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程蔓丽
推荐指数:*****
DVD店里,美国片向来鱼龙混杂,凡是挑美国片,我都得问问自己,此时心情如何?是否想看一部完全不用动脑筋,看过以后“哈哈哈”然后连“哈哈”都忘记的片子?
《撞车》无疑给了我太过意外的惊喜!
这部影片,人物非常之多,之杂,中国人看这类影片光记人名就够累的,可是《撞车》以观众的视角,以人物职业身份来区分彼此。你会觉得那些人物就发生在我们周围,而多了几分亲切和参与感。
看完后,能想起来的人物如下:
两名黑人大学生
两名白人警察
白人检查官和他的妻子
黑人导演和他的“咖啡色”妻子
开店铺的波斯人和他的女儿
福利机构的黑人女领导
“咖啡色”锁匠和他女儿
黑人调查员和白人同事
修车铺老板
此外还有:
黑人调查员的妈妈
从事人口买卖的亚裔和他老婆
锁匠的太太
波斯人的太太
白人警察A的爸爸
白人警察的黑人上司
我不知道是否还有遗漏,作为非美国观众,能够轻松记住片中所有人物,这本身就是影片的成功之处,且每个人物个性鲜活,绝无雷同。
本片表现种族歧视,带给人们的现实冲突和心理冲突,压抑和冷漠,歧视和不信任的情绪,给社会带来的潜在危害。如此严肃的社会问题,导演能够以轻松、不失幽默的方式展现出来,多线索、多事件、多冲突通过巧妙的剧情加以连接,让观众在看懂、看透之余,留下会心一笑和思考。这是本片编剧的成功,也是导演的非凡功力。
多线索、多小人物的剧情片,中国的成功探索有《疯狂的石头》,而《撞车》显然技高一筹,它表现人性的层次更加丰富,对白简单而寓意深刻,就象智慧的心理学家的民间作品。
经典片段是有着种族歧视的警察A,出于报复心理在街头猥亵了黑人导演的美貌妻子,给当事人心灵造成莫大的耻辱和伤害。而某天这位女士出车祸,即将丧命,警察却不顾自己生命危险将女士救出来。女士一见是他,严厉拒绝他再碰自己,当警察救她出来时,她的眼神充满了感激和憎恶,充满了困惑和悲伤,仿佛在问:“你是好人,还是坏人?”
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样潜在的提问,出现在影片各个角落,自以为没有种族歧视的白人警察B,某天出于善心拉了搭顺路车的黑人小伙子,当黑人突然笑起来时,白人自感受到威胁,命令他下车,黑人从口袋里想掏出什么东西,白人在他掏出之前,一枪结果了黑人性命。
黑人临死前,眼神充满了委屈和不解,象个被冤枉的小孩子。
震撼!震撼的片段比比皆是,难得,难得的是导演对种族歧视和人性的深刻理解,而表达方式如此诙谐和自我解嘲的豁达。
波斯人仇恨锁匠,去枪杀他,结果枪子意外地落在锁匠的女儿身上。悲痛,慢镜头的悲痛,更意外的是,锁匠的女儿竟然无恙。波斯人在自己杀人的地方,四处张望,看看天空,露出傻兮兮的笑容。然后波斯人告诉自己的女儿,他今天看见了小天使,因为她挨了子弹,居然无恙。
……
曾接触过几位到中国教书的黑人,某天谈起心地纯洁这个问题,我开玩笑说,你的心纯洁得象个白鸽子。当时他的脸拉了下来,很莫名奇妙地说,白人看不起黄种人,黄种人看不起黑人。后来我想,大概是我的比喻里,用了“白鸽子”,黑人对词汇里的“白”如此敏感,可见种族歧视带给他们心灵的阴影和伤害。
本片无疑是表现种族歧视的经典之作,从对白和剧情来看,《撞车》的编剧堪称大师。一个好编剧,再加上一个好导演,才有可能成就一部好影片。美国或者欧洲,编剧是很受重视的,各大电影节都给予编剧以很大的尊重和专门奖项。而在中国,我们经常看到很多影片,导演自己就是编剧,我们往往能够数得出某某大导演,却数不出某某大编剧,编剧在中国不能说没地位,至少在电影领域里,重视程度和荣誉感较差。尤其是改编自某小说的中国电影,通常不好看。
期待中国能出现与名导齐名的编剧,那么离中国出现《撞车》这样的影片也就不远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