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滔 王晓曼
李教授在《净土文化与咏梅诗》讲座中介绍二个问题:第一,从诗的数量分析,唐咏梅诗很少;宋有大量咏梅诗。第二,从诗的质量分析,净土主张洁净,梅花是洁净之花,净土影响咏梅诗的大发展。林逋是奠基人。对此,笔者认为上述论点欠妥,理由如下。
一
关于佛教,一说于西汉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另一说于东汉永和10年(公元67年)传入中国。经三国、两晋到南北朝四五百年间,产生了三论、律宗、天台、华严、净土等具有中国特色的宗派;佛教寺院广为建造,佛经翻译与研究日渐发达,佛教绘画应运而生,至隋唐达鼎盛(因武后、高宗等提倡,而盛极一时)。而“咏梅诗”却拖到宋方兴盛,何也?另一方面,东晋咸和元年(326),印度僧人惠理已在杭州创建灵隐、天竺寺。但是宋时并未发现林逋与佛教有交往。而白居易于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出任杭州刺史时,却常常与高僧结为诗友。如付诗邀请高僧韬光进城,诗曰:“白屋炊香饭,荤饘不入家。滤泉澄葛粉,洗手摘藤花。清芥除黄叶,红姜带紫芽。命师相伴食,斋罢一瓯茶。”韬光未赴约,回诗:“山僧野性好林泉,每向岩阿倚石眠。不解栽松陪玉勒,惟能引水种金莲。白云乍可来青嶂,明月难教下碧天。城市不堪飞锡去,恐访莺啭翠楼前。”又如白居易赴凤林寺访晤诗友、高僧道林,道林正在松树上参禅。白居易戏言道:“大和尚,你坐在高处太危险啦!”道林却回答:“太守,你比我更危险哩!”白居易惊问道:“我做太守,有什么危险?”道林说:“名缰利索作怪,官场风浪难测,你说难道不危险吗?”白居易被说得口服心服。基于上述所论,笔者认为,净土与咏梅诗的关系应再探讨。
二
就文学而论,宋高于唐。文:唐宋八大家,唐占二家—韩、柳;宋占六家—欧、王、曾和三苏。诗:唐是“诗人诗”,重情趣,诗人长于移情入景,化景物为情思,从而创造了最高的意境美,代表人物是李、杜;宋是“才学诗”,重哲理,吴之振评曰:“宋人之诗,变化于唐,而出其所自得,皮毛落尽,精神独存。”代表人物是苏、黄。如同写庐山,李、苏风格明显不同。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望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之高,水流之猛,流水之白,一目了然,极其壮丽。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任你东看还是西看,视野有限,总是看不到庐山真面目。此论,已成为启示人们正确认识事物的至理名言。再者,庐山既有雄壮美,又有秀雅美,如此意境,言虽尽,意无穷,请品悟吧!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隨金鼓,霄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如此直白,勿须多悟。楼兰:指敌人的首领。
题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 诗中桃花初发,鸭子戏水和江边的篓蒿、芦芽,都是紧扣画面。鸭子戏水知江水回暖,篓蒿、芦芽丛生点出河豚欲上,画面却没有,是苏轼的补充和联想。真乃言简意长,含蓄隽永。
三
宋诗:唐诗发展至巅峰之后,若无新变,难以为继;北宋初,诗歌多脱离现实,专重形势,诸多弊端。因此,爱国忧民的诗人提出了诗文改革,并蔚成蓬蓬勃勃的运动。从艺术构思、手法技巧、篇章结构、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创新。范仲淹是先行者,其他成员有欧阳修、梅尧臣、苏舜钦、曾巩、王安石、苏轼等。他们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去体察客观事务,以“才学为诗”。面向现实,议论风发,使事用典,委曲精深。此外,理学的盛行,也促进了“思辨”的发展。宋诗代表苏轼,“身行万里半天下”,有诗约2700多首。前人评曰:“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
