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言雕塑

[复制链接]

3

精华

98

帖子

324

积分

candidate

Rank: 4Rank: 4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11-26 22: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言雕塑








一句话,就如同屋檐上垂下的一支冰条,就如同开着小花的一根桂枝,就如同河边的一堆鹅卵石。

语言雕塑,是意义的硬化,硬化为物。一句化,任意一些文字都可以说是语言雕塑。语言雕塑是把语言本身当作雕塑的材质,把意义当作雕塑的泥团。

一首诗,就是一个语言的雕塑。诗人就是语言雕塑艺术家。无意义的超现实主义诗歌,可以理解为语言的雕塑。

雕塑是以立体的形式来展现、突出生活的某个部分的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绘画艺术是以图的形式来展现、突出生活的某个部分的一种艺术形式。语言作为雕塑,是把意义硬化当作雕塑,从而表现语言本身的这样的一种表达形式。



挖掘事物和生活的多角度意义,物不断的意义化,是诗人一直从事的工作。从物向意义运动,从是一个前进的方向。那么从语言雕塑,是否是从精神的门槛退出到物质的世界呢?

不是的。雕塑不能等同于物,物在物的空间中,雕塑在雕塑空间中,因此雕塑中的主体比物更加宽泛。

语言雕塑使得语言能够以雕塑的形式直接参入到生活中。把语言、意义放置在雕塑空间中,这样做,能够使得精神直接的嵌入到物质世界之中。这正是精神所追求的,精神着陆于物质世界。



语言表达的是事物的意义,而这个意义表达为语言,外在于事物,它就形成了自己独立的生命。也就是说,话语一旦说出来,它就成为一个独立的外在事物,这就是一个外化的过程。

语言外化为物,这个物就成为了事物中的一个部分,而不再是事物的意义。它获得了和事物平起平坐的地位。

文字,通过外化,成为雕塑。然后生活再与这个雕塑发生关系,从而产生了一个二次关系。把内在的,外化了,然后再与之发生关系。主观幻影,就是这样的二次关系。

语言表达生活的意义,是语言和生活的一次关系。语言外化为物,再与生活发生关系,就是语言与生活的二次关系。

语言与生活的二次关系能够激发人们从语言的视角对生活进行重新理解,使生活获得新的内涵。

自由女神引导生活,成为生活的一个部分,成为自由精神的坐标。通过自由女神像的参入,能够赋予生活新的内涵。

语言雕塑,就如同一个碑,参照着生活。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字,人们可以这样说。这个过程不是文字理解生活,而是通过语言雕塑对生活进行重新理解。文明,其实就是文字。因为只有通过文字对生活进行重新审视,才是文明世界。通过泥土来审视的世界,那不叫做文明,而是土地。

视语言为物,则一切物为语言;视意义为物,则一切物为意义。生活是一团意义,生活是一团话语。



我,转出来,成为雕塑(虚有的雕塑)。这个雕塑之我,反过来能够让人们获得对生活的重新理解。

人的雕塑其实是“我”的雕塑,而不是身体的雕塑。因为它的中心在某个“我”,而不是某人的遗体、骨灰。有了雕塑之我,世界就有了直观的魂。

爱,是人创造的概念,通过爱,人类对生活进行了重新理解。意义的爱,和外化的爱,显然不一样了。心,爱,都是这样的,通过他们,人类对生活进行了重新理解,生活也因此获得新的内涵。

人们首先创造一个事物,然后通过这个事物对世界本身进行重新理解。每当人们创造一个新的事物(概念)的时候,所有的事物再与这个事物(概念)发生关系,这个事物(概念)反过来就会将生活重新阐释一次。语言雕塑,就是对生活的一次语言式解构或阐释。



生活是一个不断现象化的过程,越现象化,生活就越丰富。蛋糕越松软,就越美味。所谓生活的现象化,就如同从面团变成面包的过程,如同从砂糖变成棉花糖的过程。

面团是实在,面包是现象;砂糖是实在,棉花般的絮絮就是现象;肥皂液是实在,肥皂泡就是现象。

现象化,简单的理解,就是:梦幻化,变幻,虚幻化,蝶化,仙化等等。越梦幻,越变幻,越虚幻,就越现象化。

生活现象化的过程,就是生活实在解构为现象的过程。物质实在通过时间解构,成为许多的瞬间,成为现象和现象流。生活实在通过爱的解构,成为许多的浪漫故事。

诗人通过语言,将世界解构成虚幻模样,或者某种精神模样,这也是一个现象化的过程。

同样的面团,发酵得越泡,面包就越大。人们所能够创造的细节越现象化,那么生活就越能够解构出更多的现象。七音符比五音符更能够准确表达细腻感情,也就是更能够使声音现象化。



人们首先创造一个事物,然后通过这个事物对世界本身进行重新理解、解构。这个被创造的东西,越微妙,这个世界也就越微妙。现象细节,决定世界的现象化程度。

人有梦,然后将这个世界用梦来进行理解,人有自我,然后将这个世界用自我来进行理解,人有爱然后将这个世界用爱来进行理解。人有精神,然后将这个世界用精神来理解。创造出来的东西,越现象化,就越具有意义。



生活就象一块土地,每创造一个事物(概念)就会将这块土地重新翻松一遍。语言雕塑,就是用语言将生活的土地重新翻松一遍。

数字时代,数字首先是用来表达意义的,然后所有的事物与数字发生关系,通过数字对生活进行重新理解,从而创造了数字文明。

虚或是完全的现象化。实在虚或化,就是煤炭的完全燃烧,不留一点碴子。从实在到虚或,是从物质到现象的完全转化。



人类文明的发展有两个方面。一个是精神概念的发展,我、心、爱,这改变着人类的精神生活方式;另一个是物质的发展,原子、纳米、数字化等等,这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方式。



人的概念,有一次抽象,有二次抽象,还有多次抽象。概念的抽象指数越高,越难以直观理解。这样的文字,就越难以读懂。

把抽象的二次关系,多次关系,解构为一次关系,是一个降解的过程。通过降解,最终把抽象的概念,降解为一次直观,成为一个直观平板,象看电视那样,可以直观理解。所见即所得,只要看到了,就知道了。



生活是一个现象化过程,但不是泡沫经济。它是质的现象化,而不是垃圾泡沫。它是面团的现象化,而不是失去营养的假奶粉。

现象是真实的,并不是虚假的。现象真实,是虚或真实,是现象学所谓的此在,瞬间的在,心的在等等。实在真实,是物质真实。

现象学就是生活现象化的哲学,生活现象化,抽象直观化,实在虚或化,是现象学的精髓。不过这一点,连海德格尔和胡塞尔本人也未能说清楚。

人的理解有多虚幻,这个世界就有多虚幻,人的理想有多梦幻,生活就有多梦幻。完全的虚或内核,才有完全的现象化。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现象化。海德格尔说要以诗心来理解世界,其实就是要以诗心使生活现象化,生活的诗化,也即生活的现象化。

[ 本帖最后由 平板 于 2007-11-27 07:52 PM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9 18:00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