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64|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复制链接]

2

精华

199

帖子

622

积分

knight

浅浅阳光

Rank: 5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2-6 14: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临江仙 对景写怀

明 徐有贞

岁岁看花看不厌,与花似有因缘。一尊相对且留连。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关情最是花间月,阴晴圆缺堪怜。时光有限意无边。安得人长老,花长好,月长圆。


近期购书颇频,这首小词选自《全明词》。“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此句并非作者原创,最早见于元朝杂剧的开端,也可以说是元朝老百姓口中的流行语,例如关汉卿的《西厢记》、《倩女幽魂》、《感天动地窦娥冤》等,只不过在关汉卿的戏剧中,后面多的一句就比较俗气了:“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休道黄金贵,安乐最值钱。”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不须长富贵,安乐是神仙。” 戏剧当中出现这些词句,很有点香艳的色彩。

徐有贞的这首《临江仙》曾被清朝画家华岩题在画作《芍药图》上,这幅画的报价是60~80万。

徐有贞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这个明朝的徐有贞,原名叫徐珵。此人短小精悍,是个天才。明史记载“多智数,喜功名。凡天文、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无不研究。”在早年,徐珵给皇帝上书的一些建议是好的,但不知什么原因,一直得不到重用。

正统十二年(1449年),徐珵观天象,发现“萤惑入南斗”,古代占星术认为这是一个很不吉利的天象,是天下大乱的征兆,因为“萤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主的是天子蒙尘。萤惑就是现代的称为火星的一个太阳系行星。徐珵私底下对友人刘溥(pu)说“祸不远矣”,然后徐珵就把老婆送到了南方。

这个徐珵到还真有点算命的本事,1449年七、八月份的时候中国的确发生了一件大事,这件事情差点导致明朝灭亡。

蒙古人自从被朱元璋赶出中原后,仍然不老实,边境上摩擦不断。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蒙古族的瓦剌部迅速强大,经常侵扰明朝北部边境。1449年蒙古也先派了2000人来进马,说是“进”,实则向明朝皇帝换钱换粮,而且这些马匹质量不高,可以说是向明朝皇帝要钱要粮。想来也是,蒙古族本来就是马上民族,怎肯把良马一手供奉呢?

明朝皇帝看到这大队的人马,头都大了,而且蒙古人也狡猾,本来明明2000人,却谎报3000人。明朝廷左右为难,直说吧,面子上过不去,接受吧,又咽不下这口气。朝廷多次开会加以讨论,如何解决蒙古人这次提出的难题,最后的处置是:太监王振把贡马的价格削减。

根据商品理论,总价=单价×货物总量。你谎报3000,我降低价格,这样就使总价少一点,明朝廷吃亏也小一点。这下可不得了,蒙古人本来就想装怪,这下抓住了把柄,就为这点小事情,1449年瓦刺分四路进攻明朝,也先主力进攻大同,明军频频失利,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太监王振又出来了,他蛊惑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英宗朱祁镇妄想模仿祖宗建立功勋,也不考虑自己的实力,被王振的吹捧狂热地冲昏了头脑,居然同意了王振的建议。这次皇帝出征的后果很不好,很严重,八月十四日英宗到达土木堡(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居然被蒙古人俘虏了。祸首王振在乱军之中,被护卫军樊忠杀死。明朝官兵死亡10万余。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之变,又称:土木堡之变。

你看看,皇帝都被敌人活捉了,北京城里乱成一麻。当时徐珵提议:“验之星象,稽之历数,天命已去,惟南迁可以纾难。”意义就是建议朝廷南迁,放弃北京。徐珵的建议遭到一些大臣的反对,当时的兵部侍郎( 兵部副长官,明代从二品。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次长)于谦怒喝道:“言南迁者,可斩也。”这下徐珵不敢开口了,明史记载“珵大沮,不敢复言。”

1499年10月,也先的部队打到了北京城,京师民众在于谦的带领下,成功的保卫了京城,皇帝么,另选一个就是了。

这次战役以后还有很多的并发症,牵涉到一系列的人和事,非常复杂,前年,我国的一部电视剧详细介绍了这次中世纪的北京保卫战。

经过这样事情以后,徐珵被新皇帝看扁了,得不到升迁。徐珵于是就央求于谦向皇帝说说好话,于谦道是一个老实人,的确向新皇帝推荐了徐珵,徐珵当时求的是一个什么官呢?国子监祭酒,名为祭酒,不是主持国家祭祀的官员,其实主要任务为掌大学之法与教学考试。不料新皇帝却说:“此议南迁徐珵乎?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倾危即狡诈,新皇帝的大意是说这个人很狡诈,让他主持国家的教育工作,将教坏学生。徐珵的最终没有求到国子监祭酒。

