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联五十、六十年代的文艺政策及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作者 李明滨 &u s~H Uxm lTC+WNSM 4L/Ahk=Qn 五十——六十年代是苏联社会急剧变动的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表现出动荡和新旧交替的局面,这是苏联文学变化的前提,也决定了这个时期的文学具有许多新的特点。 J.9mmk'H . I66} 苏联的文学事业历来受共 产 党的领导,党的文艺政策直接影响和制约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的发展。在考察苏联文学发展的路程时,既要看到社会生活的因素,又要注意文艺政策的作用。 Eq/~ 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继任为苏共的主要领导人,随后,先后发生了两件对苏联文学来说是至关紧要的大事。一是在1954年12月15日一26日举行了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苏 共 中 央以向大会致祝词的形式要求作家更深刻更真实地表观生活,揭示现实生活 存在的矛盾和冲突,反对形式主义和无思想性,反对粉饰现实等,会议就一系列文学创作的问题展开了争论,打破了苏联文坛长久以来沉寂的空气,从此出现了相当活跃的局面。二是1956年2月14—25日召开了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会上,赫鲁晓夫借口反对个人迷信,全盘否定斯大林,使苏联社会生活发生剧烈的动荡,其影响所及,理论界和思想舆论界出现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局面,在文艺界也引起激烈的争论和探索。有的文学评论家形容道: “苏共二十大以后,已经不可能按照老套子写作了”1。 E4 -mQx4 同时,战后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进展迅速,不但医治了战争的创伤,而且到五十年代中 期,在“国民经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工业生产水平比战前增长了若干倍,农业也有显著的发展,科学技术发生了飞跃,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上天,出现了“科技革命”的形势。这一切不能不对苏联当代文学发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有的文学史家指出:苏联作家从五十年代起就面临“大思考和大建设”的年代。2 K6)G"ra@ goH74T,n )@~^uVy6 tE lsh>下面,我们就文艺政策和文学创作的互相影响来考察五十年代初期至六十年代中期苏联文学的进程。 tsR.@fO2 五十年代初期,赫鲁晓夫当政伊始,为了适应政治形势的转变,在文艺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相应的主张。举其大者有:要求文艺“同党和人民在一起”3, 即要文学跟上党的政策的 转变;要求改变文学“落后于生活,落后于苏联现实”4的状况; 要“尽量尖锐地发掘我们 工作中的缺点,暴露缺陷,激起广大劳动群众开展健康的批评”5并点名批评了《文学报》 在这方面的“落后”状况。当时,先是提出了“写真实”的口号,6此后又进一步提出了文艺 “积极干预生活”7和“保持同人民生活的密切联系”8的口号。 后来,在文艺创作上也放 宽了限制,并允许苏联作家同西方进行文化交流。 6G6I/ @ “写真实” “积极干预生活”和“要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这样的口号是针对文学脱离现实以及“无冲突论”盛行时期文学粉饰现实的弊端而发出的,作用是好的。我们知 道,在四十年代末期,联共(布);中央曾就文学艺术问题作了四个决议,即①1946年8月14 日《关于{星)和{列宁格勒)两杂志的决议》,②1946年8月26日《关于戏院剧目和它的改进 措施的决议》,③1946年9月4日《关于影片(灿烂的生活)的决议》,④1948年2月10日 《关于穆拉杰利的歌剧<伟大的友谊>的决议》。