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037|回复: 1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第一精神

[复制链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2-10 19:3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一章 第一精神与第二精神

当生命诞生于世的时候,一切物都已经具有了精神性。这是对应的,人起来了,物也具有了精神(美了),他们是一起的。这种精神叫做第一精神。第一精神,就是不需要修养而直接具有的精神。
一朵莲花,它的视觉美,它给人的心灵上的精神享受,在人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是注定了的。人看到莲花感觉到美,谁都会,不需要人教。如果感觉不到美,那就真的是问题了。
生命谓体产生的时候,世界也就具有了精神。甜、美、爱都是这样产生的,都是天然的第一精神。第一精神是从外到内的,是由物及人的。这种美,这种精神性,不是客观,却胜似客观。
第二精神,是需要经过修养才具有的精神。这种修养包括文化修养,专业修养,人格、心灵、人性等修养。
生命主体的精神性,人性,被物折射,产生的精神,叫做第二精神。第一精神是一切物(包括人)自身所具有的精神,第二精神是物对人性精神的折射。
鉴赏玉石的美,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够做到。字画的美,需要丰富的文化修养才能够体会到。至真的精神性,需要高的境界修养,人性修养才能够领悟到。如果没有人的修养,那么就如同盲人,不知道美在哪里。
第一精神与第二精神也是相对的。人自身也是物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精神也是第一精神。玉石本身的美,是自身已经具有了的,但是需要经过专业修养才能够认识,这种专业修养本身就是第二精神,有诸多的人文要素。但是具有了专业修养以后,欣赏的还是玉石自身的美,懂得了玉石,更懂得玉石的美,这第二精神也就变成了第一精神。兰花也是自然之物,但是兰花的鉴赏也需要相当丰富的专业修养,第一精神与第二精神完全糅合在了一起。
生命,身体是谓体,我,心是主体。第一精神是谓体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物中如客观性质一般,比如莲花的美,在人身上与身俱来,就如甜一样。第二精神是主体精神,也就是人的主观精神,爱,人格等等。
未完待续(1)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2#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9:39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第一精神
人产生了,然后就有了第一精神。把第一精神再往前推一推,作为一切生命所需要的精神,第一精神就构成了生命世界的解释核心。
人的世界,生命的世界,都用这个第一精神来解释。这个精神就是第一精神。这样做的好处是,真正用精神来分析人的行为,而不是用物质来解释生命的行为、过程。
生命对精神的需要,人对精神的需要直接构成了人的行为目的,动机,目标,原因等等。第一精神贯入生命的整个过程,人就被完全的精神化,真正成为精神的人。
在这个地方,向前推一推,就是把精神存盘,然后再当作前提使用,就成了第一精神。这就如同水,水是生命的需要,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前提,水是生命之源。
人对精神的认识,在感情上都需要,但是在理性上一直把精神当做一个物质活动的附属。精神需要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但是在实际中从来就没有地位,比如精神安慰,就没有物质来得实在。
而实际上,人们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内心精神一直都处于一种空虚的状态。人生的许多因素的决定,实际上并不是物质来决定,而是精神决定。
在以前的美学中,说美来自功利,来自物质性。这种用物质性来解释精神的作法是极其功利的。但是若不这样说,美又没有解释的依据。有了第一精神,问题就不需要这样功利了。
人生来就知道美,即使没有功利,同样有美。美作为一种精神,它直接来自第一精神,是一种精神需要。一切事物都具有精神性,美的精神意义首先来自视觉,视象,然后逐渐内化到心灵。
爱,来自第一精神。爱是精神的需要,而不是物质的需要。情感来自第一精神,情感是精神的需要,而不是物质的需要。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任何物质都无法取代的。
第一精神,作为前提的第一精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解释核心。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考察生命活动的过程,重新考察人生的意义,会对精神本身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进而理解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基本关系。