宋画:唐王维首创文人画,宋苏轼提出了完整的、一系列的文人画理论,笔者在《绘画拾粹》中已作阐述。关于画梅,唐始宋盛,正如明宋濂在《銮坡集》中所说:“唐人鲜有画梅者”。郑午昌在《中国画学全史》中说:“四君子,之入画,各有先后,要至宋而始备”;“岁寒三友”亦然。陈增杰在《宋代绝句六百首》中说:“把诗直接写在画幅上,则始于宋代文人画兴起之后”,诗画互补,相得益彰。文人画常有寓意,将花木的自然特性比之于人的道德情操。如梅花之“高洁”,兰花之“傲骨”,竹之“劲节”,菊之“傲霜”等。北宋的华光僧仲仁首创水墨梅花,苏轼的表兄文同画竹,创湖州派。
咏梅、画梅者,借梅以表白自身孤高与伟特。在“才学为诗”的大环境中,“文人画理论”的倡导下,咏梅与画梅同时起始与盛衰。故可以说二者是一母双胎,应运而生,顺理成章。再者,苏轼既是宋诗代表,又是文人画理论的倡导者,诗、画之有机联系,不言而喻。如黄庭坚为李公麟的《阳关图》跋曰:“断肠声里无形影,画出无声亦断肠。想得阳关更西路,北风低草见牛羊。”前两句讲李公麟的画,比有“断肠声”而“无形影”的《阳关曲》更能感人;后两句通过联想进一步拓展画境,借阳关外天苍地茫的荒远景色,来渲染“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离情。诗虽没有重现画面,但已将备尽别离悲泣之态的画意,表现得淋漓尽致。真乃珠联璧合,鲜明于眼前。
四
(一)宋朝形势:宋王朝十八帝320年。内忧外患,此起彼落,从未间断。对外,宋真宗签订了“澶渊之盟”、宋高宗签订了“绍兴和议”,进贡、称臣,以求苟安。对内,皇帝直辖禁军,用文臣充当将帅,把武将调离军职,并给以优待,以消除内部矛盾。因此,群众负担沉重,难以为生;坚持正义的诗人,仕途坎坷,“报国欲死无战场”。故诗歌多带政治色彩,托事以讽,针砭时弊。
(二)较早的咏梅诗有:鲍照(约414—466)的《梅花落》、何逊(?—约518)的《咏早梅》、庾信(513—581)的《咏梅花》、侯夫人的《春日看梅》。鲍氏以杂树比节操的俗人,以梅花象征崇高品质的志士,以表白自身的坚贞品格。他曾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自况。何氏赞梅花不惧霜雪而早开,以表自身之清高、自负。其《咏早梅》写景咏物,新鲜生动,情景俱佳,真挚动人。侯氏女系隋炀帝之宫女,借梅感怀:被困深宫,郁郁寡欢,故而频锁双眉。据传,南齐(479—501)时代的苏小小,欲遭权贵加害,并强迫其表态,苏小小咏“梅花虽傲骨,怎敢抵春寒。若还分红白,还须青眼看”。至今,其墓前仍有“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冷”之楹联。庾信是庾肩吾之子,其《马射赋》中的“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为王勃的“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奠基。其诗不宜直言,只能用比兴手法耒写,如《咏梅花》。
咏梅花 庾信
常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
树冻悬冰落,枝高出手寒,早知觅不见,真梅著衣单。
(三)唐的“咏梅诗”,白、杜诗之外,尚有王维的《杂诗之一》:“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歇窗前,寒梅著花未。”李商隐的《酬雀八早梅》、柳宗元的《早梅》、张谓的《早梅》、殷尧藩的《友人山中梅花》等等。
(四)林逋(967—1028)字君复,卒谥“和靖先生”。他虽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两联,称誉古今。但他的诗是承袭了晚唐诗风,辞藻华丽,写风花雪月,富情趣,缺哲理,不讲节操。应属于唐“诗人诗”的范畴。如《山园小梅》。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据李日华(1565—1635)《紫桃轩杂缀》所载,林逋的疏影联,脱胎于唐五代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合:应该。微吟:低声吟咏。狎:亲近。
若论身世,他是宋“咏梅诗”作者中的另类。其终身未仕,长期漫游和隐居。他的《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底处凭阑思渺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祗待重来看雪天”是其写照。《孤山隐居书壁》中“山水未深猿鸟少,此生犹拟别移居;直过天竺溪流上,独木为桥小结庐”说明,他还想隐居到更偏僻的天竺山。“天竺森在眼,松风飒惊秋”。清冷幽静、闲淡深远。好像他与国家、民族无关。笔者也未查阅到他爱国、忧民的只言片语。怎能为宋“咏梅诗”奠基!