这些决议以及日丹诺夫当时做的报告指出文学创作中存在不问政治、无思想性、趋奉唯美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倾向。这对于提高苏联文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坚持党性原则,抵制西方腐朽文化的影响等都有积极的意义,但方式失之简单,对有些作者和作品的批评不够实事求是,因此也产生了消极 作用。加上长久以来个人迷信对文学的影响,人们开始在文学理论和创作中回避敏感的问题,不敢触及社会生活中的矛盾,社会主义文艺似乎只能表现先进与落后,甚至“好与更好 之间的冲突”9, 实际上是没有矛盾,没有冲突。于是作品粉饰生活,文艺脱离现实,处于 停滞和半僵化状态。 “无冲突沦”尽管在苏共十九大(1952年)前后曾z_K@hY+~经受到批判,终因党的文艺政策没有重大改变而得以苟延时日。现在, “积极干预生活”这类口号适应了新 >ZX:P,MOO的形 势,自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立刻打开了文坛的新局面。 eaT1Zue: a.OW\+& 第一个试图触及某些敏感的文学问题的是别尔戈利茨,她在《谈谈抒情诗》一文10中指 出, “我们很多诗篇缺乏主要的东西:没有人”, “没有抒情主人公”,因此才出现“大量 拙劣的、冷淡无情、毫不动人的诗篇”。这样,作者就主张“自我表现”。不久,接连出现 几篇不同寻常的文章,例如爱伦堡的《谈作家的工作》11, 提出了文学的功能在于帮助人们 认识“人的内心世界”,文学要写“活生生的人”,写日常生活琐事等和传统不同的新主 张。有的论文如波麦朗采夫的《论文学的真诚》12指责过去的作家“不真诚”,说他们笔下 的主人公讲的不是“人话”,而是从收音机里听来的“官话”,言不由衷。他指出“评价作 品的首项标准应该是真诚的程度”。不过这种公然越轨的文章立刻遭到批评或非议。总之, 这类文章每出现一篇,都要引起一场争论,文学论争持续不断,逐渐由理论扩大到创作。 标志着论争到了新阶段的,是爱伦堡中篇小说《解冻》的出现。小说第一部发表于《旗》 杂志1954年第5期(5月号),而在9月23日出版单行本时,当晚在莫斯科出售,即被抢购 一空。小说写的是1953年冬至1954年春这段转折时期某工厂发生的变化。厂长茹拉甫辽夫思想僵化,只追求完成生产指标,不关心工人生活。这个官僚主义者终于因发生工棚倒塌事故 而被撤职,妻子也因为没有爱情生活而离开他。小说临近结尾时由一个人物点题: “你看, 到解冻时节了。”13小说引起强烈的反响, 并不是由于艺术性高,而是由于题材的敏感和重 要,主题富有时代性。《文学报》在9月25日发表女作家尼古拉耶娃的文章特别指出: “爱 伦堡把他的小说命名为《解冻》,这就有意无意地宣告作者要选择一种重大的题材。我们大 家分明感觉到生活正在“解冻”。这种气氛处处可以感到。 ”14不少读者投书《文学报》 (见1954年10月5日该报读者来信摘要)“指出《解冻》的积极意义在于作品触及了不少尖锐的问题”15, 诸如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更关心人,尤其是关心知识分子,更注意发扬民主、 重视法制、克服官僚主义,更尊重文艺创作的自由,不要片面追求文艺紧跟政治的需要;还 有,文艺也要反对个人迷信、反对粉饰现实、敢于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等。 3^12*$l% iw`<7\由于这本书的问世,苏联文坛一段时间以来逐渐形成的一股文学思潮因而得名,即西方称之为“解冻文学”。因为在《解冻》前后出现过一批引人注目的作品,如潘诺娃的小说 《一年四季》16, 奥维奇金的特写《在前方》17, 卡里宁的特写《中等水平》18, 佐林的剧本《客人》19, 考涅楚克的剧本《翅膀》20……等, 总的看来,都具有暴露倾向,都在不同 程度上提出了社会问题,但也引起争议。 g#q>)w\' 还有一批比较真实地反映生活的作品则脱颖而出,它们在相当程度上冲破了教条主义的限制,脱离庸俗社会学的规范,摆脱了公式化、概念化,去掉了“无冲突论”粉饰生活的弊 。这类作品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给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空气,如奥维奇金的农村特写 《区里的日常生活》(1952—1956年)、特罗耶波尔斯基1952年发表的讽刺小说和随后的《一个农艺师的札记》(1954年)、田德里亚科夫的《阴雨天》(1954年)等农村特写。