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481|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尼采哲学中的莎士比亚(zt)

[复制链接]

6

精华

93

帖子

339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6-15 2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尼采哲学中的莎士比亚(札记)
  
  尼采的艺术英雄
  
  在尼采心目中充满权力意志的艺术英雄有两位,一个是歌德,一位是莎士比亚,其他人都是“伪币制造者”。尼采对歌德的著作滚瓜烂熟,自然也接受了歌德的《莎士比亚颂》的全部观点。尼采说:“即如歌德这位毫无嫉妒之心的人,也把莎士比亚称作他的最遥远高空的星辰;在此不妨回想一下那句诗:‘人不会渴慕星辰’。”尼采对于莎士比亚同样也“高星仰止”了。除了雨果的《莎士比亚论》对莎士比亚的神圣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之外,德国人对于莎士比亚的推崇甚至于超过了英国人。哈曼、维兰德、莱辛、赫尔德和狂飙突进运动塑造了一个“德国化的莎士比亚”。尼采身处于这种崇拜莎士比亚的德国文化浪潮之中,他熟读了施莱格尔和蒂克的莎士比亚德文译本。当然,他也不可避免地接受了那个时代的谬误,他晚年非常相信莎士比亚就是培根爵士!!
  
  尼采对所有的英国人都讨厌之极,说他们根本不是一个“哲学的民族”,但是单单把莎士比亚奉若神明。歌德认为莎士比亚是“伟大的野蛮人”,尼采同样非常欣赏莎士比亚的粗俗和自然主义,他也爱说莎士比亚是个“伟大的野蛮人”,相比于索福克勒斯的金矿,他是一座金银铜铁都有的大矿山。尼采还接受了歌德塑造的自然主义者的莎士比亚形象,把莎士比亚树立为德国精神的盟友和法国古典主义戏剧和法国民族精神的反面:“莱辛使得法国形式在德国受嘲笑,并让人们参照莎士比亚,因而,人们不是循序渐进地摆脱束缚,而是一跃而入于自然主义,也就是说,退回艺术的开端。”
  
  索福克勒斯与瓦格纳之间
  
  尼采总爱拿自己崇拜的莎士比亚说事,莎士比亚总是他的哲学的见证人。在《悲剧的诞生》中,他把莎士比亚视为索福克勒斯与瓦格纳之间的人物。莎士比亚是希腊悲剧家索福克勒斯的继承人,也是从音乐而来的瓦格纳的艺术形式的先驱。莎士比亚就占据了希腊-德意志之间一个至高无上的地位。对于尼采而言,哈姆雷特显然就是一个狄奥尼索斯式的人,因为他在梦和癫狂中看到真理和真实。尼采多次将莎士比亚与索福克勒斯并举,在《人性、太人性》第61节中他将奥赛罗与埃阿斯都视为缺乏等待能力、被时间所折磨的人。在接下的一节尼采说他们被时间所折磨是因为他们都急于复仇。尼采认为莎士比亚的剧作是最具有德国音乐精神的,他甚至会把莎士比亚和贝多芬放在一起。
  
  道德心理学家
  
  中年的尼采也经常搬出莎士比亚作为他的非善恶道德理论的护法。在《快乐的科学》第98节“心仪莎士比亚”中他说:“我最心仪莎翁的是他相信布鲁图斯,并且对布鲁图斯所表现的那种美德没有丝毫的怀疑。莎翁将他那部最佳的悲剧献给了布鲁图斯,也就献给了崇高道德的典范,即心灵的自主。……与布鲁图斯的忧郁相比,哈姆雷特的忧郁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概莎翁也熟悉布鲁图斯的忧郁,就象他由于自己的体验也熟悉哈姆雷特的忧郁一样。或者,他也曾经经历过幽暗伤心的时刻,有过类似布鲁图斯那样的凶恶的天使。”尼采认为《裘利乌斯·凯撒》的主角实际上是布鲁图斯,不是歌颂他对自由的热爱,而是刻划布鲁图斯的忧郁和悲剧。布鲁图斯的忧郁不是布鲁姆笔下的斯多亚的软弱的德性,而是灵魂中的黑暗与邪恶。这种解读明显带着他自己的视角,在《瞧这个人》中他又认为凯撒才是这部戏的主角。
  
