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8181|回复: 4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吹奏类乐器

[复制链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4-22 18:3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笛的历史

笛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古代称为“篴”。
秦汉后,笛才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 。>>



  笛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吹奏乐器之一。1986年5月,在河南舞阳县贾湖村东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发掘出16支竖吹骨笛(用鸟禽肢骨制成),根据测定距今已有8000余年历史。竖吹,音孔由五孔至八孔不等,其中以七音孔笛居多,具有与现在我们所熟悉的中国传统大致相同的音阶,骨笛音孔旁刻有等分符号,有些音孔旁还加打了小孔,与今天的中国音调完全一致,仍可用其吹奏现在的民间乐曲《小白菜》。




  黄帝时期,即距今大约4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生长着大量竹子,开始选竹为材料制笛,《史记》记载:“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以竹为村料是笛制的一大进步,一者竹比骨振动性好,发音清脆;二者竹便于加工。秦汉时期已有了七孔竹笛,并发明了两头笛,蔡邕、荀勖、梁武帝都曾制作十二律笛,即一笛一律。

  笛在古代称为“篴”。到了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有:“笛,七孔,竹筩也”的记载。

  1978年,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了两支竹篪,从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两支竹笛,出土的篪和古籍中记载的汉篪,除长度略有出入外,其他形制完全相同;出土的笛除与记载相同外,并在墓内的竹筒上写有篪的字样,显然是古代竹笛,古代的篪和笛非常相似,历来有人篪、笛不分,说成是同一乐器,实际是有区别的。从出土篪、笛可以看出:篪, 6孔,闭口,能奏五声加一变化音,全身髹(xiū)漆;笛,7孔,开口,能奏七声加两个变化音,不髹漆。战国时,篪是祭神或宴亭时演奏的主要旋律乐器之一,笛也非常流行,屈原学生宋玉的《笛赋》中也曾讲到当时南方的笛,与今日之笛已十分相像。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2#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32 | 只看该作者
笛在汉代前多指竖吹笛,秦汉以来,笛已成为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共同名称,并延续了很长时期。汉武帝时,张骞通西域后传入横笛,亦称“横吹”。它在汉代的鼓吹乐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支竹笛,都属横吹类的笛乐器。
  北朝时,笛子不仅极为普遍,而且有所发展,形制、长短、粗细变化较大。到了北周和隋代,开始有了“横笛”之名。隋朝后期,出现了能演奏半音阶的十孔笛。

  从唐代起,笛子还有大横吹和小横吹的区别。同时,竖吹的篪才被称为箫,横吹则称之为笛。唐朝吕才,制“尺八”,竖吹,并传入日本;在古都奈良的正仓院中,珍藏着我国盛唐时期制作的4支横笛。其中有牙和雕石横笛各一支,竹质的两支,它们长短不同,但都开有7个椭圆形音孔。刘系作七星管笛,蒙膜助声,是为笛加膜的第一人。

  在晋时已有竖笛,吹头加一木头,使气从缝隙中通过,射向两哨孔边陵发音。

  宋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

  元朝以后笛子与现在类似,由于戏曲的蓬勃发展,笛子成为很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伴奏剧种不同分为两类:梆笛和曲笛。

  20世纪六十年代,赵松庭发明排笛,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音乐富于变化,易于演奏.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3#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33 | 只看该作者
笛子的分类

一、梆笛和曲笛
二、闷笛、竖笛、定音笛、平均孔笛、接铜调音笛、新笛、加孔加键笛、排笛 >>


梆笛和曲笛
  
  梆笛用于北方梆子戏的伴奏,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着重于舌上技巧的运用,如著名笛子演奏家冯子存先生演奏的北方民间乐曲《五梆子》、《喜相逢》,在演奏上表现了浓厚的地方色彩,在气息运用上较猛,并采用了急促跳跃的舌打音,强有力的垛音,富有情趣的花舌音等等特殊技巧。梆笛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强烈的北方色彩,这和北方人民所处的地区特点和生活、劳动习惯是分不开的。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会、评剧和梆子戏曲(如秦腔、河北梆子、蒲剧等)的伴奏,也可用来独奏。


  曲笛用于南方昆曲等戏曲的伴奏,又叫“班笛”、“市笛”或“扎线(即缠丝)笛”,因盛产于苏州,故又有“苏笛”之称。多为C调或D调。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讲究运气的绵长,力度变化细致,常采用先放后收,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比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江南韵味。