未完待续(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3#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9:39 | 只看该作者
第三章 精神自觉
第一精神是人需要的精神,人对精神的追求,就是一个精神的不断满足的过程。人吃母亲的奶只到三岁,但是人的精神之奶要一直吃到死。
一个正常的人的生活,就是出生,生长,娶妻、嫁人,生子。正常人就这样活着,为着这些而活着。这个过程就如同树木生长一样。正常人的精神是自足的,这就如同空气的自足一样,从不需要去考虑。一些原始部落的人就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中。这种正常状态可以叫做生命自觉。
一个正常的人,对自我往往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从来就不需要去考虑这个问题。只有在看到人疯狂的时候,才会考虑到这些问题。
现代社会中,通常人的精神是处于一种不满足状态中。这种不满足来自外在精神的空虚,来自内在精神的压抑。现代人处于一种生命的异化状态,人们的精神时刻处于一种考验的状态中,一种无法满足的状态。这就如同一个阳痿的人,想得到最大的性满足,但是又不可能得到满足。
人的精神处于不满足状态中,就需要不断的寻求精神的满足。精神满足了,就是幸福。精神不满足就是不幸福。那种感到百分百幸福的人,其实是非常少的,大多数的人生是处于一种相对满足的状态中。
相对满足就如同性欲。对于古代的人而言,一个男人可以有任意个妻子,在这一点上,他们处于一种生命自足中,是自满的。对于现在人而言,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妻子,这种满足就是一种相对的满足。人总体上处于一种不满足状态,但是憋长了,又可以获得一点相对的满足,不至于压抑出精神病来。这个有点像亚健康,总体上不是健康的,处于一种略低于健康的状态中。但是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病。
一个湖里的水干涸了,只有一些相对不平的坑洼中是满的,这就是相对满足。小坑小洼满了,是小满,整个湖满了,才是大满。生命精神的相对满足,就是一片沼泽地,处于不干不湿的状态之中。
还有一类人的精神是不满足的。这种人本身就如同沙漠,他们希望得到满足,但是水会从沙中漏掉。因此给再多的水,也无法满足,这样的人,就时刻处于一种精神不满足的状态之中。
对于精神不满足的人而言,任何物质上的满足,都是无助于事的,他们无法从物质中获得彻底的满足。因为他们本身就不装水。只有纯粹的精神,才能够让他们得到满足。纯粹的精神就是第一精神。每个人都在追求,比如各自悟出不同的境界,获得他们认为的纯粹精神。得道成佛,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纯粹心灵的满足。他们不是生活在现实中,而是生活在精神的子宫中。
根据精神的不满足状态,可以分为正常人、艺术人、精神人。艺术人是相对不满足的人,精神人是完全不满足的人,他们不断寻求精神。精神追求的人,只有心满了,他才觉得开始满足。这就如同嗜酒的人,喝醉了才叫吃好了,醉了才有美食。
原始人处于生命自觉状态,这种状态是最无忧无虑的。相对于生命自觉,还有文化自觉和精神自觉。文化自觉就是按照文明的规律而生活。比如一夫一妻,就是文明的规律。文明虽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同时也压抑了生命的本性。文化自觉始终是一种相对的满足状态。精神自觉就是纯粹精神的觉醒,一切行为都是纯粹精神的行为。原始人生命自觉,但是却不知道精神为何物。精神自觉,像原始人一样生活,又能得到纯粹精神的满足,这应该是人的理想状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4#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9:39 | 只看该作者
第四章 精神的普遍性
第一精神是普遍。对于生命而言,一切事物都具有第一精神性。因此精神和具体的物质结构是无关的,这种无关证明了精神自身的独立性,它不依赖于物质。
人所看到的一切,都具有美的意义。事物的美的意义是普遍,但是现实中的美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并不来自人个人的喜好,而是事物相比较而言,就自然有了美丑。
人自身的精神,也有爱憎,爱是第一性的,但是有了爱自然就有了恨,这是如影随形的。
所以第一精神是相对的,并不是人看到事物就获得了精神性,有的事物事情让人看到烦。但是这并不能够否定第一精神的普遍性。绝对的冷是绝对0度,而人的冷暖是相对的。只有自己的手冷,才能够感觉到别人的手热。第一精神就如温度,给人的感觉是相对的。除非他是僵尸才有可能感觉到绝对的第一精神。
有了精神激情,才会有诗情。只有心态低,才会感受更多的爱,有更多的第一精神,有更多的诗。在一个精神贫乏的世界中,只有继续下潜,降低自己的心态,才可能获得相对的精神的满足。精神的水平线如地下水一样在不断的下移,人的精神生存状态是越来越贫乏。又或者说人的生存文明的高度,同样会造成这种精神满足的困难。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在不断拔高,而精神水平线却在下移,这就是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的困境。