其中的佼佼者《区里的日常生活》大胆地冲破长期以来人们不敢涉足的禁区,提出了生产中存在的 种种急迫的问题,触及官僚主义、命令主义、管理不善,瞎指挥诸种束缚生产力的弊病,恢复和 发展了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启迪人们更真实地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及其存在的矛盾。作者在 《真理报》发表以后,很受农村干部的欢迎,有的干部拿来作为镜子对照找出自身工作中的 问题。有一位区委书记谈到奥维奇金等人写的作品,赞赏道: “我读着作家们写的这些书, 心里想: ‘这是多么正确啊!不,不能这样下去了,农村须要变革,须要非常剧烈的变革。 变革果然到来了。”21 _3cI}9 然而,曾受西方备加赞扬的“解冻文学”却是另一类有不健康倾向的作品,而且这种倾向在文学创作中的表现日益显著。一部分作家厌烦写“阳光普照大地”22,热衷于揭露“阴 暗”,后来走到否定斯大林及其领导时期的苏联社会。于是干部昏庸,普通百姓受压,政界贪污腐化,社会道德败坏成风等等成了文学经常表现的主题,连描写卫国战争的作品也是着意渲染战争的残酷、苏军的溃败和斯大林的无能,而文学作品在摈弃了“金星英雄”23这类 主人公之后,大量出现了孤独的、不幸的、倒霉的“小人物”,或者双重人格的人物。作家 就用这类人的不寻常经历来震撼读者的心灵。难怪《共青团真理报》要在一篇专论中加以谴 责,指出一些作家“最近一个时期匆匆忙忙制作了不少作品,其中的主人公全是些骗子、流 氓,政治上和道德 7CdMvx上的蜕化变节分子。”24该文点名批评的作品有: “佐林的《客人》、维尔塔的《波姆佩耶夫的毁灭》、马 c@&P XL里延戈弗的《皇太子》、戈罗杰茨基的《活动家》和苏罗夫的《正派人物》”25。 f'G\OM~6gr 7aL ~JN 不过,谴责归谴责,苏共的文艺政策并没有开始限制的意思。苏共二十大实行“消除个 人迷信后果”的方针,又为过去肃反和批判过的一些作家平反和恢复名誉。有的人(如阿赫玛托娃、左琴科等)的作品得到重新肯定和出版,有的古典作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被重新承认为伟大的作家。这种形势更有利于暴露倾向的作品继续发表。比如说,到1956年底, 专门菟集这类作品的丛刊《文学莫斯科》26已出刊了两辑。 这里说的只限于短篇,长篇还不在内。在第二辑收入的三十八位作家的作品中就不乏倾向鲜明、措词尖锐的针砭社会弊病之 作。如雅申的短篇小说《杠杆》,写一个农庄管理处的党小组党员们会前一致抱怨区委书记 的官僚主义,到会上却一本正经地重复“官僚主义”的整套规矩,作品意在揭露党在“农村 中的杠杆”就是这类人。又如日旦诺夫的短篇小说《故乡之行》描绘的是农村被官僚主义者搞得收成少、收入低的贫困景象,而纳吉宾的短篇小说《窗里的灯光》则表现干部的特权引 起群众的愤懑情绪。但是,文集所收的论文中也有走向极端的。例如爱伦堡的评论《玛·茨维塔耶娃的诗歌》不顾历来批评这位女诗人思想倾向不健康的评价,单纯地公开赞扬她的艺术成就,克朗的《作家随笔》更直接指责“个人迷信”阻碍了文艺的发展。 D& + x8B .loc%|同时,在理论上也有一些极端的主张。有人就党对文艺界的领导指出异议,呼吁不要对 文艺实行“琐细的监护”, “承认创作的充分自由”说“直到现在还没有恢复对艺文知识分 子的信任……必须对全部艺术领导工作进行彻底改组”,认为“在文学和艺术领域里自治的方法”最好,“必须给予戏剧艺术广泛的自治权”27。 这就暴露了明显的崇尚西方民主、要求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色彩。加上又有杜金采夫的长篇小说《不是单靠面包》28在极力散布同社会主义制度“格格不入的思想”29, 形势使当局不得不认真审察当前的文艺方针了。 U(xxNi,; 因为在此之前,苏共面对思想极为活跃又相当混乱的文坛缺乏稳妥和确定的办法,可以 看出它的政策肯在开放,却又摇摆不定,显得自相矛盾。例如对文学作品专写阴暗面、主人公几乎全是反面人物的倾向,曾由《共青团真理报》于1954年7月13日发表署名文章《正面 人物的力量》,大声疾呼地加以反对30。 到同年12月的作家二次代表大会上却在否定教条主义、否定将人物理想化的气氛中助长了“非英雄化”的倾向。又如1954年8月作协主席团会 议就《新世界》发表《论文学的真诚》等文章,因“犯路线错误”而采取行政手段解除特瓦尔多夫斯基主编的职务。