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12月18日电(雷刚)“四川外语学院日本学研究所丛书”近日推出新作《宫泽贤治与中国》,清晰地还原出宫泽贤治的中国“心象”。由旅日学者王敏著述的该部学术论著,以独到的眼光审视日本国民作家宫泽贤治(1896—1933)的心灵光谱,为日本文学研究乃至比较文学研究、文化研究提供了又一借镜。
宫泽贤治一生未到过中国,但中国之于贤治却如影随形,中国古代典籍和文化深深投射在他的重要作品中。王敏教授从她独特的中国视点出发,借助文化人类学的实际调查方法,通过对宫泽贤治生前足迹的踏访,论证贤治有深受中国古代典籍影响的一面,并呈现其具体的刺激源。
译者之一杨伟教授在该书的译序中简要回顾了宫泽贤治在中国的译介情况。20世纪70年代以前贤治作品一直备受冷落。如今宫泽贤治研究在日本已成为一门显学,栗原敦、大塚常树等一大批人长期从事。而王敏的研究可谓独辟蹊径,她的成果得到了承认,2000年作者因此获得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的人文科学博士。
虽时隔10年,然《宫泽贤治与中国》中文版的推出依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成果,可使中国的贤治研究得到推进,而其方法论、研究模式和论证过程更是不乏启示。作者以翔实的资料和谨严的推理,丝丝入扣地为我们披露贤治的心迹,让我们跟着进入了贤治那充满想象力的瑰丽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随悟空上天入地,可以和玄奘一起踏上取经求道的艰辛历程,可以和神农邂逅。贤治的文学世界和实际行动是如此地使人着迷,他以救治病世的宗教家情怀将文学创作与农业改革调和、统一于一身,也最终因此过度劳累、身染肺疾而殁。王敏倾多年心力,在查阅大量资料,整理《唐诗选》、《西游记》与贤治文学作品间的关联信息的同时,更通过实际体验去领略贤治的心绪和情感,为此她曾徒步去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亦曾在日本各地寻访作为庶民信仰的神农足迹,这践行了作者所称的“以实际体验为基础的‘双面镜’手法”,如同渐近线一般趋近于宫泽贤治的本心本意。此书不仅有逻辑上的自洽性,而且有饱满的情感代入。
《宫泽贤治与中国》和丛书的前一本同一作者所著的《诗人黄瀛》有着内在精神契合的。黄瀛曾前往拜谒贤治,视贤治为兄长;二人都命途舛逆;二人都以文学实绩体现了中日文化的融合与交互;二人都酷爱和平而反对战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