人心就是这样,明明于谦替自己说了好话,官是皇帝给的,又不是于谦给的,而且皇帝的原话于谦又不可能说给徐珵听,徐珵就怀疑于谦在背后坏了自己的事情,“深怨谦。”就因为前前后后的事情,徐珵觉得自己的名声不好了,在别人的建议下改名为徐有贞。

后来徐有贞因解决黄河水患的问题很成功,受到了新皇帝的嘉奖。

这个徐有贞后来大红大紫,找了一个机会,把于谦给杀了。他诬陷于谦谋反,于谦反驳叫他拿出证据,徐有贞拿不出,真有他的,他说:“虽无显迹,意有之”,意思是说:我确实拿不出你谋反的证据,你的谋反工作做的好,没有明显的痕迹表露出来,但你有谋反的念头,这个也算是谋反的证据了。这与当年秦桧以“莫须有”残杀岳飞是一回事情,这个事情后来成就了徐有贞的千古骂名。秦桧以“莫须有”一词传世,徐有贞对现代语言学的贡献也是有的,即“意欲”。

徐有贞最后的结局不好也不坏,他后来也被人诬陷下狱,差点被杀头,皇帝保了他,把他发配到金齿去了,就是现在的云南保山一带,一个偏远的地方,很多的原始森林。当时的刑部执意要杀他,皇帝说徐有贞没有什么大罪。为什么皇帝始终要保他呢?明史上这几段没有详说,查的资料不多,从明史的记载看,当年徐有贞下狱后,突然雷电大作,大风都吹断了树木;后来要杀他时,皇宫的第一道门(承天门)突然失火,要知道徐有贞本来就是一个占星家,皇帝迷信,可能认为这些“异像”是老天爷不让自己杀掉徐有贞。

随后徐有贞被接回家乡闲居,他满心欢喜的认为又要当官了,不料皇帝最后却说“释归田里”,当老百姓去。因为当年徐有贞红极一时时得罪的人太多,现在朝廷里反对的人一大把。徐有贞当了老百姓以后,还天天想着当官,经常观察天象估算国家大事和自己的命运,当渐渐看到希望破灭时,纵情十多年的山山水水后就死了。

徐有贞总的说来是一个奸臣,特别是杀害于谦背上了历史的骂名。不过,他又是一个学者和书法家,著作有《武功集》传世,这个书讲了什么,家里有本《四库全书目录》我也没有查了,网上介绍的资料不多,可能记载他的一些治国治世之道。明朝的祝枝山好像是他外孙。

明史里有关徐有贞的最后一段故事颇为搞笑。徐有贞有一个门客叫马士权,这个门客对徐有贞还算衷心,陪他坐过牢,在徐有贞落难的时候始终陪伴着他。徐有贞出狱后,抚摸着马士权的背着说:“你是一个义士,将来我有一个女儿要许配给你。”回到云南后,马士权于是经常来看望这位准岳父大人,不料徐有贞绝口不提嫁女的事情,马士权最后辞去,终身不提此事。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2

精华

199

帖子

622

积分

knight

浅浅阳光

Rank: 5Rank: 5Rank: 5

2#
 楼主| 发表于 2009-2-19 15:02 | 只看该作者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动无常则,若危若安,进止难期,若往若还。”


这些描写美人的词句已被人传唱千年。一说起凌波微波,大家应该不会陌生,金庸小说《天龙八部》段誉所见石刻上面的神仙姐姐所施展的绝妙武功就是“凌波微步”。

这些描写美人的词句出自三国时期曹植的名篇《洛神赋》。

甄妃传

汉朝末期,上蔡县令甄逸生了一个女儿,正史中没有为她留名,所以称为甄氏。

传说中,这位甄氏是一位神仙姐姐般的人物。相传她的母亲张氏怀孕时梦见一个仙人,手执玉如意,立于其侧;临产的时候,看见仙人入房,以玉衣盖体,不久生下甄氏。甄氏三岁时丧父。相士刘良看了她的相之后说:“此女之贵,乃不可言。”甄氏自小至大,性格静好。八岁的时候,门外有马戏,家中人及诸姊妹都上阁楼观看,甄氏独不行。姊妹都觉得奇怪,问她:“老幼竞观,你为何不看?”甄氏回答:“这岂是女子所宜看的?”九岁学习读书写字,借长兄的笔砚使用。长兄说:“你当习女红,何用读书写字。难道想欲做女博士么?”甄氏回答:“古之贤者,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试。不知书,何由见之?”