同年11月,作协机关报《文学报》却发表帕乌斯托夫斯基、包戈廷、 马尔夏克、卡维林、卡扎凯维奇、卢科宁、希帕乔夫七个名作家联名《致同事的公开信》31 指责作协是官僚主义的组织,指出它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再如1956年底,先有《文学莫斯科》编者们的抗拒批评,后有迫使该刊停刊的简单化做法。 W_b(]JH l 苏共中央对当时的文学思潮进行干预是从小说《不是单靠面包》发表后开始的。小说写 一位物理教师洛巴特金在设计一种新机器的过程中遇到上自部长下至厂长等官僚主义者的阻 挠、压制和打击,还曾被诬陷入狱,送去劳改。小说渲染整个社会阴暗,人们庸庸碌碌,彼 此之间勾心斗角,少数革新派孤军奋战,只能成为殉道者。小说起初受到赞扬,到年底开始 受批评。《消息报》12月2日发表署名文章32批评它“没有看见也不了解苏维埃集体的力 量”,同时指出批评界对小说的赞扬是“不健康的气氛”。 ~Jc#vaa~ 从1957年初开始,连续召开一系列会议(作家会议,作家、美术家、雕刻家和作曲家招 待会;党的积极分子会议),中央机关报刊也发表专论或社论(如《党和苏联文学艺术发展 问题》、33《维护文学和艺术中的列宁主义原则性》34、 《为?理想而斗争是我们崇 高的使命》35等)对文艺界的“不键康倾向”展开了批判。 5月14~17日,作协召开第三次 理事会全会,由作协书记处提出《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后苏联文学发展的几个问题》36的报 告,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并批评了几种错误倾向。用作协书记苏尔科夫的话来说,这 是“向偷运修正主义的人们进行不调和的持续的斗争”的大会。这也就是苏联报刊所说的 “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这期间点名批评了杜金采夫的长篇小说《不是单靠面包》、格拉宁的短篇小说《自己的意见》、基尔尚诺夫的长诗《一星期七天》、雅申的短篇小说《杠杆》 等等一批作品,纳扎洛 {"thxD0 :N夫、格里德涅娃要求给文艺以“自治权”的文章以及别尔戈利茨、西蒙诺夫等人否定党对文艺领导权的言论。 z ;3_TQ赫鲁晓夫在5月和了月三次分别接见文艺界人士,都 发表讲话,后汇编成《文学艺术要同人民生活保持密 1#1<d切的联系》一书出版,全文同时发表 于8月28日的《真理报》。这里他开始把“反对修正主义倾向”、反 对“只写阴暗面”而 “对正面东西闭口不谈”的倾向作为苏共文艺方针的一个重要方面捉了出来,不再强调“暴 露工作中的缺点”了。他公开声称自己支持“用鲜明的色彩”来描写现实的“粉饰家”。 R<`mFaR8 _ACD`<"J这次“反对修正主义”斗争除了文坛形势的须要,还有国内外的政治因素。在国际上, 匈牙利事件引起的国际反 共浪潮使苏共领导人深深地忧虑,赫鲁晓夫在接见文艺界人士时透 露了这种心情,说匈牙利事件中反 革 命势力利用了某些作家, “这个教训提醒我们,对于敌视社会主义的各种反动势力的阴谋,如果不从政治上加以监视,采取无原则和无主见的态度,将会产生什么后果。”37《共 产 党人》社论更直接把匈牙利事件同文艺自由化的后果联系 起来: “匈牙利事件表明,在领导文学和艺术的问题上忘记列宁主义的原则性,会导致怎样 的后果。匈牙利过去党的领导所表现的对恶意宣传者的自由主义态度,使得部分作家给匈牙利的思想工作带来了巨人的损害,并且帮助了反 革 命 暴 动的准备工作”。38在国内是人们对 其政策的不满,出现了反对派——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集团。据苏共 中 央的决 议说他们在二十大之后“出来反对党的路线”、“力图更动苏 共 中 央全会所选出的党的领导机构的组成成份”39。 所以在文艺界进行“反修”斗争也是为了稳定国内局势。但是不久之后又发生小说《日瓦戈医生》事件。帕斯捷尔纳克在“解冻”思潮的推动下,把长期构思的这部小说拿了出来,1956年曾投给《新世界》,来得发表,1957年在意大利出版,引起轰动,相继被译成十五国文字出版,1958年瑞典科学院宣布授予作者诺贝尔文学奖金。小说从十月革命前二十年写到革命后十年,主人公日瓦戈是一个对革命后的现实不满,既厌恶反革命白卫军的残暴,又不赞成革命暴力,思想上傍徨动摇的知识分子。但小说立即被西方利用来攻击社会主义“不人道”,说知识分子不接受十月革命和怀疑共 产 党,结果掀起了一股反 共、反社 会 主义的浪潮。这在苏联反响强烈,以至于作协立即决定开除作者,共青团中央书记还要求将其驱 逐出境。只是在作者写信给赫鲁晓夫作了检讨并拒领诺贝尔奖金之后,作协才恢复其会籍。 这次采取断然的措施和以往大不相同,当然是与其“反修”的方针有关的。