(五)宋王朝,内忧外患,此起彼落,从未间断。有志之士欲报国而不能,再者又受文人画理论之影响,咏梅兰竹菊者大有人在。现以刘克庄的《落梅》为例,予以说明。
落梅 刘克庄
一 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言落梅之凄惨。 讲“迁客”、“骚人”之坎坷;“过岭”喻韩愈贬谪潮州,“湘”指湘江流域,喻屈原投汩罗江。 花虽落,香仍存。 东风不怜香惜玉,确嫉贤、打击人才。
本诗写于诗人任建阳《今属福建》令时,当时南宋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小朝廷偏安东南,却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爱国忧民的诗人万分痛心。诗人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备受排挤、迫害。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意向曲折地表达出来。另一首《落梅》如下:昨夜尖风几阵寒,心知尤物久留难。枝疏似被金刀剪,片细疑经玉杵残。痛叱山童持帚去,苛留野客坐苔看。月中徒倚凭空树,也胜吴儿赏牡丹。
总之,从宋朝的形势分析,内忧外患,此起彼落,从未间断。因此,诗人多带政治色彩,痛切国事,沉郁悲愤。从咏梅的历史分析,鲍照等已于公元400余年至500余年以咏梅诗自喻节操。净土何时形成?“咏梅诗”与“净土"孰先孰后?从诗人的身世分析,诗人有报国之心,无报国之门,宋八位诗人中七位遭受迫害、处分,最重者是苏轼,次为刘克庄;唯曾巩未遭迫害,但其坚持真理,撰文为怀才不遇者鸣不平。从诗的风格分析,苏轼的“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可作代表。从诗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分析,咏梅诗与画梅同起始,二者结合,“相得益彰”。故只有掌握综合资料(也包括儒、佛、道三家的影响),通盘考虑,深入其中、了介其心、与其融合;学习其作、研究其作,方可得出正确结论,即“咏梅诗”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绝非净土一信仰之作用。
注:
1、净土:佛教谓无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垢染的清净世界,认为佛有无数,净土亦无数,如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净土。
2、宋理学:以儒为主,儒、佛、道互相渗透。始于周敦颐(1017~1073),至朱熹(1130~1200)集大成。
3、讲座听后感:主讲者均系博士生导师级之资深学者,内容有深度,听后收益颇丰。但缺乏广度,若加上边缘学科内容,效果会更佳。如李教授增加社会形势、诗人身世、绘画等等。中国人民大学朱靖华教授研究苏轼四十年,苏轼是全才,讲座中增加苏轼绘画、书法内容,则更加完善。再者,中国书法“四大家”是颜、柳、欧、赵,若称“苏”为“四大家之一”,“赵”放何处?还是称“苏”为“宋四家之首”吧!
