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楼主 |
发表于 2007-12-20 21:54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的支点
精神是生命的支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神支点。一般的人以爱为生命的支点,宗教信徒们以信仰为生命的支点,诗人以内心的精神为生命的支点。
老屋里,父亲弯下腰
郭全华
多年的力气 全丢了
略显干燥的田地 还在返青
他宁愿相信 那是儿子
从远方送回的问候
三月还很茁壮 只有他老了
老屋陪他弯腰
如果我放弃在城市的生长
父亲是不是可以不用
过早驼背
读郭全华的诗,印象最深的是他稳定的语言表达,白话的话语,表达出奇异的效果,所有的深刻都在简单的文字中流露。对于他的语言技巧和功底,我是无法评说了,因为这已经在我的能力之外。所以在这里换一个角度来探讨这些诗歌的意义。
读郭全华的诗,有一种清澈透亮的感觉,语言已经看不到了,只看见纯粹的爱和情感在流淌。这就是诗歌所要的最终效果,最终结果。诗歌最终呈现给人的是意义,是爱,是情感,是生活。如果在一首诗中读不到这种东西,那么这首诗就只是语言文字的卖弄。
所以,在这里,我不评论郭全华的诗歌艺术技巧,而是反过来读,从诗歌所呈现的意义再到诗歌语言。
先有意义,然后诗歌才有意义,先有爱,然后诗歌语言才有意义。郭全华的父亲系列,就是表达了一种浓烈的父爱,一种浓烈的对父亲的情感。正是因为这种爱,这种浓烈的情感,才使得整个诗歌具有意义。
地域04
我羡慕父亲,有什么不够开销
就到自留地去支取
他不用开收据,不用看人脸色
也不用支付高额利息
凹凸的土地起伏着父亲的青春
遍野的虫鸟填补着父亲的寂寞
不遵守规则的风雨,只能伤及他的双手与脸色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父亲说
儿女走了,我还在,地就不会荒芜
所有的语言,酝酿出来的就是浓郁的情感之酒,醇厚而浓烈。这些情感,这些爱,就是诗人的精神支点。
对于诗歌而言,精神是一个不可缺少的支点。有一句话叫做上帝爱诗人,其实应该反过来说,叫做诗人爱上帝。因为上帝代表的就是博大胆的爱,是精神的支点,诗人需要这样的博大的,恒定的支点。
泰戈尔写吉檀迦利,也就是一个神的赞美诗,那个他,就是神,是泰戈尔的精神支点。诗人只要找到了精神支点,就等于找到了诗意的源泉。只有一个恒定的,不变的精神,才能够给诗人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力量。神,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神最终还是倒下了。
对于整个人类而言,需要一种永恒的如太阳般照耀的精神作为支点,才能够健康发展。以前是上帝(神),现在什么都没有,没有一个持续的,稳定的精神支点。没有一个可以象太阳一样恒定的东西,在生活的每一天指引人的行为。
上帝指引了这个世界几千年,最终被人类自己拉下神坛。这个上帝就此消失了,于是人类的精神进入了一种盲目时期。没有一个博大的,恒定的精神来强力的支撑整个人类。
实际上,精神一直都伴随在人的生命之中,但是人类的愚蠢就在于,在推倒上帝的时候,把精神一起推倒了。人的理由是土地中没有精神,所以精神只是假象。而事实上,精神是第一前提,第一推动,第一存在,是一切生命的根源。精神一直就在土壤之中,而且比土壤更加古老。
有了第一精神,生命才有意义,爱才有意义,思念才有意义。有了第一精神,普通的人们不必为活着有什么意义而烦恼,因为第一精神有意义,一切生命自然有意义,人活着自己就有了意义,意义已经成为了生命的前提条件。
第一精神,取代上帝的位置,这个位置是存在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这样的一个东西。人类的信仰,需要这样的一个东西,人类的精神追求,需要这样的一个东西。有了第一精神,才能够统一人类的精神秩序。一切爱、情感、伦理以及人性才有一个确定的准则。有了这个第一精神,人类的精神才能够光明正大的得以发扬光大。
第一精神,比上帝更可爱。在上,他是上帝,是信仰。在下,他是根源,是第一推动。人类的生命,性,情感,爱,精神,都是来源于第一精神。所以人就不必在性和爱的从属关系中两难抉择,他们都从属于第一精神。上帝其实是一个精神同构,人类统一精神的中心。第一精神,同样是一个精神同构,所有的人类,都有共同的精神。
确立了第一精神,生命的精神支点就建立了。人类所有的东西,都确立在这个精神支点上,人的性的愉悦,人的痛苦感受,人的爱的幸福,都建立在这个支点上。把一切精神,转移到第一精神去。人在生活中不需要再去考虑自己个人的生命是否有意义,人类的存在是否有意义。人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论证第一精神是否有意义,第一精神有意义,则一切人,生命,爱都有意义,第一精神无意义,则一切生命,人类活动,都无意义。第一精神在,则一切精神在,第一精神亡,则一切精神亡。更简单的说,就是精神有意义,则一切生命活动有意义,精神无意义,则一切生命活动都无意义。
第一精神,是可以被永恒歌颂的条件。诗歌表达精神,有了第一精神,就会有一个永恒的诗的王国,也许那会是再一次的繁荣,其繁荣程度会超过任何一个时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