不过这种形 势延续的时间不长,在1959年先后召开的苏共二十一大和作家三大前后,赫鲁晓夫就一再宣 告“反修斗争”已经过去,继续放宽了政策限制。 C3ty|)V { 六十年代初,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再次全盘否定斯大林,二十二大制定的《苏共纲领》 提出了“一切为了人,为了人的幸福”以及“和平,劳动、自由、平等、博爱和幸福”的口号, 后来也成了文艺界的口号。于是人道主义思想在文学中的影响与日俱增,这对于推动作家更深入地把握现实,观察个人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命运,更多方面地表现人是有作用的。例如要 重视个人命运的思想对战争题材的开拓就很有作用,使战争题材文学的发展开了新阶段,作家在写卫国战争时已经不仅把它作为重大的历史事件,而且当作人物的亲身体验。兼顾两个方面,这是以前所不多见的。正如有的文学史家所概括的: “作家们经常考虑的,则不仅是 个人对社会的责任问题,而且也是社会对个人的责任问题”40。 但是也有人走向极端,用个人的遭遇来控诉社会、攻击社会主义,突出的如1962年连续出现的中篇小说《伊凡·杰尼索 维奇的一天》和长诗《焦尔金游地府》。 p5pB9}e 《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写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劳改营,其中的生活阴森可怖,看守都很粗暴无情,犯人好像都是受冤的人。作者索尔仁尼琴曾是炮兵连长,1945年在前线因“政 治问题“被捕,判刑八年,1956年结束流放,后恢复名誉。该作品由赫鲁晓夫亲自批准,使 之得以在《新世界》第11期发表。这导致了写监狱、流放所、劳改营的“集中营文学”作品 相继出现。同样,由著名诗人特瓦尔多夫斯基写的《焦尔金游地府》,赫鲁晓夫1963年在黑海边上会见“欧洲作家联盟”会议成员时也亲自鼓励诗人当众朗诵,并极力推荐和赞赏。长诗把斯大林领导时期的社会比作“阴曹地府”,影射斯大林是阎王暴君,对政府和社会全面 攻击。至于用谩骂的语言写出诗《斯大林的继承者们》,叫喊要把“墓碑前的哨兵增加一倍,两倍,不能让斯大林起来”,“怎样才能从斯大林继承者们身上,把斯大林搬开?!”的叶甫图申科,更由于他也自称是“苏共二十大的产儿”,受“个人迷信影响”最少而很受赏识 了。赫鲁晓夫的支持是出于否定斯大林的政治需要,而这类作品虽然为数不多,影响却都很恶劣,导致了错误倾向的发展,它们无疑是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的突出代表。 ]Suh.,z 这个时期也有一批作家不赞成全面否定斯大林及其领导时期的社会。突出的如柯切托 夫。他在1958年发表的小说《叶尔绍夫兄弟》力图表明,被诬为官僚主义者”、“因循守旧” 的老厂长倒是正确的,而所谓“发明家”和革新者其实是野心家和骗子手。这显然具有和 《解冻》一类作品辩论的性质。1961年他又发表长篇小说《州委书记》,描写了干部们“因为 批判斯大林而引起的痛苦”心情和对文艺界资产阶级思潮的流行表示忧虑。 ++73 ,c\ 这样一来,逐渐形成了以特瓦多夫斯基主编的《新世界》杂志为一方和以柯切托夫主编 的《十月》杂志为一方互相对峙,一个责备对方是“粉饰”现实,另一个批评对方是“抹 黑”现实。双方长期对垒,互不相让。苏联的文学思潮很活跃,矛盾和斗争剧烈,文坛极不安定。而苏共的文艺政策也面临着认真调整、寻找稳妥出路的时候了。 1r%0 从文学的进程来看,文坛论争的中心可以归结为文学的发展道路问题,这是五十——六 年代这个历史转折时期面临的新问题。具体说来有以下几方面:一、党对文学的领导,虽 然有一部分人是全盘否定斯大林时期苏共对文艺的领导和苏联文学的成就,但更多的人是对 过去行政干预过多、尊重艺术规律不够,对片面强调思想性、忽视艺术性直至歌功颂德、无视 工作中的问题有意见,希望有所改进;二、一系列理论问题,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含义,文学的党性、人民性、人道主义,文学中的正面人物,文学的真实性和写阴暗面等,要求作 出新的解释,但尚未找到公认的完满定论。三、如何理解文学的真实,如何掌握继承与创新 的辩证关系则是创作实践中很难把握的两个问题;怎样做才是不走极端而是恰到好处,这是 评价作品时争论的焦点,也是直接关系到提高作品的思想和艺术水平的关键。这三个方面的 问题在五十——六十年代只是展开了,它的解决则有待于未来的年代。 `VHS`!xX 从历史情况看,五十年代的文艺政策除了有上面提到的弊病之外,也促进了文学事业的 发展。其表现为:文坛空气相当活跃,文学工作条件有所改善。五十一六十年代先后召开过两次作家代表 大会(第二次1954年,第三次1959年),自1934年召开作家一大以来,相隔二十年才得以召 开三大,这固然是客观条件允许(如肃反和战争引起的社会生活不安定已经过去),但也是 国内文学生活民主化的标志。除已有全苏的作家协会外,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 联邦也成立了作家协会。新创办的文学期刊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有全国性的,如《莫斯 科》、《涅瓦》、《我们的同时代人》、《外国文学》、《文学问题》、《俄罗斯文学》…… 等,有州一级的,如《顿河》、 《伏尔加》、《北方》、《高潮》等,甚至有区一级的文学 杂志。而且各级杂志多为大型的月刊,定期刊登作品、文学理论和批评文章, 数量相当可 观,对于文学的发展无疑是有力的推动。 ""nF[z 大批文学新人的涌现,这是文学事业后继有人的象征。五十年代的文坛当然还是战前一 代的作家在扮演主角,但是新的—代作家已经崭露头角,小说方面如田德里亚科夫、索洛乌 欣、邦达列夫、沃罗宁,阿斯塔菲耶夫、诺索夫以及稍后出现的舒克申、拉斯普京等,诗歌 方面如罗日杰斯特文斯基,叶甫图申科、沃兹涅先斯茎、齐宾、伊萨耶夫等,戏剧方面如罗 佐夫、佐林、拉甫连季耶夫等,他们到六、七十年代已经是趋于成熟的新一代名家了,所谓 “第四代”的青年作家中也有后来走上歧途的,但毕竟是少数。总的看,作家队伍是壮大了。 出现了一批比较真实地反映现实的作品,题材相当广泛,包括农村、工厂、科技、道德探索 直至战争和革命等各个方面,体裁也多样。五十年代初、中期有奥维奇金的农村特写《区里 的日常生活》,特罗耶波尔斯基的小说《一个农艺师的札记》,田德里亚科夫的农村小说《女 婿》、 《路上的坑洼》和《阴雨天》,格拉宁的科技题材小说《探索者》尼古拉耶娃的知识 分子题材小说《征途中的战斗》还有五十年代下半期以后写生产和科技革命的小说:科热夫 尼科夫的《这位是巴鲁耶夫》、特里丰诺夫的《解渴》、格拉宁的《迎着雷雨》、田德里亚科 夫的《短路》、《跟着飞跑的日子》等。在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初则有一批回顾历史、 反映苏联各个时期的小说,重要的有肖洛霍夫的《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二部和《一 y ` 41S1|个人的遭遇》,列昂诺夫的《贼》修订本,尼林的《试用期》和《冷酷》,索洛乌欣的《弗拉基米尔公 路》 5LvJz6 )I和《一滴露水》,特罗耶波尔斯基的《黑土》,福缅科的《对土地的怀念》,阿列克谢耶夫的《樱桃谭》和《面 =cC`59\K包是名词》,克鲁吉林的《利彼亚吉》,普罗斯库林的《苦萆》,田德里亚科夫的《死结》和《审判》,多罗 J( W5b2h什的《农村日记》等。诗歌方面突出的有特瓦尔多夫斯基的长诗《山外青山天外天》、卢戈夫斯戈依的长诗 ''`(+'《世纪的中叶》、伊萨耶夫的《记忆 的审判》、梅热莱季斯的诗《人》、普罗科菲耶夫的诗集《邀请旅游》、 s#YP |别尔戈利茨的抒情散文《白天的星星》以及其他诗人的短诗等。戏剧创作则有史泰因的《人事挡案》、考涅 楚克的《翅膀》、罗佐夫的《祝你成功》、阿尔布卓夫的《伊尔库茨克故事》、列昂诺夫的《金马 车》、佐林 Nds99[的《朋友和岁月》、萨伦斯基的《女鼓手》和包戈廷描写列宁的名剧三部曲最后一 部——《悲壮的颂歌》。 \g$x%pq{ z{KVd>@n 这个时期文学在思想和艺术发展上的基本倾向是:深入人的精神世界,分析当代社会生活和回顾人民的历史经验。在创作中克服了“无冲突”论之后促进了现实主义的深化,对当代社 会的矛盾和斗争有比以前更深刻的认知和概括,敢于尖锐地提出重大的社会问题。文学与现实的联系更密切了。既便拿短篇小说新崛起这一点也可以说明。 8uI9 = K ~uh~;vo`a由于历史的转折,社会在急剧变革,新与归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充满着矛盾与斗争。作家们急于用短小的文艺形式加以反映、,文艺“积极干预生活”的口号又是有力的推动,这是短篇小说兴旺的原因。以奥维奇金的农村特写为前奏的短篇小说和特写的文潮就是这样出现的。卫国战争时期作家们为了迅速反映战时急剧变化的现实,曾经出现过短篇小说的高潮, 发挥了文学为现实服务的作用。