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篇 家园
1、生命群族
没有单个存在的生命。群是生命的根本特征。
各种生命,森林等各种植物构成的群落;蜜蜂、蚂蚁等昆虫构成的群体;猴子等各种动物构成的群体;不同肤色的人种所构成的社会,等等。生命在空间中不断扩展,从少数到多数,从一群到多群,最终扩散到整个地球。生命在时间中不断传承,从古到今,不断繁衍。
生命是在空间中不断扩展,在时间中不断传承的具有意识关系的群族。
2、爱之路
弗洛伊德认为,爱是一种升华现象,当人们的性欲无法直接得到表达的时候,比如想得到某人的时候,就会用关心、欣赏这样的行为来替代,这就是所谓的爱。爱是性冲动的升华,是拐弯的性欲,性冲动的曲线表达。
一只母鸡,在老鹰冲下来的时候,就已经吓晕了,而带小鸡的母鸡,不仅不会被吓倒,反而有勇气冲上去,这是一种巨大的力量,是性欲的力量根本无法解释的。
性意识忽略了人类是一个群体的存在状态,而把人当作一个孤立的个体。人对自己的爱,是以保护自身的生命为底线的。一个人不会用伤害或者牺牲的方式来爱自己,因为这不是爱。而母爱则是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保护他人,这种爱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的。
母爱为什么会这么伟大呢?
从与意识发生关系的方式来分析,弗洛伊德的性欲论,是人和自己的生命发生关系,就是爱自己的生命、身体,到“爱自己”这里已经结束了。而母爱,则是以自己的生命和意识关系发生关系。
这种精神,可以叫做:以命换命。
母爱的勇气,正是来源于这种精神的力量,她认为用自己的命去换小鸡的命是值得的,因此它能够有牺牲自己的勇气与比自己强大的老鹰搏斗。
潜意识可以找到身体上的依据,如血液、精子等。但是母爱的这种意识,是找不到身体依据的。在身体上不存在这样一种东西。
那么母爱的精神依据在哪里呢?这种意识关系是与生俱来的(属性),就象时间是物体与生俱来的一样,和物质的成分、结构没有任何关系。只要生命和意识关系发生作用,就能够产生这样的精神和力量。
相信多数人有这样的体验,如果一个人在漆黑的房子里,就比较害怕。而如果有两个人在漆黑的房子里,就不会害怕,即使另一个人是一个幼儿,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也不会害怕。这并不是因为两个人的力量大,而是因为意识的原因。个人的勇气来源于保护自己的生命,而自己生命面临危险的时候就必然会害怕。而两个人的时候,这个勇气来源于保护他,包括牺牲自己来保护他,因此即使有生命危险,也不会害怕。
在身体上找不到任何依据的意识,叫做个体无意识,简称无意识。无意识不是没有意识,而是一种普遍的意识关系,是生命所必需服从的。
无意识是思维缺失,它跟大脑无关,是不需要思考的。母鸡毫不犹豫的扑向老鹰,这根本不需要思考。这是生命的第一个无法违背的规律。相反,人类一旦思考,就会失去这份天性。
母爱是以生命的付出为行为特征的,生命与意识发生关系,产生精神,精神的本质就是生命的否定状态。这种否定是自我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杀戮。
3、精神之爱
那些追星的人,她们在想什么呢?
她们什么都没有想。这就是个体无意识。个体无意识一方面和思想没有任何关系,而另一方面又真实存在。当你看到有人落水的时候,你就会跳下去救人,到了这样的环境中,你自然就会这样做,不由你自己说了算。人不是由自己作主的,是精神在作主。
心理学和社会是一起成长的,人类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个时期也是现代心理学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在此之前,心理学沉浸在泛性的春梦中,就如同弗洛伊德的性梦,而噩梦刹那间来临,粉碎了人们关于美好的一切梦想。
在弗洛伊德用性力量统一了个体内心的潜意识的时候,心理学显然陷入了一种低落境地,因为潜意识中竟然没有为正义、崇高、博爱等这些人类所需要的情感留下任何位置,而只有一滴油滑的精子。在战争摧残下的人们一直都在寻找一种精神力量,一种正义的、爱的力量,而不是一滴精子。而无意识告诉人们,爱是普遍存在的,正义是普遍存在的,这正是人类内心精神的迫切需要,人们需要一种值得付出一切,付出生命的精神力量,从而可以义无反顾的为这种精神而奋斗。
无意识有两层含意,一层是没有思维参与,另一层是一种意识关系。作为关系,无意识就是虚或关系(美),伊或关系(精神),这些关系象万有引力、磁力线一样普遍,但是没有任何器质性存在。
4、我们
群,用人类的话说,就是我们。人是复数的,这个世界没有单个的人,只有我们。
我是主观的,虚或的,但是我们是客观实在的。因此我们是我存在的证据,是意识关系的客在依据。
精神属于我们,信仰属于我们,上帝属于我们。一个人没有精神。假如这个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那么精神还有意义呢?
