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你有没有试着根本从绝对的旁观者的角度观察事物?现在对你来说,似乎,整个世界分两个角色:我,世界。什么东西都是从自身开始感受,觉察,觉察到什么都是从自己身上开始和反思的。
不妨如此:我,他,世界。你试着观察他,观察他如何生活,并且反映他的世界。
举个例子: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对陀思妥来说,他的伟大之处在于,即使他写远在天边的别人,他也仿佛是在写炽热得活着的自己,仿佛那是自己在生活,在感受,在痛苦,而托尔斯泰,即使是作品中最代表自己思想的人物,他也仿佛是从某个寂寥的高处,宁静得看着他,他的作品反映出:一个不依赖自己的心灵和意志存在的世界。“这个世界为什么使“『他』”(人物)变得可笑,或者变得纯真,或者变得崇高......”事物是通过这种性质的影像集中在了托尔斯泰的心里,而陀思妥和你是什么呢?是“这个世界为什么使『我』如此痛苦呢??”你们通过这样的方式感受世界,积累心灵的体验,你们通过描写自己来描写世界,注定,世界先伤害你,灼烧到你,你才有那样的真实的隐痛的描写。
楼主,你应该明白,我不只是在谈论文学。我还是谈论生活。我刚刚赞叹过你深入的生活的天赋,为生活深深进入的能力,你为人,为世界,为什么事,那种深刻得投入的感受。
记得嘛?哈姆雷特的母亲仅仅是改嫁了而已,世上多少个母亲改嫁了,或者忽然呈现出yin乱,但没有人为此震惊,没有人为此颠倒错乱,而哈姆雷特却深深震动了,上帝没有给他一个冷漠的心,这是好的,极其珍贵的,他思索,他痛苦,他动摇,他彷徨,他把不属于自己的任务也因此担负起来(整理这个颠倒错乱的世界),这是天性的深刻,天性的高贵和崇高。要深信这一点。
但是,这样的人的命运无疑是沉重的,即使他们也是高贵的,但世上的确不是没有一条道路,可以使一个人依然具有如此高贵的秉性,同时也不那么痛苦。
托尔斯泰终生其实也没有能够摆脱这样的痛苦,他到屠宰场,看到别人杀牛,回来后痛哭.....这是一个人灵魂高贵的最深刻表现。上帝使人如此艰辛,使人富有对世界的深刻的爱和深刻的沉醉能力,但同时人也悲凉得承担了不幸的生涯。
托尔斯泰在余生里,不断试图寻找到安详的道路,他没有成功。不过,我欣赏他那种片刻的安详,那种在其作品里忽然间流露出来的对世界的安详的沉思。
痛苦惯了的人,有时也许会渴望这样的安详的。
楼主,你个性过于敏锐,很容易沉入悲痛,说实话,世上没有任何一种道路可以解脱,除了你自己对世界和生活的恢弘的看法和理解。真的,只有那种真正的对世界和生活的彻底的广阔的理解,才可能真正的慢慢化解你这个个性的悲剧。
我已经说过了,你的自省和沉思过多,过重,且又总是内向性的,针对自己的,没有对外的,发散的,所以,我建议你倾向更多得对外界事物投以爱,投以热切的期待和审视,这样,这样你也许有一天,会不那么痛苦。
单就文学来说,我更喜欢陀思妥,但我不是一个文学家,我也不在意文学如何,我更在意活着的人,和,人们如何在这个大地上生活,所以,我更倾向于托尔斯泰。不要明明知道自己的悲剧个性,还不向命运寻求和解和解脱。
即使渴求宁静,你天性中原本深厚而悲剧性的禀赋,其高贵性,并不损害,说实话,真的要是有上帝,并且真的有人的命运的话,我相信人是为了活过而来,人不是为了成为文学家而来的,人具有这样的个性,是让人热爱大地上的命运和生活,上帝只是不想让你就这样浪掷了这珍贵的时日,所以才使你更深刻的为事情而爱,而恨,而苦,而悲,同时也更是为了让人热爱别的人,别的事,单单只是让人具有了这样的能力和天赋,并且意识到该热烈得爱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它应该还有最终的归宿,那就是用这样的深刻的禀赋去爱别的人,别的事。
而去爱别的人,别的事,那么请在反省和沉思的时候,不要再集中在自身了。不妨,也尝试宁静得看看世界吧,看看别人。看得久了,你会用同样的深度参与他们,你的天赋并没有因此消逝,但你的痛苦却可能减轻。
象哈姆雷特那样吧,他死了,不过他原本就打算把自己忧郁的灵魂奉献给整理这个颠乱的世界,你和我不必非要整理这个颠乱世界,但我们也许可以看看世界,爱一下周围的事物吧。
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