  曲笛与北方风格的梆笛笛子独奏曲那种粗犷、有力,形成鲜明的对照。如著名笛子演奏家陆春龄教授,他所演奏的《鹧鸪飞》、《小放牛》等民间乐曲,音色润丽、清晰,音色控制、强弱对比自如,并多应用笛子上的“唤音”、“送音”、“打音”、“倚音”、“颤音”等技术,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尽量少用吐音断奏。

  曲笛在我国南方广泛流行,适宜独奏、合奏,是昆曲等戏曲音乐、江南丝竹,苏南吹打、潮州笛套锣鼓等地方音乐中富有特色的乐器之一。


  现在新创作的笛子独奏曲,大部份都吸取了“曲笛”和“梆笛”的演奏特点。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4#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34 | 只看该作者
闷笛:闷笛不开膜孔,吹起来比较费气,音色较暗,可用于学笛时的气功辅助练习,但年龄较小或体弱者最好不使用。“闷笛”也可以用有膜孔的笛子来代替,即用较厚的纸或膏布贴住“笛膜孔”。

  竖笛:古称“顺笛”,又称直吹笛、牧童笛。竖吹,而且在笛头上装有“叫簧”,容易吹奏,适宜低幼儿童学习。近年来出现了用塑料制成坚笛,并装活动笛头装置,扩大了音量,美化了音色,而且还能调节音高,是学校开展器乐活动的良好工具。

  定音笛、平均孔笛:即六个发音孔之间的距离基本相等,按照传统指法,先学全按作5指法,使第二孔和第三孔、第五孔和第六孔之间的音孔相距较近。能基本上解决笛子的音准,用叉口吹法可转二至三个调,我们最好选用“定音笛”。

  接铜调音笛:“笛膜孔”与“第六孔”之间使用软木及铜片制成的一个圈,使管身的长短略可伸缩,以此来调节音高低,可调节1/4的全音。目前,在专业文艺团体普遍使用,常用于合奏及伴奏。

  新笛:新笛又称低音笛,与普通笛子不同之处有;(1)不开笛膜孔。(2)笛身比曲笛粗长,音域比曲笛低一个纯五度,音色类似箭声,音量比箫大,常在大型管弦乐作品中,作为管乐器的低音声部应用。

  加扎、加健笛:随着乐器改革的不断发展,为增设半音及解决转调后的音准而制作了八孔笛,又称“三八笛”,它是在原有竹笛六孔的基础上,加上二个孔,能较正确地转出三个‘调门”来,因此称为“三八笛”。此外,还有九孔加键笛、十孔加键笛、十一孔加键笛。

  排笛:由赵松庭发明,将2至4根不同调的笛子扎在一起,除了最外面一根不动外,去掉其它的笛塞以上的装饰部份,并将它们的吹孔尽量靠近,吹外面一根时,额部感觉到里面一根的位置,但不要妨碍吹外面一根。两根笛子之间用‘S”形垫片衬住,用活动的螺丝套把它们扎紧,免得滑动。排笛音域可扩大三个八度以上,演奏时,换笛迅速,转调方便,音乐富于变化,表现力也大为增强,能解决许多单根笛子所不能解决的问题。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5#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36 | 只看该作者
竹笛的种类甚多,有“七音套笛”、“十二音套笛”等品种。“七音套笛”一套共有七支,即全按筒音为A、B、C、D、E、F、G七个音各一支组成。“十二音套笛”一套为十二支,在“七音套笛”的基础上再增加筒音6A、B、C、E、F各一支组成。

  伴奏歌舞、民族乐器合奏、笛子独奏等常用的有AD调曲笛、BE调曲笛、CF调梆笛、DG调梆笛等四种,假如我们再能掌握二、三种基本指法,即可演奏A、B、C、D、E、F、G、七个调,也可作为教具使用。初学者可先选购 CF调梆笛或 AD调曲笛。 

  竹是一种天然生长的植物,由于竹子本身的质量及制作工艺的差别,使笛子在音质、音色、音准上有了不少差异,因此,有必要进行选择。在选择笛子都要“二看、一听”:

  一看笛色(指笛竹的本色,而不是经过加工后抹上的颜色),“老竹”系黄色;竹质比较干透;一般制成笛子后音准、音色变化较小,“新竹”颜色发青,竹质润湿,久之竹中水分干后,竹皮易收缩,会影响音色、音准。