不过人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虽然处于城市的某个小房子的某个笼子中,却依然能够生活下去。同样是自杀,社会底层的人是被现实砸死的,社会顶层的人是空虚死的。
未完待续(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5#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9:39 | 只看该作者
第五章 第一根
人们希望这个世界有第一精神,然后从这个精神中产生一切。这样世界会简单很多。而这个梦想并非不可实现。
把第一精神埋到土里,就成了精神之根,成了生命的根源性。这种根源性精神产生生命,产生自我,产生心等等。
那么精神埋在土里就能够成为根源吗?是的。把一根杨枝埋在土里,这根杨枝就会成为一条根,长出许多的杨树苗子。尽管第一精神是地上的茎,埋在土里一样能够成为根,成为精神之根。
第一精神最开始是生命的伴生物,往前推一推,被当作前提使用,就成为了一种需要,成为了前提的第一精神。现在又埋在土里,被当作了一切生命的根源性,是一个更加深化的过程。
把第一精神与生命主体的关系剪断,然后埋进土里,就能够长出新的生命。精神应该具有这样的重复性,才有生命的重复产生。根号西埋在土里,就能够长出一个西。根号生命,埋在土里,就会长出一个生命。作为根的精神,生长一切生命。
生命的根,植物的根,它不是直接依赖于实在,而是依赖于一个过程,它生长在一个过程之中。精神之根,也是这样的一种根,它不在实在中扎根,而是在现象过程中扎根。正因为如此,这样的根,剪断了,还能够再发育成新的根。
第一精神作为根,并不是物质实在,而是关系。关系是可以作为根而存在的,因为根本身就是一种关系。老师带学生,是一种关系,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又可以当老师,这就是关系的发育。
一根树枝,埋下去,就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会重新生长新的树苗。第一精神,埋下去,同样是埋下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埋在土壤中,成为一种虚有的精神关系。
第一精神,在地上才是精神,在地下只能是一种关系,是物物之间的一种虚有关系,这种关系,就如同菌丝体一样布满地下,不被人知晓,而一旦雨水充足温度适宜的时候,就会长出一朵朵小蘑菇。
第一精神,埋在地下,就是虚有的精神关系。精神在地上见到阳光的日子还是相对的短暂的,在这之前,它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在地下不断的作用,这个关系的长期作用,最终使得生命萌芽,破土而出。
未完待续(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6#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9:40 | 只看该作者
第六章 第一推动
第一精神埋入土中,成为精神的根。那么这个根与土壤有什么关系呢?土壤代表是物质,根代表着精神的潜在关系。想象一下,树根和土壤有什么不同?这还真难说。土壤和根的关系,是纠缠不清的,简直就没法说。
与其在物质关系中纠缠,还不如干脆点,继续向前推,索性把第一根推向精神的最高点。
精神的最高点,就是第一推动的精神。这个精神产生了一切生命,产生了一切和生命有关的现象。也就是说,在物质诞生的那一刻起,精神就已经产生了,就已经一起出现了。这个精神点,才是生命的高潮点。生命因为这个第一精神而具有高潮。
有了精神的第一推动,那么一切生命现象就顺理成章,一切精神现象也就可以很好的解释。生命、自我、心灵都可以由这个精神来的解释。
那么这个第一推动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最初的第一精神,是美,是爱,只不过已经换了位置,从与生命的伴生状态转换成了第一前提,第一推动。
人生活在土地上,大家都这么想。可是转念一想,难道不可以说,人就是生活在土地的里面吗?难道人不是生活在物质之中吗?也许从来就没有外在过。
只不过对于人而言,精神是爱,是美,而对于普遍的物质而言,精神则是一种虚有关系,一种非物质的虚有关系。这种关系产生原始生命,产生植物、树木、花朵,然后再进化出高级的生命,情感意识的生命。
土地当然不会有思想,树木也没有思想。但是树木等低级生命具有欲望,具有食物的欲望,与周围的事物构成生命和食物链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生命的一个根本特征,是生命萌动的基本现象,这就是欲望。土地没有思想,但是一些物质和另外一些物质构成的除了物质关系,还可以构成食物链关系,只不过这种食物链关系过于微弱,而被掩盖。生命有欲望,分子当然不能说有欲望,但是可以叫做虚有关系。也就是说在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一种虚有的食物链关系。这种虚有关系,可以假设为就是第一精神。