4、笔者是研究农作物的,缺乏诗词知识,不妥之处,敬请斧正。
2007年12月25日
附录:
一 其他咏梅者,择其要简介之:
庾信(513—581)字子山,祖籍南阳新野。梁武帝末任建康令,建康失陷投奔梁元帝萧绎,承圣三年(554)奉命出使西魏,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萧绎被害,因此被强留长安,苦不可言。由于身世关系不宜直言,只能用比兴或咏史手法来写。故有:“楚堑既填,游鱼无托;吴宫已火,归燕何巢。”“是以吴起之去西河,潸然流涕;荆轲之别燕市,悲不自胜”等典故自叹身世。。“楚歌饶恨曲,南风多死声;眼前一杯酒,谁论身后名。”既悲叹萧绎的败亡,也流露出自己遭遇的愤懑。杜甫对其评曰:“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等推行“庆历新政”,欧积极参与,庆历五年范被贬,欧阳修也被贬为 滁州太守。后因被蒋之奇诬谤,多次辞职,不准。
欧是北宋诗文革新领袖。改革了唐末到宋初的形式主义文风和诗风,他提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道:关心百事)。他的诗反映了人民的疾苦,议论时事,抨击腐败。更擅长于写个人情怀和山水景物。还擅于论诗,提出“穷者而后工”的论点。他荐拔和指导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澈等散文家。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今居安徽)人。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齐名。曾寄诗范仲淹支持其改革弊政的主张。早年他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主张诗歌必须“因事有所激,因物兴以通”对浮艳空洞的诗风,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部分诗作抒写对国事的关心,如《故原战》等,对守旧腐朽势力的憎恨。论诗注重政治内容。刘克庄称他为宋诗的“开山祖师”。
曾巩(1019—1101)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文受欧阳修赏识,欧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他的《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为怀才不遇者吐气,融注着作者的愤懑和不平。其诗精深,工密、颇有风致。“深于经术,得其理趣;而流连光景,吟风弄月,非其好也。”一生为官,元丰五年母丧,去官,次年逝世。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熙宁三年(1070)拜相,主持变法,因反对变法派猛烈攻击,熙宁七年(1074)罢相。元祐元年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因忧愤而病故。他的诗有感而发,寓意深刻,曲折言志:“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他的游记文“借题写己,深情高致,穷工极妙。”
苏轼(1037—1101)“苏、黄”为江西诗派的开山祖师。苏诗:“即景寄意,因物寓理,意在言外,余味不尽。”都可做到“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王十朋讲苏轼“诗因迁谪更瑰奇。”详情可参考《绘画拾粹》中的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曾被赵挺排挤,又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遭到贬谪。他关心国事,同情人民,有抱负,有识见,讲操守。“丈夫存远大,胸次要落落”,“今年贫到骨,豪气似元龙”是其写照。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绍兴)人。29岁赴临安(今杭州)应锁厅试,名列第一;但因居秦桧孙之前,又因他不忘国耻,于是受秦桧忌恨,竟在复试时被除名。“飞霜掠面寒压指,一寸丹心唯报国”是其心声。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苏州)人。孝宗乾道二年(1166)升史部员外郎,因言者论其越级提升,被免职还乡。乾道七年(1173)孝宗欲用佞臣张悦,他拒不草制,曾使孝宗为之变色,成大乃请领闲职返回苏州。关心国事,勤于政务,同情人民。如“蝴蝶双双入菜花,日常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莫把江山夸北客,冷云寒水更荒凉”等。
陈亮(1143—1194)字同甫,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他力主抗金。淳熙五年(1178)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其爱国愤世之情,慷慨激烈,气势磅礴。其文章说理透辟,气势激昂,可谓“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
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今属福建)人。因咏《落梅》诗得罪权贵,闲废十年。他一生“前后四立朝”,但均短暂。作为关心祖国命运而屡受打击的诗人,他只有感慨:“夜窗和泪看舆图”,“书生空抱闻鸡志”等。他对南宋王朝依靠“岁币”换取苟安的妥协投降路线极为愤慨,作为诗人只有用诗倾吐自己的心声,写愁寄恨
二 虽然前人谓“梅诗最难工”,但宋“咏梅绝句”特多。
王安石之墙角梅:“凌寒独自开。”
黄庭坚之水边梅:“片片点汀沙。”
朱 熹之故园梅:“不应憔悴损年芳。”
苏 轼之落 梅:“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邹 浩之岭 梅:“今日霜缣玩标格,宛然风外数枝斜。”
陈与义之墨 梅:“粲粲江南万玉妃,别来几度见春归。”
黄 铢之野 梅:“一夜霜清不成梦,起来春意满人间。”
萧德藻之古 梅:“湘妃危立冻蛟脊,海月冷挂珊瑚枝。”
陆 游的奇想奇句:“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已达物我为一,融合无间之境界,咏梅诗至此可叹为观止矣!
邮 编:250100 电话:(0531)85305658、88789519
Email : wxm66822370@qq.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