这位甄氏长大后成了一位绝色美女,嫁给袁绍之子袁熙。当时正是三国时代,群雄纷争,逐鹿中原,有志向的男人都在外打仗抢地盘,袁熙似乎冷落了甄氏,闺情生活苦闷,写了一些闺怨之类的作品。

清人编撰的《古诗源》中收录了她所做的《塘上行》:

“浦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果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众品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贤豪故,捐弃素所爱,莫以鱼肉贱,捐弃葱与薤;莫以麻枲贱,捐弃菅与蒯;出亦复愁苦,入亦更苦愁。边地悲风,树木何蓊蓊;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袁绍很不幸,官渡之战中被曹操打得惨败,最终曹操借袁氏内讧完全消灭了袁绍的势力。最后一战发生在邺城,曹家军进城后,曹操吩咐士兵好好保护袁家内室,没有他的命令谁也不准去袁府,还派了重兵把守袁府。

当时曹操的次子曹丕,年方十八,随父从军,他才不管曹操的命令,擅自来到了袁府,见到了倾城倾国的甄氏。此时袁熙已带着他的残兵败将匆匆逃往辽西,甄氏正在婆婆膝边哭泣,脂粉模糊,却似梨花带雨,一种娇羞情态,已是欲盖弥彰,动人怜惜。曹丕不由得动了心,起了怜香惜玉之心,最后甄氏成了曹丕的妻子。

当然,曹操知道后勃然大怒,曹丕对父亲说:“儿一生别无他求,只有此人在侧,此生足矣!望父皇念儿虽壮年而无人相伴之分,予以成全!”话已至此,曹操当然不好拒绝,自己的儿子抢了先,也只好不了了之,做一个顺水人情。

曹丕常年跟随曹操在外打仗,度过了新婚的激情后,甄氏长期陷入一种孤楚守候的境地,这时她遇到了一个人,是谁呢?曹丕的弟弟,曹植。

曹植天赋异禀,博闻强记,十岁能撰写诗赋,他陪着这位多情而又美艳的少妇,消磨了许多风晨雨夕与花前月下的辰光;耳鬓厮磨,了无嫌猜。曹植与甄妃的浓情蜜意,已经快速升到难舍难分的地步。

曹操去世后,曹丕篡夺汉献帝的皇位,命曹植出封临淄。论才华,曹植高于曹丕,但权势斗争,曹丕远高于曹植。相传,曹丕找了一件事情要杀曹植,后来他们的母亲出面保护,曹植才得不死。但曹丕限令曹植七步成诗,诗必须以兄弟为题,且不准直说。曹植随口咏道:“煮豆持作羹, 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 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后来演化为四句,就是有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听了此诗,心里也感到若干惭愧,但余恨终未消,贬曹植为安乡侯。

曹丕要杀曹植的原因有很多:嫉妒曹植的才华以及他与甄氏的感情、奸人蛊惑、政权斗争等。曹丕一代帝王,感情的失败无意是他心头的恨。

此外,曹丕有许多内宠,其中最宠爱的是郭氏,本来想立她为皇后,只因为前边还有甄妃,便拖延下来。曹丕对于甄妃和曹植错综复杂的关系难以释怀,所以仅封她为妃,甄妃始终未能得到母仪天下的皇后地位。郭氏为谋夺后位,多方谗间,曹丕听信郭氏的话,将甄妃留置在邺城。公元221年,曹丕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氏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冤死之时,甄氏四十岁。郭氏无子,独甄妃有一子名曹叡。曹丕立郭氏为皇后,将曹叡交与郭后抚养。

甄妃死后,有一次曹植入朝到宫里,曹丕将甄妃使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他。曹植睹物思人,不免触怀伤情。回来时经过洛水,夜宿舟中,恍惚之间,遥见甄妃凌波御风而来,并说出“我本有心相托”等语,曹植一惊而醒,方知是南柯一梦,遂就着蓬窗微弱的灯光写下一篇《感甄赋》,借洛河中的水神宓妃作为甄妃的化身,抒发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意。赋中写他经过洛水,遇见美丽的洛水之神宓妃,相互发生爱慕,终因神人道殊,不能结合,最后不得不怅怅而别。文中这样描述甄妃的美貌:“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容耀秋菊,华茂春松,若轻云之蔽月,似流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望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面辅承权,环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