有人统计,战争期间《新世界》《十月》、《旗》和《星》四 家大型杂志每年平均发表短篇小说55篇。但是战后同样四家杂志,篇幅增加了近一倍,刊登 的短篇小说却锐减;1950年发表4篇,1951年也只有13篇。从1953年起情况有了好转,再次出 现短篇的高潮,并持续到六十年代中期,上述四家杂志发表的短篇小说数量比五十年代初年 增加到10—15倍。41文学再次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发挥它的作用了。 =<k`)}xB .znZ**59}"总之,如果全面来看这个时期的苏联文学,那就应当看到它并存着两个方面:苏联文坛 既生动活跃,又相当混乱;既有打破框框、大胆革新的一面,又有否定传统、缺乏向前辈学习的一方;既有人在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上作认真的探索并取得进展,也有人盲从或照搬西 方的文艺理论或观点,甚至热衷于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方面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的作品,另一方面也有一些丑化社会主义的,或者思想倾向错误的作品;一方面培养出了一批有才华的青年作家,壮大了文学队伍,另一方面也有作家走入歧途,还出现了少数“持不同政见者”等 等。这倒是它和四十年代不同,也与七十年代有别的特点。 rIE 9kas+ 1 В·苏尔干诺夫; 《现代文学的特征》, 《文学俄罗斯》1965年1月8日。 (,y5ywYTS 2 维霍采夫: 《五十—一六十年代的苏联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u1l9v6 3 (苏)《文学报》1953年7月16日社论; 《同党和人民在一起》。 )}kzK@Q98 4 赫鲁晓夫:1956年2月在苏共二十大作的总结报告。 GO/3bJZ 5 赫鲁晓夫在1953年11月19日——12月 2日召开的各加盟共和国报刊主编会改上的讲话,载《文学报》同年12月5日报。 Wp ua:q 6 (苏)《文学报01953年7月16日社论,《同党和人民在一起》。 ut}<x#qcR 7 (苏)《真理报》1953年11月3日专论: 《进一步提高苏联戏剧的创作水平》;另见凯特琳娜:《文学干预生活》,载《文学报》1953年3月22日。 qi]yOAzS 8 赫鲁晓夫: 《文学艺术要同人民生活保持密切联系》, 《共 产 党人》1957年第12期。译文见《关于(解冻)及其思潮》第107—12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2年。 X`/6hCI 9 转引自《真理报》1954年4月7日专论《克服戏剧创作的落后现象》,见《关于<解冻)及其思潮》第9页 (^ON_W 10《文学报》1953年4月16日。 m"EdY0aq 11《旗》1953年第10期。见《必要的解释》,北京大学出版社。 .F|6c| V 12 (苏)《新世界》1952年第12期。 avlci}| 13《解冻》第169页,钱诚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 1B9 >0g:a 14《塑造英雄的途径》, 《关于<解冻>及其思潮》第19l页。 (6K =z6< 15《 关于爱伦堡的中篇小说<解冻>》(《文学报》专题报道),见《关于<解冻》及其思潮》第194页。 @CL^ie"? 16 (苏)《新世界》1953年第11,12期。 3\f_DB-?NK 17 (苏)《真理报》1953年12月2、4日。 ~9QBN%,' 18 (苏)《真理报》1953年7月20、23日。 Qo.Asr:s 19 (苏)《戏剧》1954年第2期。 &YZ[3R[ 20 (苏)《新世界》1954年第11期。 V-hzo Y 21 转引自马尔科夫在苏联第四次作家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7d \w8S_ 22 巴巴耶夫斯基作的长篇小说书名,后被指责为粉饰生活之作。 ,#|_d"NzQ0 23 巴巴耶夫斯基的另一部长篇小说的书名,也曾被指责为粉饰生活之作。 "R|M>H),n 24《肯定生活——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共青团真理报》1954年6月6日。见《关于<解冻>及其思潮》第142页。 Qzy#o8 A 25《肯定生活——这是我们的力量所在》,《共青团真理报》1954年6月6日。