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有点事到了“博雅”,顺便到北京路瞧瞧。在这样的冷雨天,本预期仲如北京路也应该比平常少点人吧。可当我从中山四路一转过弯,那景象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广州人——竟会有先前那样的预期——吓得连忙扶了扶眼镜。
十万外来务工者响应风雪的“号召”都到火车站“集会”去了,可北京路还是这般人山人海,足见广州的人口储备——比得上外汇储备了。光是那中山路口,20秒钟的红灯就能聚上至少两百人,当绿灯亮了就在路中心“交战”。
经过健民药店,望见街巷内的公厕前景象更惊人。你如果要上厕所,先会经过一列长长的“男迎宾队”,紧接着一列更长的“女迎宾队”——后者是等厕,前者是等等厕的人——可见女厕厕位的短缺绝非只有女人才会抱怨的。
而那些拼凑成北京路两侧边界的开放着的店门正迎着呼呼的北风。店员们冷么?不,人民群众用“热情与爱心”在店内外筑起了挡风墙——这足以解释店员们那些灿烂的冬日微笑。
新华书店上,大热天抱怨空调不够的员工现在又抱怨不够暖气。这是不难理解的,要是那些“热情与爱心”也涌点进来的话,不仅暖气的问题可以解决,就是大热天的问题也不在话下了。
骑楼之下,那些穿着校服的“成熟”脸孔和成人着装的“稚嫩”脸孔一对对地与我擦身而过,考验着我的自信心,也让我更想在情人节那天上街了——独自一人。
常识是男孩子比女孩子耐寒,但这是多么可笑的常识呀。如果你在冬日,就像这个刮着刺骨寒风的冬日上街瞧瞧的话,就会发现女孩子们除了象征性地戴顶帽子绕条围巾之外,并不比大热天穿得更多。男孩子们则通常会披多一件大衣,也许同样并不是为了冷,而只是为了同样象征性地在必要时给身旁的那一位披上点什么。
雪糕店的门前依然有踮起脚尖的孩子和掏着钱包的父母。孩子要的无疑只是甜;商家要的无疑只是钱;而父母在孩子的要求之下只能是“孩子”。
路中心,那千年古道,在刻着“姚明的最爱”名字的有机玻璃保护下,应该不会觉得冷。曾经的千年岁月也同样如此,因为那时埋在地下。而唯一的不同是,我们现在看到了它——在透过必不可少的商标之后——这着实让人感受了那千年的距离。
无惧寒冷的广州人,在这冬日的北京路上,一如既往地上演那些骑楼下的热闹与温馨。这又是多么的让人再作期待——期待那一周之后的迎春花市。
[ 本帖最后由 云起时 于 2008-1-27 09:29 P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