曹叡嗣位时,虽已追谥生母甄妃为文昭皇后,但对于甄夫人冤死的情形,并不知道。相传甄夫人死时无人收殓,披发覆面,用糠塞口。但这件事被曹植听闻。太和四年,太皇太后卞氏病殁,曹植还都奔丧,乘间对曹叡述及甄夫人惨死情状,曹叡疑信参半,私下询问庶母李贵人,才知道曹植说的都是实情,不胜悲愤。于是命甄夫人的兄子甄象为太尉,持节赴邺城改葬甄夫人。并且改封曹植为陈王。曹植虽得增封,却仍然不被信任。虽然他屡次上疏自荐,希冀能有所作为,但始终不受重用。

明帝太和六年曹植在抑郁中"汲汲无欢"而病逝于淮阳。因其被封为陈王,谥号为思,故后世多称其为陈思王。

曹叡得到曹植遗著颇丰,其中有那篇《感甄赋》,因牵涉到曹植与甄妃之间的一段错综复杂的感情,行迹太过明显,就改名为《洛神赋》。曹叡到郭太后那里诘问甄妃的死状,郭太后忿然道:“先帝自赐彼死,与我何干?况你为人子,何必追仇死父,为前母逼死后母?”曹叡更加气愤,从此凡是郭太后的饮食服用,故意裁减,气得郭太后有口难言,郁郁而死。曹叡令内侍棺殓,像当初郭后对甄妃一样,只是表面上按礼仪治丧。

不过,也有人提出《洛神赋》并不是描写曹植和甄妃的感情的,因为从史书上考证俩人的年龄相差太多了,除非曹植有念母情节。胡克家在《文选考异》中认为这是世传小说《感甄记》与曹植身世的混淆。不过,从《洛神赋》描绘的女子看来栩栩如生,可以大胆的推测是曹植假托他爱慕的一位女子所绘,具体是谁,千古之谜。

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取材于曹植的《洛神赋》,创作了绝世名画《洛神赋图卷》。

二十多年前,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出版了香港名作家董千里的一系列历史小说,其中一本《玉缕金带枕》就是讲述曹植和甄妃的故事,很薄的一本小说,文字很有古意,封面是绿色压膜。

“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

精华

199

帖子

622

积分

knight

浅浅阳光

Rank: 5Rank: 5Rank: 5

3#
 楼主| 发表于 2009-3-14 00:31 | 只看该作者
生活在古代(1)——樛木

樛木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
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


这首诗取自《诗经·风·周南》,是一首古代婚礼祝福新郎的诗歌。当新郎满脸笑意的把新娘从轿子里扶下,俩人走向大厅时,旁边的青年男女在一起欢呼、歌唱:“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乐只君子,福履绥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南有樛木,葛藟萦之。乐只君子,福履成之。”新娘羞红了脸,听在耳里,喜在心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着憧憬。

记得我结婚哪天,在花店里刚扎好花车,后来车都开走了,留下我一个人在花店里,我四处张望,怎么不见车呢?眼看时间快到了,打电话一问,原来领头的师傅以为我已经在车里了,花车都开出好远,只好返回来把我接上。这是结婚那天难忘的一个小插曲。

古时候的夫妻一定是很幸福的,不像现代很多年轻夫妻一样,新鲜感一过,晚上回家,你看你的电视剧,我打我的游戏,没有现代这些分散人精力的东西,古时候的人家一定会聚在一起拉拉家常,说说邻里闲话,日子虽然不精彩,平淡中却另有一种舒心;男耕女织尽管物质匮乏,但也少了很多现代生活中说不清理还乱的纷杂人事。

翻翻《诗经》,歌颂男女情事的诗歌占了很大篇幅。青春少年看到心仪的女子难免会反复吟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卷耳》一篇说不尽一位妇人对征夫的思念;“青青子矜,悠悠我心。纵我不住,子宁不嗣音”唱出了一位女子等候恋人的急切心情——每一位翩翩君子,妙龄少女都有自己爱慕的对象,说不尽的羞涩、喜悦、牵挂、思念、等候、伤感,说不尽的爱情的酸、甜、苦、辣。

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甘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大家猜猜看,这首《桃夭》是描写什么内容的呢?OK,祝贺新娘出家的诗歌。《诗经》艺术结构的对称是如此完美,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前不久在报上看到一则新闻:重庆的某男某女通了几个小时电话后,一见面就宣布对方是自己的另一半,朋友们的质疑在他们信誓旦旦的婚姻宣言下显得那么苍白,昨天我碰巧看到了后继新闻,这对夫妻结婚后不到半月就已经离婚了,原因是发现对方并不是自己的理想人选。早知如此,何必当初呢?现代人的爱情观和家庭观是雾一样的朦胧,朦胧的可有可无。只增笑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9 02:36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