  尼采在《人性太人性》的第125节中将莎士比亚与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和歌德并列,将他们视为艺术自由的典范,因为他们的艺术是“非宗教性”的。在另一处尼采仔细分析了莎士比亚戏剧的超善恶、敌基督的自然主义。如果非要以“道德正确”来去侦探莎士比亚的意图,就会错解这位“魔鬼的天才”:“谁若以为莎士比亚戏剧有道德作用,看了《麦克白》就会不可抵抗地放弃野心的恶,他就错了。倘若他还相信莎士比亚本人与他有此同感,他就更错了。真正受强烈野心支配的人会兴高采烈地观看他的这一肖像;而当主角毁于自己的激情时,不啻是在这盆兴高采烈的热汤里加上了最刺激的佐料。诗人自己感觉不同吗?从犯滔天大罪那一刻起,他的这位野心家何等帝王气派地走上他的舞台,绝无一副流氓相!从这时起,他才魔鬼似地行动,并吸引相似的天性效仿他。在这里,‘魔鬼似地’是指违背利益和生命,顺从思想和冲动。你们是否以为,《特里斯坦和伊索尔德》用两位主人公毁于通奸提供了一个反对通奸的教训?这可是把诗人颠倒了。诗人,尤其象莎士比亚这样的诗人,珍爱自己的激情,同样也珍爱自己准备赴死的心境。他们的心灵之依附于生命,并不比一滴水依附于玻璃杯更执着。他们不把罪恶及其不幸的结局放在心上,莎士比亚是这样,索福克勒斯在《埃阿斯》、《匪罗克忒忒斯》、《俄狄浦斯》中也是这样。后者在这些剧中本来可以很容易把罪恶当作全剧的杠杆,但他毫不含糊地避免了。悲剧诗人同样不愿意用他的生命形象来反对生命!他宁肯喊道:‘这是最大的魅力,这令人兴奋的、变幻的、危险的、阴郁的、常常也阳光普照的人生!生活是一场冒险,无论采取这种或那种立场,它始终会保持这种性质!’他的呼喊发自一个动荡不安,力量充沛的时代,发自一个因洋溢的热血和精力而如痴如醉的时代,发自一个比现代恶的时代;所以我们必须把一部莎士比亚戏剧的意图弄得合宜而公正,即必须将它误解。”
  
  在《人性太人性》第176节,尼采将莎士比亚视为蒙田式的道德心理学家,蒙田是他的榜样:“莎士比亚对于激情是深思熟虑过的,肯定有一条从他的气质通往许多激情的捷径。戏剧家一般是相当恶的人。但是他不能象蒙田那样谈论激情,而是借热情的剧中人物之口说出他对激情的观察;这虽然不自然,但他的戏剧却也因此思想丰富,使其他一切戏剧相形之下显得空洞,因而很容易招来普遍憎恨。……莎士比亚的警句为他的榜样蒙田争了光,在精致的形式中包含着十分严肃的思想,但也因此对于剧场观众来说太疏远,太精细,于是没有效果了。”
  
  虚无主义深渊的窥探者
  
  尼采最后终于把莎士比亚当成了自己。在《瞧那个人》的“我为何如此聪明”中尼采说:“当我寻求对于莎士比亚的最高公式时,我找到的始终是他塑造了凯撒这个典型。一个人是不能猜透这种典型的,他或者就是它,他或者不是它。这位大诗人只能发掘他的亲身经历,以至于他后来不能再忍受他的作品了。当我望了一眼查拉图斯特拉,我在屋里踱了半个钟头,再也控制不住难以忍受的悲恸的抽搐。我不知道还有比读莎士比亚更令人心碎的事情了:一个人何以必须如此受苦,以至于不能不做一个小丑!人们理解哈姆雷特了吗?不是怀疑,而是确信,会逼人发狂。可是要有这体会,一个人必须深刻,成为深渊、哲学家。我们都害怕真理。”

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1072085/

0

精华

32

帖子

96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2#
发表于 2008-7-23 20:31 | 只看该作者
看了, 知道了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11

帖子

333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3#
发表于 2008-7-26 00:10 | 只看该作者
歌德是莎士比亚的拥趸,他崇尚莎士比亚作品中的自然主义,人物的真性情,"背利益和生命,顺从思想和冲动",少年维特的性格就很像哈姆雷特,而维特的写信倾述对像正是威廉,如果维特是歌德自己的象征,那么威廉无疑是暗喻威廉.莎士比亚,这是歌德在借维特之口暗中向莎士比亚倾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5-1 10:21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