作为虚有关系,一个分子和另一个分子结合了,它们同时也构成食物链关系。但是如果这种关系被外在的物质关系所破坏,那么这么微弱的意念,就很快消失了。而如果一个环境相对的稳定,而又有太阳在上面给予恒定的温暖,这种微弱的食物链关系,会集结成大规模的食物链关系,到最后一致于这种欲念的控制力超过了物质本身的关系,成为了这个军团的第一关系,并具有持续的构建食物链的能力,那么这个东西就是生命了。生命的根本特征,其实就是欲望的控制力成为第一关系,而物质的控制成为次要关系。
在世界的最初,第一精神推动的是许多的微小分子,现在推动的是体积较大的人而已。精神的推动,就如同滚雪球,这个雪球越来越大了,最后成为一个雪娃娃。
第一精神一开始就已经存在,在世界存在的那一刻就已经存在。也就是说,一切物质之间除了具有物质作用之外,本身就具有一种虚有的关系和作用。母鸡的体温能够孵化出小鸡,这种虚有的关系能够把石头孵化成恐龙。
有了第一精神,就能够分析各种生命现象、情感现象、精神现象,在这种分析中,了解精神的实质。因为也许,也许这种我们认为的精神关系(唯心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物质关系。如果是这样,就不需要再去寻找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了。人们又何苦费力用物质去解释生命、精神现象呢?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7#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9:40 | 只看该作者
第七章 精神高潮
第一推动的精神,是生命的高潮点。这个精神最终产生生命,所以说精神才是生命的兴奋点。有了第一推动的精神点,生命就找到了阴蒂,有了高潮点。
人在爱抚中会达到高潮,在做爱中会到达高潮,是因此刺激了性敏感部位,这个敏感部位就是高潮点。这种高潮是销魂的,是超越一切的体验。有精神才有高潮,高潮的本质是精神的振荡。其实,不仅性有高潮,高潮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
人对音乐的喜爱,其实是感受一种精神的高潮。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并没有怎么去想音乐具有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体验一种精神高潮。放一首音乐,体会一下精神高潮吧。
人是具有精神高潮的动物。人在感动中会达到高潮,在眼泪中会达到高潮。生命都有高潮,含羞草在触摸中低下枝叶,昆虫在花粉中感受花蜜的高潮,花儿在阳光中感受高潮。
听说性高潮能够治感冒,其实这并非没有道理,因为高潮是一种精神振荡,这种振荡会刺激全身的系统和细胞。在心理学上有音乐疗法,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音乐带给人的精神高潮会调动全身的向上性。
幸福就是一种高潮的感觉,是一种精神高潮。人在相伴中感到幸福,在浪漫中感受到幸福。幸福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定义,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高潮感。毒品也是一种高潮的形式,但是这种高潮会消耗掉生命所有的精力。
写作也能够达到高潮。人对写作的依恋,可能就是对这种精神高潮的一种依恋吧。
(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8#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9:40 |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会说话的石头
土地中会有思想吗?
当然没有。但是人有思想。
那又怎么样呢?并不能说明土地中有精神啊。
非也。人有思想,就够了,并不需要证明土地有思想。
那你准备怎样证明精神的存在呢?
只需要人有精神就可以了,不需要证明土地有思想。有些问题不是证明得了的,只能象爬山一样,从山脚爬到山顶,就等于明白了,并不能把这座山怎么样。
世界的真实模样和人的想象有很大的差距。人们通常把物质和生命分割开,然后进行思考。这一开始就违背了的直观原则。
人不能一口把物和人都吞下去消化,而只能一点一点的吃进去,所以看不到世界的本来面目。这是人类的思维盲区所导致的,人的思维在某些领域是空白的,无能为力的。
如果把土地和人比做一尊雕塑,那么土地就是雕塑的基座,人就是这个基座上的塑像。人通常是把基座和上面的人分开来看,这就是一个思维定势。这种做法就如同把人的头砍下来,然后问身体,有没有思想。人就是头,土地就是身体,他们从来就是一体的。
基座和上面的人像不能分离!但是不分离如何分析呢?对于分析而言,这样的直观就是呆呆的看,不能说一句话,不能做任何思想。把人和土地连成一体,那还能说什么?还能怎么想?
好,现在换个角度,既然人不能思考,无法思考,那就让雕塑自己走动,自己说话。
雕塑说,世界就像我这个样子,看到了没有,就像我这个样子,有一个头,还有一个身体。
唉,这话还有点道理,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世界是一个“身头体”。在这里,人不叫人,而叫身头体,物质都是“身头体”。“身头体”,直观的叫出来,就是世界的本质!
     生命和土地,加起来就是一个身头体。“身头体”,你不能说它错,因为你既不能否定土地,又不能否定生命的存在。整体的认识世界,什么叫整体的认识世界?这就是整体的认识世界!
