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法鉴赏
当人们说一幅书法好的时候,究竟好在哪里?我相信很少有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书法欣赏更多的是人云亦云,别人说好,大家跟着说好。你不说好,说明你的欣赏眼光差啊!
欣赏一幅字,究竟欣赏它的什么?笔法?结构?走势?一弯一钩?一撇一捺?
其实欣赏的是虚或性。虚或性是被艺术品表现出来的。人们要的其实不是字,而是字所体现出来的虚或性。
对于书法收藏来说,更多的是看名气。名气这个东西就是钱。一个明星的名气越大,身价就越高,这倒未必是她的相貌好,或者演技高,仅仅是名气而已。
但是对于一个真正的欣赏者来说,是欣赏作品的艺术性。一些书法作品的艺术性和名气是相称的,而很多的书法作品的价值仅仅是靠名气得来的。
很多人拿着艺术品,并不知道它的价值在哪里,怎么看它的价值。有时候恰恰把艺术性给忽略了,只看到艺术品的实物性。
笔法、结构、走势、整体、布局等等,这些都是实物要素,但是艺术品要看的偏偏是虚的,而不是实的。艺术品不是买日用品,看在实处。
看到的是物,感觉到的是虚。买的是物,要的是虚。这就是虚或性。理解了一个艺术品的虚或性,就是理解了艺术品的灵魂。
不知道虚或性,就不知道如何欣赏艺术品。虚或性对于物而言,就是物的精神性,对于人而言,就是精神性。
收藏品和艺术品有接近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收藏品重的是收藏价值,艺术品重的是艺术价值。古董不一定艺术性很高,就比如原始人做的陶罐,但是收藏价值很高。
收藏品看重的也是虚,这和艺术品是相似的。一个收藏品的历史时间就是价值,这个时代的久远,就是一个虚的东西,至于这个陶罐是否结实则是次要的。
收藏的是价值性,艺术品要的是虚或性,这就是区别。虚或性是艺术品的核心,不理解虚或性,就谈不上欣赏艺术品。
很多时候,大家都只从技术手法、技术难度、表现力上去理解艺术品,从艺术品的结构、布局等实在处着眼,来评价一个艺术品,因为这是比较客观的标准,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而真正的艺术性并不是这些实在的东西,不是技术含量和技术难度,而是虚或性。艺术性和创新性,往往是在一起的,因为这样才能够表现虚或性。对艺术作品的临摹,就是对一个实在物的复制,因此是没有艺术性的,即使临摹得一抹一样,那也是技术活,而不叫艺术创作。
用实在的物性的标准来评判艺术品,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而真正的标准是虚或性。艺术品的本质,艺术性的本质,就是虚或性,而不是实在性。虚或性才是艺术性的真正标准,但是虚或性过于主观,因此通常还是采用一些相对有效的实在标准来表现这个虚或性,这些标准应该突出虚或性。
如果拿人性和虚或性作一个对比,人性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但是人性和行为并不能划等号,行为只是一个相对的评判标准。虚或性是艺术品所要表现的,而艺术品的技法仅仅是一个相对的衡量标准。
有人会问,虚或性究竟在哪里?虚或性是不是人性在事物上的表现?比如说一切事物都带有人的感情色彩。
实际上任何事物都具有虚或性,这种虚或性不依人的主观,而是事物自身具有的。比如美,比如玉天生就能够给人精神性。这些精神是事物自身具有的,只需要表现出来就可以了。而人施加给物的精神影响,仅仅是构成事物的虚或性的一部分。
从根源上说,物具有虚或性,是因为人。当人产生的时候,物就具有了精神性,这是精神的一次关系。这一点不依赖人的主观,当生命诞生的一刹那,这种关系就已经存在,这是一种天然关系。人自身不知道这种关系,但能够从自然中获得精神动力。人有人的精神,比如爱,比如善,人的精神再主观的影响事物,这个精神其实是一个二次关系。物能够折射人的精神性,表现人的精神性,而物自身本身就具有精神性。
艺术表达人的精神性,是艺术,艺术表现物自身的精神性,也是艺术。精神是人才具有的,物所具有的精神性叫做虚或性。书法有自己的精神性,又有人施加的精神性,折射人的精神,因此实际上是包含了两种精神性的。人的精神,构成虚或性的一个部分,是大精神中的一个精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