  二看笛身,以纹理细密,质料坚实,管身圆直,两端粗细均匀者为优,这样的笛子不仅音色,而且耐用。

  一听,在选择笛子时.可用口琴、定音哨来校对音,听听是否音准,要是自己不会选择,最好请个老师或内行的人陪同选购。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6#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36 | 只看该作者
刚买的新笛,要注意消毒,即在“吹口”附近用酒精消毒。还有的笛子,笛身内可能生有蛀虫,可以放在盐水中浸20分左右,杀菌消毒。

  由于笛用竹制成,竹质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使笛子音质、音色、音准也受到影响,甚至破裂,所以,保护笛子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吹奏完后,要将笛子放在用纱或棉布制笛套中,此外还在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高温:笛竹脆弱,受到高热后会破裂,因此不宜将笛子放在高温地方,以免受热后破裂。

  (2)保湿:遇到天气过于干燥时,可以用比笛稍长的细竹,外面裹上一层棉布制成的“笛胆”(注意“笛胆”的粗细不能超过笛子的内径)沾水后,从“笛尾”塞入笛身,保护笛管内湿润,以防燥裂。

  (3)防潮:不要经常让笛子受潮,当心笛管内受潮,加上管外气候干燥的影响,发生破裂。

  (4)注意卫生:吹奏时,夹带着一些口水,因而笛管内应该经常擦洗,否则日子一久就会凝结成一层黑色的脏东西,不但影响清洁卫生,而且还会妨碍空气柱的流动,影响笛子的演奏效果。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7#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37 | 只看该作者
竹笛用自然长成的竹管制做,玉屏笛是笛中之珍品。制笛时,采一节竹管,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1个前出音孔和2个后出音孔。


  竹笛用自然长成的竹管制做,适于做笛子的竹子有紫竹、黄枯竹、长茎竹、凤眼竹、香妃竹和海鹿竹等。
  制笛时,采一节竹管,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管身上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1个前出音孔和2个后出音孔。

  吹孔是第一孔,气流由此吹入,使管内空气柱振动而发音。

  膜孔是第二孔,专用来贴笛膜,笛膜多用芦苇膜或竹膜做成,经揉绞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笛膜经气流振动,便能发出清脆而圆润的乐音,笛子的华彩音色,就是由于笛膜配合竹管的振动而构成的。

  音孔共有6个,近笛首的为第六孔,近笛尾的为第一孔,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出高低不同的音。前出音孔又称基音孔,可用来调音,起着划定笛子最低音范围的作用。后出音孔又称助音孔,是距笛尾最近的两个孔,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系飘穗之用,所以也有“穿绳孔”之称。飘穗用丝带编成,是笛子的装饰品。

  在吹孔上端管内的一定深度里,堵有用软质木材制成的笛塞。由笛塞至吹孔的一段管身内膛,称作“海底”或“笛脑”,它阻止气流向上,使口风向下流动,集中发音。

  有的笛子,在苗首或笛尾镶以牛骨或象牙,还有的将丝弦缠于笛身外面,呈21~24道缠丝,它们主要起防裂作用。

  产于贵州玉屏的玉屏笛是我国笛子中之珍品,系采用当地的小水竹制成。笛身呈椭圆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鸟兽、虫鱼或诗文等图饰,工艺精细,音色优美动听。成对的雌雄笛更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发音浑厚宏亮,上面刻有“腾龙”;雌的笛管略细,发音明亮圆润,上刻“彩凤”。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8#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38 | 只看该作者
埙的历史

埙是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多为陶制,形制多种 
汉代出现七孔陶埙,近代埙的使用渐少。>>



  埙: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之一,最早的埙源于古代先民的狩猎工具——石流星(一种球形飞弹),远古多为石制、骨制,后来逐渐改用陶土烧制而成,以模拟禽鸟鸣声,作为诱捕禽鸟的辅助工具。形制有管形、橄榄形、鱼形、圆锥形等多种。顶端均有一个吹孔,埙体上有的无按音孔,有的则有若干个音孔,多为陶制品。目前发现最为古老的埙,是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的7000多年前的椭圆形一孔陶埙;西安半坡村仰韶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个陶埙,距今已有6700多年,一个无音孔,一个一音孔,能吹出小三度音程,即两个音。大约在四、五千年前,在今天山西万泉县荆村和太原市郊义井村,发现一种二音孔陶埙,能吹三个音。

 
  埙的发展是在进入奴隶社会之后,甘肃玉门火烧沟文化遗址的平民墓中,出土了二十多个彩陶埙,其形体呈鱼形,鱼嘴为吹孔,埙体上有三个按音孔,能吹出相当于后世五声音阶中的do、mi、sol、la四个音,有的还可吹出fa音;演奏家拿到国外表演,曾被誉为“音乐史上最古远的文明”。