整体认识,并不是把所有的东西混成一团,只是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理解的单元而已。
同样的,把母与子接在一起,就构成了母子体。作为一个整体,这样更接近生命的本质。生命就是一个母子体,甚至可以说母子体才能够叫作一个生命,但个的生命不能叫一个生命。单个生命,都有一种发育成母子体的能力,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母子体。如果把生命只单独的一个人理解,那就是给人做绝育手术,已经不是人了。
保持住这个姿势,用这个姿势本身来说明一切。身和头,构成身头体,母与子,构成母子体,花和叶,构成花叶体。世界就象一句话,这句话连得越完整,就越接近这句话的意思。如果是不完整的一句话,那又如何能够表达这个世界的意义?如果是错误的断句,那又如何能够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
人们通常习惯于按照某种断句习惯去理解周围,如果某一天,突然改变这个习惯,就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母子体,就是两个连起来解读。生命是不断繁衍的,就像一群不断延伸的音符。单个音符听,两个音符一段,三个音符一段听出来的感觉就不一样,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在他自身的关系中,母子体就是这种关系的表达。母子体是连个一起理解,同时也可以更多的。人生活在群体,群更接近生命的实质。这个群,不是乌合之众,而是被接在一起理解的群,是被当作一个东西。
精神的本质其实是在群中,上帝对于群而言才有意义,一个人不需要信仰,一群人才需要信仰。爱,其实是群得以存在的手段。人的漂亮衣服,要表现给他人看,在晚上穿好看的衣服,有什么意思呢?生命是一个群,群具有个体同样的意义。因为生命是一个群,所以生命会孤独。单个生命不是不能生存,只是单个生命是群的产物,而不是单个生命产生群。海水把一只乌龟冲到了海滩上,它就是一个落单的生命,不过不要担心,它会繁衍出自己的一个群。
对于树木来说,世界是一条根。土地的某一部分在食物链中,而大部分在食物链之外。所以说根是一种关系的存在,是食物链的关系的存在。对于人来说,世界是一个群,一个开舞会的群。
“身头体”就是一个会说话的石头。直观让事物自己开口说话,胜过人的话语!世界是什么样的?就是你看到的样子,不要再去简化它了。
     未完待续(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9#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0 19:40 |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第一存在
第一推动的精神。依然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第一推动的精神和土地有什么关系呢?树根和土壤有什么区别呢?
这真的很难说,简直就没有办法说。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精神推到土地的前面去,成为第一存在。
这是一个大胆的行动。所谓坏事做绝,既然坏事已经做了,那就干脆做绝它。
把精神推到世界之外。这个世界的答案也许并不在这个世界中,而是在世界之外才能够找到。
精神作为第一存在,那不是上帝了吗?精神不能在土地之外,它必须在土地之中。既在世界之外,又在世界之中,那么这可能吗?
有可能!
物质可灭,就为精神提供了后门。可灭性既在物质之中,又在物质之外,而且直接产生生灭概念。生命不就在生灭之间么?说实话,精神需要这样的后门。好不容易在物质的屁股上戳了一个洞。
对于物体而言,时间就是流变,是不断的流逝;对于可灭而言,时间就是永恒,是事物永恒存在的场所。事物在时间中,说明它还在,事物不在时间中了,则是真的不在了。所以说时间是相对的,既是底线,又是诱因。
精神也是相对的,既是生命的底线,也是生命的天穹。生命因为有精神而成为生命,精神就是生命的底线。没有了精神性,就是泥土。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精神是生命的天,生命是精神的不断满足。
生命,就是生生不息。生产[分娩]关系决定意识关系,生命被生下来的一刻,母爱就产生了。这个过程就如同母亲在生了孩子之后自然会产生乳汁一样自然。爱情,婚姻,亲情等都是生产关系的产物。这里的生产关系,不是生产力上的生产关系,而是母体产生子代的生产关系,是生命的孕育产生关系。
生则一切精神关系都产生了。具有生灭性的物就是生命,物质是相对的,精神才是第一存在。
生命一旦产生,就把一切精神关系拉出了土地的水平面,精神之根暴露在空气中。这些暴露在空气中的精神埋下去,就是精神之根。精神之根,向前推,就是第一推动的精神。第一推动的精神再向前推,推到土地之前,就成了第一存在。
生灭是绝对的,物质是相对的,生命是第一存在的,所精神是第一存在。
最后做一句广告:一切皆有可能!
(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10#
 楼主| 发表于 2007-12-12 16:05 | 只看该作者
第十章 变态的世界
可灭物是一个灭火燃烧的物质,所以它一直是痛苦的。生命是一个欲火燃烧的生命,所以它一直是痛苦的。可灭物是灭火燃烧的,是一个心脏,最终成为人的心脏。
物质可灭,就有了一个洞,这个洞,说它是口,也可以,因为它是要吃“物质”的,它要吃掉整个的世界。可灭性是一条裂纹,它是地球上的大裂谷,它是墙皮上的裂缝,它是人脸上的皱纹。
物可灭,人有生老病死。可灭性是不断蔓延的,生命的腐烂是不断蔓延的。物的腐烂就是生命的繁衍,生命的腐烂就是腐化为物质。
....

[ 本帖最后由 平板 于 2007-12-20 09:39 PM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9 21:49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