感受到的。
对于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必然不同,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呢?这就是现象分析。物质现象是实在现象,精神现象是虚或现象。这种分析是从现象本身的性质特征来分析的,而不是从根源来分析的。物质现象的特征就是实在性,精神现象的特征就是虚或性。虚或性是精神现象的直观特征,这是一种性质定性,并不是什么证明。
一切客观现象都是实在现象,一切意识现象以及唯心现象都叫虚或现象。虚或与实在,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直观特征的区别。痛苦,快乐,爱,这些都是精神现象,火,云,闪电,这些都是实在现象。
从根本上说,一切虚或现象和实在现象都是物(蛋)的现象,因此实在和虚或是有共同根源的。但是这种共同的根并不能抹杀实在现象和精神现象在直观上的区别。
现象学,就是从现象入手,分析现象本身的直观差异。可以这样的说,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在直观上的差异,就是物质和精神的差异。一切都是现象,只有实在现象才能够说明它是实在的,只有生命现象才能够说明它是生命的。只有心跳和呼吸才能够说明人是活的。
既然实在现象和精神现象是同源上的差异现象,那么在实在世界中除了物质实在的对立二态,是否还有第三态呢?确实有,这就是虚或态,虚或态是一种虚态,它根源于实在,但是又和实在现象完全不同。精神现象就是一种虚态现象。
实在性就是物质性,虚或性就是精神性。实在与虚或的差异,就是物质与精神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可以通过现象分析出来的。虚或于是在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呢?这需要通过对精神现象进行分析才能够知道。
精神现象的分析,只有主观才能够做到,因为精神只有主观者才能够体会到。所以精神分析既是主观的,又要避开主观意愿,他是主观要以主观这一精神现象为分析对象。这种分析,必然只能依靠个人的经验来完成,而个人精神体验的真实材料,不象客观现象的分析,大家都可以验证,精神现象的分析材料只能自己凭良心遵从精神真实的原则。如果欺骗别人,那也就是欺骗自己。
现象学要处理一个精神对象,一个主观对象,就只能依靠主观,采取主观现象独有的分析方法。那就是分析现象本身,分析精神现象本身,才能够理解精神,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有了现象本身的直观区别,那么在这些现象的背后,必然有它的规律。分析精神现象与实在现象的区别,分析精神现象与机器的区别,从而分析精神现象背后的规律,包括精神存在的规律,意识活动的规律,心理活动的规律,情感生死的背后秘密。
爱,生死,这些现象到底和物质现象有什么区别,只要分析清楚了这个问题,精神的规律,生死的规律自然就清楚了。所以理解精神,并不需要从物质结构开始,而是可以从现象开始,对于精神现象而言,还必须从现象开始,现象分析是研究精神的唯一途径。当然这些现象分析,同时依赖着对物质世界的知识,通过物质规律的清楚展示,然后再对比精神现象,确定精神现象的规律的不同性,然后才能够找到精神的规律。也可以说,只有对物质世界完全的了解,才可能得到精神的理解,那些在物质世界之外的精神关系,需要合理的解释,这个解释,就会改变人对物质世界本身的认识。
正因为现代发达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逻辑手段,为精神现象的研究作了最好的铺垫。精神与实在具有同源性,那么精神现象必然是实在现象的某种态。也说明在实在的对立二态之外,还存在着第三态的可能。这个第三态是存在的,就是虚或态,虚或态的确定就是通过现代逻辑手段来完成的。通过实在现象的排除,确立精神现象的虚或界限。
精神现象的直观特征的确定,只需要通过实在现象的排除,就可以界定。物的界限清晰了,精神的界限也就清晰了。这就是现象分析的基本方法。
人的精神感受具有一种主观封闭性,也就是这种主观性不可能走出主观,只在主观中才有。精神在实在之外,又在实在之中,这就是精神现象的特征,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精神感受来认识到这一点。那么这个现象产生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物质是具有生灭性的,因为一切物质现象都是建立在不灭基础和万有引力的基础上的。而生灭的现象就可以提供一个这些实在现象之外的可能空间和不同于物质力的关系根据。这个生灭界限,就是通过物质的实在性逐一排除而界定出来的一个界限,是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的本质性差异的界限。
通过物质现象的逐渐排出,确立精神的虚或边界,确立精神的生灭边界,这一切依赖的是物质领域的知识。物质规律需要客观手段证明,精神规律除了物质上的证明,最终还需要用自己的心来证明。物质的证明,大家可以从任何一本科学书中获得,而心的证明,就靠个人自身的精神体验、感受,凭良心说话。
现代文明的浅薄之处,就在于企图用物质性手段来证明精神性,而对物质和精神的现象差异视而不见。扭曲的思维,必然产生扭曲的精神,扭曲的精神,就必然产生发育不良的文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1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15:54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六章 生命之蛋