见《关于<解冻>及其思潮》第142页。 | s3V-G 26 该刊系作协莫斯科分会所办,由阿利格尔、卡维林、卡扎凯维奇等负责编辑,第1、2辑分别于1.956年2月和12月出版。翌年初即受批判而停刊。 ~X[r$83IlC 27 纳札洛夫、格里德涅娃: 《戏剧创作和戏剧演出的落后问题》,原载《哲学问题》1956年第6期。译文见《保卫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第一辑第403—423页,作家出版社1958年。 E?6=3~ 28《新世界》1956年第8—10期。 6N8?= }} 29《论<不是单靠面包>》, 《消息报》1956年12月2日。 :@OVCcHyTO 30 一位老教师普罗托波波娃的文章,见《关于(解冻)及其思潮》第287页。 gg8ea9I3" 31 (苏)《文学报》1954年10月26日。 W- 6la 32 克留奇科娃; 《论<不是单靠面包>》。 uS/J%b|K 33 (苏)《共 产 党人》1957年3期专论。 3D30=, 34 (苏)《共 产 党人》1957年第10期专论。 BtZdNj= 35 (苏)《真理报》1957年12月1日社论。 D7jg 36 (苏)《文学报》1957年5月16日。译文见《苏联文学艺术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m`EF~5}"| 37《文学要同人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共 产 党人》1957年第12期。 in]0Yq 38《党和苏联文学艺术发展问题》、《共 产 党人》1957年第3期。 LFFAK 39 1957年6月29日苏共 中 央全会《关于揭发马林科夫、卡冈诺维奇和莫洛托夫反 党 集团》的决议。 $yK|tQhH?40 维霍采夫主编《俄罗斯苏维埃文学史》,1974年版。 >gA- Ghf 41 奥格涅夫: 《谈俄罗斯苏维埃文学史的分期》, 《文学问题》1982年第4期。 李明滨,(1933一),侨眷,台湾台北人,北京大学俄罗斯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留校任教,先后晋升为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副系主任、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师承著名文学翻译家曹靖华,曹主编《俄苏文学史》三卷本(1989年)时,其作为副主编,协助组织编撰和统稿。该书经国家教委审定为高校通用教材,其中第一卷《俄国文学史》1992年获国家级优秀教材特等奖(最高奖)。三卷共获全国高校外国文学优秀奖。其主编《苏联当代文学概观》、合著《欧洲文学史》、《外国文学史》、《外国文学简编》、《20世纪欧美文学史》、《中外文学书目答问》等,前三种均获部级(国家教委)优秀教材奖。发表论俄苏文学文章120篇,翻译《陀思妥耶夫斯基夫人回忆录》、《回忆普希金》、《回忆契诃夫》、合译《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短篇小说选》三卷等。长期从事俄苏文学史教学,效果优良而获北大优秀教学奖,并从事中俄比较文学和苏联国情学的研究与教学,已出版专著《中国文学在俄苏》、《中国文化在俄罗斯》、《中俄文化交流志》,并主编专业教材《苏联概况》。 \V<DVU其成就得到同行肯定,被推选为中俄(苏)比较文学研究会会长,普希金研究会会长。连续被国家教委聘任为高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突出贡献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荣誉证书。曾赴莫斯科大学留学深造,多次应邀赴俄、乌、日等国家讲学访问,多篇论文被莫斯科大学报、日、 [Cbvj|&y加、西等国论文集收录,被誉为“中国最有声望的苏联学学者之一”(苏《新时代》杂志,1989),于1995 t%>~~年获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授予“荣誉博士”。其事迹被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世界名人录》(1989年) / n8nC"=({GRS*:T:MP`收录。 wVfXv+AA yLB0 $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