意识(爱、情感、道德),本质上都是属于群的。对于人来说精神是主观的,对于群而言,精神意识就是一种客在的必要性,精神意识只是群得以存在、传承和扩展的必要纽带。精神从主观到客观,是通过我向我们的转化来实现的。群外无意识,没有意识能够超越生命群体的范畴之外。
我的所有精神,生活中所有意义,都是群所赋予的,群的一切对于个而言都是意义。如果说人是某个主人的奴隶,那么这个主人就是群(人是精神的奴隶,群是精神的物在依据)。个人不过是群的工具和奴隶。意识是生命的绳索,是群控制生命个体的绳索。甚至可以这样说,感情、愉悦、精神、美等,都是群得以存在的手段,都是群驾驭个的手段。给予生命,即是给予枷锁,给予快乐,即是给予枷锁,给予欲望,即是给予枷锁,给予美,即是给予枷锁。群不但驾驭着个体,而且个体还会感觉一切都无怨无悔,心甘情愿,为着群的繁衍与扩大奉献一切。
群的精神灌输在每个人的心中,就是一个工蜂(或者蚂蚁)的形象,所有的小工蜂(小蚂蚁)服从一个大母蜂(大蚁神)。在《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人以蚂蚁一样的方式在忙碌着,即使是捡垃圾的乞丐也同样忙碌个不停。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人性固有的一面总是在发挥作用,并没有失去,或者说人一直都不曾改变过。
人是自私的,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然而这一切都是群设计好了的。人为他人而活,就是为群而活,人为自己而活,还是为群而活。个人的自我意识是群的个体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痛、愉悦、欲望),那么个就无法自我保护,无法生存下去,无法达到目标。而精神力量,如情感、爱、道德、正义、法律等是群体得以存在的必要条件,没有这些力量的维系,生命无法繁衍延续,群族不会壮大。因此群,实际上是在做一个双保险,一方面通过个体的欲望、爱、意识、精神等从内部来控制个体,来保证个体的进化,从而促进群体的延续;另一方面才外在上群有自己的办法。如果道德无法制裁你,法律就会制裁你,总的来说,如果你背叛了群,那么你的下场一定很惨。群就这样通过内部和外部力量来控制个体,保证群体的不断扩展和延续。生命群族延绵不绝的秘密就在于此。
对于个人来说,觉得爱是无止境的,精神是无比崇高的,意义是没有边界的。实际上意识是有边界的,群是意识的边界,是爱的边界,是价值的边界,是意义的边界。群就是上帝,凡是有益于群的,耻辱会变成荣耀,狡猾会成为聪明,奸诈会成为机智,妓女会成为圣母,无赖会成为英雄。
“我们”实证得精神的存在,我们实在则精神实在。精神来源于可灭,是一切物的根本属性,即使是所有生命都灭绝了,而灭火终会有重燃的一天,生命会在废墟中重新生长,迅速的成为一片。精神因此而永恒,心灵因此而找到方向。
5、战争与和平
战争是残酷的,但是为什么人类不能避免战争呢?为什么在战争的时候,每个士兵都似乎完全是杀人的机器,而没有任何人性的意识呢?荣格把这叫做集体无意识。
集体没有是非的概念。因此,所有发动战争的人,都不觉得战争是一件错误的事情,战争中的人只有冲动,而没有观念。
集体中的人,容易产生心理依赖,这种依赖的结果就是失去独立的理性和思考,而被一种盲从的冲动支配。集体的愚蠢,象一群松毛虫。由于集体无意识,一些有害的思想就如同病毒一样在人群中蔓延,而人们对这些思想根本就没有任何免疫能力,不知道这些思想产生的原因,也不知道如何去控制这样的思想。因此人类就如同流行性感冒一样,一次又一次的陷入感冒之中,尤其是在社会对于群体性过于依赖的时候,越是如此。毫无疑问,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巨大的缺陷,正因为如此,集体无意识通常会使集体陷入危险之中。
人根本就没有想象中的那么聪明,他们的狂热和理智是成反比例的。战争、邪教、狂热的政治运动,都是这种集体无意识的产物。可以看看中国的文化大革命,谁都难以相信,一个民族会愚蠢到这种程度,简直是荒天下之大谬。但是偏偏是这么荒谬的事情,就这样堂皇的发生了,为什么?一个群体是没有理智的。历史为集体无意识提供了最好的例证,而且这样的事情依然在重复着。很多人以为只有过去的人才会犯这种愚蠢的错误,实际上不是的,现在人同样会犯这样的错误。欲望永远有着暴力的倾向,而集体则永远有着战争的狂热。
在和平时代的人,觉得战争仿佛很遥远,其实战争就如同感冒一样,随时会袭来。如果群体不能够具有健全的机制,人们对群意识没有清醒的认识,这样的感冒近在咫尺。因此荣格提出,人类需要这样的一个机构,就是专门纠正集体无意识的机构,加强群体的理性行为,避免灾难的再次降临。荣格因为这一理论而在心理学上永垂不朽。
相反的,作为意识关系,集体无意识可以叫做群意识,比如爱国,爱家等这些意识,都是群意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