对于现代文明而言,就象从一个鸭蛋中孵化出的天鹅。
鸭蛋里孵出了天鹅,那这个蛋还是鸭蛋吗?当然不是。
物一旦产生了生命,它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不是的,它是天鹅蛋,它最终要孵化出一只天鹅。
鸭蛋里孵不出天鹅,只有天鹅蛋才会孵出天鹅。这个蛋本来就是天鹅蛋,所以才会有天鹅。物质本身就具有孵化生命的能力,所以这个物是生命之蛋。
物一旦具有生灭性,这个物就不是原来的物,而是生命之蛋。精神为第一存在,并不是说实在不重要,而是把实在转化为生命之蛋。应该说这枚蛋很珍贵,而不应说物质很珍贵,因为物质都已经转化为蛋了。
孵化出了天鹅的鸭蛋,不应该再叫鸭蛋,而应该叫做天鹅蛋。所以物质应该改个名字,叫生命之蛋。
精神第一,并不是什么超凡脱俗,而是全面的转变对物质的观念,彻底的从生命的角度来看待一切,站在一个更高的视角上看待这个世界。
一只眼睛看到的事物缺乏立体感,两只眼睛看到的事物才更真实,而现在增加第三只眼睛,这只眼睛看到物的生灭性。这样的三只眼睛看到的,才是一个蛋,而两只眼睛看到的只是物,一只眼睛看到的是面。三只眼睛看到的东西,才是更真实的东西。因此精神作为第一存在,并没有否定物的真实性,相反,物更真实,更接近本来的面目。只有具有生灭点的物才是能够孵化生命的蛋,就如同只有经过公鸡交配的蛋,才能孵化小鸡的一样。
这个世界只有蛋,是一个蛋的世界,每个物都是一个蛋,这样说也许更能够表达这个世界的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1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15:53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五章 论现代文明的不可救药
对于现代文明而言,物质的概念已经深入骨髓。当人们谈到什么是精神的时候,立刻就条件反射的想到物质。
在现代文明看来,人首先是机器人,然后才是人。也就是说人的第一精神性被机器所取代。人的内在核心是机器,人的意识只是机器的功能。这个解释,也未尝不可,生命体本来就是机器。这就如同烂鱼干是物质,炸薯条也是物质,所以土豆也是物质一样。
在人的生命中,只有第二精神的能量还有一些残余。第一精神已经完全机器化,第二精神还人模狗样的活着,并发誓要为一块骨头力争到底。
所以谈到人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是精神,而是机器。人先是机器,然后才是人,先是烂鱼干,然后才是鱼。现代文明中,人的机器化已经象一个服装品牌一样牢固的确立在大众的心里,并贴上“现代”的知名商标。
一个东西,说他是一个球,还是一个土豆,都只是一种说法。用来砸人,就是一个球,用来种植,他就是一个土豆。无论人怎么看,这个东西,埋在土里,他是会发芽的。这个发芽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物质现象,也可以说是一个生命现象,这也只是一种说法。在物质的角度来看,所有的东西都是物质现象,在精神的角度来看,都是生命现象。
一个精子,一个卵子,结合为一个胚胎,可以说是两个东西结合在一切,产生了一个新的东西;也可以说是两个生命结合在一起,产生了一个新的生命。所以物质和精神,是两个不同的角度看问题。物质就好像站在圆的角度看问题,精神就好像站在球的角度看问题。精神比物质多了一个维,对于平面来说,世界都是圆,任何东西都是圆,对于立体来说,世界都是球,任何东西都是球;对于物质来说,世界都是球,对于精神来说,世界都是土豆,所有的东西都是土豆,只是有的处于潜伏状态,有的处于激活状态。对于第一精神而言,任何一粒土壤,都是种子。
把一个球状物放在土壤里,他就能够发芽,看起来好像是物质产生生命。实际上这只是一个坐井观天的想法。东西都是那个东西,物质认为这个东西是三维的,精神认为这个东西是四维的,所以物质产生生命,一开始就已经把自己封闭了起来。土豆肯定是一个球状物,说一个球状物产生一个生命,肯定不会错,但是没有任何意义。生命首先是机器,因为他的低维就是物质,但是机器并不能解释任何精神性。精神比物质多了一个维,高维可以认识低维,低维却无法认识高维,圆永远都不知道球是什么。世界是体的世界,不是线的世界,世界是第一精神的世界,而不是球的世界。用人的眼光来看世界,才是人,用物的眼光来看世界,都是机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1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15:5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四章 海枯石烂
海枯石烂,精神永恒。
叶子的这句话说得很对,形而上走不通,就走形而下的道路。精神不能归于上帝,不能归于神,那就归于泥土。但是精神永恒的这个前提条件不能让步。人都希望精神永恒,相信精神永恒,如果把精神刻在石头上,即使石头烂了,精神还在,那精神就是第一精神,第一存在了。
石头上的确刻有精神两个字,这两个字并不是神刻上去的,而是石头天生就有的,这种天生,就是物的生灭性。
生命是通过物质的反演得到的,精神根植于生灭之中。因为精神根源于生灭性,因此即使物质烂了,精神还在。这就是为什么说海枯石烂,精神永恒的原因了。如果精神仅仅只是物质的正演,是物质的功能,那么就不会永恒了,物质结构的破坏,必然会带来精神的破坏。从现在看来,物质结构的破坏,只是破坏的第二精神,破坏的是人的主观功能,意识功能。但是第一精神是不可能破坏的,因为物在则生灭性就在,是永远都无法摆脱的,无法抹灭的。即使生命腐烂了,烂成灰了,精神依然还在。涅磐,也许就是第一精神的复活,第一精神最终必然复活为第二精神。第一精神的幽灵永远存在,人生命背后的那个谁永在,人的第一灵魂永在。死亡的仅仅是第二精神,以及人的机体功能。