  商代的埙的造形已比较稳定,发音孔增多,发音能力增强,表现力大大提高,河南辉县琉璃阁殷墓出土的五音孔陶埙、河南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三枚一套的陶埙和殷墟1001大墓出土兽面纹骨埙,有五个音孔,已能演奏八度内的各个半音。

  在周代的乐器八音分类中,埙被列为土类乐器,是我国第一部民歌总集《诗经》中所载的29种乐器之一、埙无定制,它的外形、大小和音域多种多样。我国古代音乐有雅乐、颂乐之分,当埙作为乐器进入宫廷乐队以后,也根据这两种音乐的需要,而有了雅埙、颂埙之分。雅埙形体较大,状如鹅蛋,音响浑厚低沉;颂埙形体较小,状如鸡蛋,发音高于雅埙。埙用于雅乐部,常常与篪配合演奏。古时把埙、篪两种乐器视为兄弟乐器。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9#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39 | 只看该作者
埙的历史

埙是古代重要的气吹乐器,多为陶制,形制多种。>> 
汉代出现七孔陶埙,近代埙的使用渐少。  

  到了汉代出现七孔陶埙。隋代埙用于九部乐的《清乐》中。

  近代,埙只用于琴、埙合奏。在清代的宫廷“中和韶乐”中,也偶尔使用埙。

  近百年来,埙的使用极为少见,正濒临失传。中国音乐学院曹正教授,从20世纪30年代末就开始制作仿古陶埙,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撰写的《埙和埙的制作工艺》一文(《乐器》1982年第4、5期),有着较高的学术价值。

  1979年以来,天津音乐学院陈重副教授在天津美术学院陶瓷艺术家尹德明等的协助下,对埙进行了研究改革,制作成功四种不同调门的九孔陶埙。该埙使用江苏宜兴紫陶土制作,在古制梨形七孔埙的基础上,放大肩部,扩其内膛,正面增加两个音孔,从而增大了音量,扩展了音域,可以奏出21个音(包括一个泛音和8个半音),音域由(c1~a2),使之成为可以转调的乐器。音色古朴、醇厚、低沉、悲壮,极富特色。

  1983年,湖北省歌舞团赵良山,在陈重九孔陶埙的基础上制成十孔木埙,音域由(b~#f2),而且半音健全,转调方便,音色柔和优美。

  目前,我国在埙的改革制作中,音孔较多的为十五孔埙。它采用“一指两孔”的方法,健全了半音阶,但由于音孔过多,不易操作,音准难以掌握。比较成功的是十孔埙。它的音孔安排科学合理,发音灵敏准确,能够比较顺利地吹奏十二平均律,并且容易推广使用。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精华

890

帖子

2710

积分

viscount

Rank: 7Rank: 7Rank: 7

10#
 楼主| 发表于 2006-4-22 18:39 | 只看该作者
埙的种类

除了传统的卵形埙,还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 

  传统的埙多为卵形埙,现在则有葫芦埙、握埙、鸳鸯埙、子母埙等多种,式样美观,工艺精细。

  1、葫芦埙:带有喉装置,外形像葫芦,制作上需二次做胎,工序复杂。这种埙的近腰处最细,气流经过此处时,可再次引起边棱音效应,使埙的高音区音域得到适当扩展。由于埙体加长,吹奏更为方便省力,音色也较传统的卵形埙柔和。

  葫芦埙的特点是:
  一、基音(从全按平吹算起)以上的音域扩展了小三度;但基音以下俯吹部分减少了三度;
  二、演奏高音区时较为省力。
  三、由于带喉装置,低音区的音色受到影响。

  2、握埙:就是握着吹奏的埙,它是运用十个手指和拇指根部控制音孔。

  3、鸳鸯埙:是指两个音高不同、方向相反、底座相连的连体埙。这种埙两端各有一个吹孔,上下埙的发音孔与一般埙完全一样。演奏时,可根据需要随意迅速转换。

  鸳鸯的特点是:音色丰富,音域增宽。但造型不美(较原始埙形体变态),演奏时,鸳埙与鸯埙换用不很方便。而且音质变化较大,故音色不统一。

  4、子母埙:是指两个大小不同、方向一致、左右相连的连体埙,大埙与小埙的音程关系,一般是纯五度。如:大埙是G,小埙是d。根据需要还可以随意组合。
我本楚狂人
凤歌笑孔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5-14 22:31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