海枯石烂,精神永恒。看来这并不仅仅是爱的话语,而是真理。第一精神知道精神的这种永恒性,人内心知道,所以会说,只是不知道为什么。现在,至少知道了一点点原因。也许精神并不是梦,而是物质背后的真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1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7 15:52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三章 生命的纲领
精神是生命的纲领,严格的说是:第一精神是生命的纲领。生命的每一个原则,都是由精神来决定。物质基础对生命的作用,从人的主观上来说,仅仅是“身外之物”。
一个人,活着这一辈子,可能仅仅是为了面包而活着,甚至连面包的要求都难以满足。但是这只是人的第二精神的事情,对于第一生命而言,并不是为了物质而活着的,并不是为了财富而活着的,而是为了生命本身。
生命,就是生命,是物质、财富无法取代的。所以对于第一生命而言,物质基础只是“身外之物”,生命,爱,精神才是生命的真正内涵。第一生命,就是生命,没有生命,物还有什么意义呢?但是对于第二精神的人来说,人的生活态度,可能还是为了物质的满足,为了钱财而活着,这是个人的人生观问题,并不是说物质是生命的全部。
精神是生命的纲领,这是第一生命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不需要说明。人如何活,则是作为第二精神的人所自主选择的,是个人问题。你可以只为面包而活,这是正常的。
第一精神,是生命的纲领。但是人们还是会怀疑精神,尤其会怀疑精神作为第一存在的可能性。第一精神根源于物质的生灭性,而这个生命性是否可靠还依然是一个问题。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人不会把自己的精神轻易的托付在某个地方,因为精神对于人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不能轻率行事。
其实,对于物质如何,仅仅是用来描述精神关系的一个参照而已。因为物质和精神,在生活中基本上是独立的,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不需要知道物是什么,就能够吃东西,活下去。同样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不需要知道物,依然在精神中生活,他们的精神生活一样丰富多彩。
但是对于精神关系的描述,需要依托物来展开。精神关系围绕着物绕来绕去,最终还是精神关系,不会成为物,物是一个辅助性的东西,就如同练功的时候,梅花桩是用来辅助的,梅花桩并不是功夫。
所以从物的不灭,或者生灭上跳来跳去,绕来绕去,目的在于说明精神关系本身。篮球运动,要围绕着一个球展开,篮球本身如何,对比赛的结果并不重要。精神关系,要围绕着一个物来分析,其实这个物最终如何,可能并不重要。
从公理基础,往前推是正演,从公理基础,往后推,是反演。物的生灭性,就是物性的一个反演。时间是空间的反演,生灭是时空的反演。用通俗一点的话来说,正演就是穿衣服,反演就是脱衣服。正演是层层叠加,反演就是层层剥皮。
物质剥皮,就到了生灭物,这层皮就是不灭之皮。所以精神是通过反演来取得根据的。这就是为什么不能说精神是物的功能的原因。功能是物的正演,精神是物的反演。物还在没有演化到物质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分支了,分出去的那一支,就成为了生命之物。这个过程需要通过反演才能够看到,通过正演是怎么也找不到结果的。
无论怎么演,正演或者反演,都是绕梅花桩,都是用来说明精神关系,物仅仅是辅助。精神是生命的纲领,这一点始终都是不会变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1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13:4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二章 不正常人类
对于现代文明而已,那些信仰,那些宗教,多少都是有些不正常的。普通的人总是用不正常的眼光来看待这些人。做意识形态的人是不正常的,而只有正常人才是正常的。
如果从第一精神的角度来看,宗教信仰,无论是神,上帝还是佛,那还算有精神追求。只不过他们唯心的把精神归根于神。无论如何,那还算是第一精神的表现形式。而文明人完全抛弃了这一点,在他们的世界中,除了物质没有精神。这种文明,看起来很正常,其实是不正常。
正常与不正常都是相对的,大多数人是这样的,那就叫正常,少数人不同,那就叫不正常。
谁才是不正常的?文明人才是不正常的。但是因为大家都是这样,所以不正常,也反而成为正常,正常的反而成为不正常。人的精神性,被压抑住。当然完全压抑是不可能的,总还是有些表现,现在的文明人,精神不相信,鬼神还是挺相信的,求神拜佛的人还是大多数人。
社会越来越文明,人类越来越不正常。久在物欲中,也就不知道精神为何物,内在的精神通道被彻底堵塞。
大家都变态,你不变态,那就是不正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11#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13:4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一章 爱
对于精神,一般人理解到爱这里就为止了。爱是生命的普遍语言,是人类的普遍语言,人人都懂得。但是爱在哪里呢?
以前还有神,有天使把爱撒下人间,现在没有了,只能依靠爱心。那么爱心又在哪里呢?人们认为爱心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这种爱其实是第二精神的爱了。
爱在心里,但是心里找不到。现代的文明中是没有人性,没有良心的。科技越来越明显的表现出,内心里更本就没有一个叫爱的东西,这些都是后天的观念。
一般人只是一种信念,即人间有爱。但是如果在现实中,在利益冲突中,爱情,亲情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就会对这种爱失去信心。从慈善的角度来说,爱就是给予。他们在献爱心,但是这个爱心仅仅是善心,而不是爱心。
尽管如此,人还是坚信,时间有爱,有永恒的爱。人就是这样的,有时候信仰非常倔强,不需要任何理由。而这种无理性的坚持,往往是有他根本性的道理的,只是在人的已知范围内找不到道理而已。
爱是永恒的,那是永恒的爱,是第一精神的光芒。只有精神作为第一存在,这种爱才是永恒的,作为一种精神,作为一种关系,而存在,至少在生命世界中存在。
作为第一精神,爱才在心中永恒,作为第一存在,爱才在时间永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13:4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地狱之火
下地狱,而且地狱有十八层。这些观念是内心的精神的外化。人的内心的第一精神,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
世界是有层次的。精神在第一层,这里是灭火燃烧的。然后是第二层,这层是物质之火。当灭火上窜的时候,物质之火,掩盖住了灭火,因此人无法分清,那些是物质之火,那些是灭火。
上天堂,天堂也是有九重的。太阳光从天上照耀下来,而天堂上的光,从更高的天空照射下来,这些光芒穿透天空的时候,人就不知道那些是阳光,哪些是天堂中照射下来的光。那些精神的光芒,被星光和阳光掩盖了。
天使在每个人的心中滴了一滴眼泪,人就有了情感。而当眼泪从眼睛中滴落的时候,人们就无法分清楚,哪些是眼泪,哪些是湖水。
所有的精神,都在人这里,灭火最后表现为欲火,精神之光,爱的光辉,那是人性自身的光辉,人所看到的,不过是自身人性的光辉通过外在事物折射回来的光而已。天使的眼泪,就是人的眼泪,人就是天使,你就是天使。
无论是神、天堂还是地狱都是人的第一精神的体现。第一精神在生命中是固有的。而这种本性的第一精神必然会以某种方式表现出来,于是就有了第二精神中的神,地狱,天堂的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26 13:45 |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思念
思念,想的是一个人。
有了思念,有了诗。思念是根,诗是叶。有了思念的根,才有诗的叶。
思念与诗歌,都是精神所为。思念是根,这个根,很深很深。诗是表现形式,长长的思念,长长的诗。思念与诗,都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
思前想后,都是在想实在世界,想一个人,想一件事。那思念又在哪里呢?
思念,很浓很浓的,他就是人和人之间的精神之线。精神并不在思念之外,就是思念本身。一个思念另一个,生命都是这样的。
人都会思念,这种思念的线,需要从人性中培养出来。因为生命具有这样的精神点,所以就能够培养出思念的线。有人多情,有人薄情,每个人的这个思念的线长短不一,坚牢程度不一。
仅仅有精神点是不够的,情,爱心,都是需要培养的。那些从小娇惯,对父母无情的事情常有报道。因为人的爱心,情感之线,都没有培养出来,就如同种子没有培育出芽出来。
思念的线,越拉越长,这就是精神的线,是人的精神之根。这种线是生命都可以具有的,至少是人都可以具有的。只要有精神点,就有思念之线。思念之线充满着生命的世界。有情有爱,有思念,然后有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4 13:00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