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229|回复: 1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没有“永远的户口”,只有永远的利益

[复制链接]

3

精华

2202

帖子

6661

积分

duke

风起云涌

Rank: 10Rank: 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4-1 11: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看题目就知道,云起时又在说他十分擅长的主题。对此,云起时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是这样子的:说这方面的他能一连说上好几天,而他现实中的同龄朋友们连一句也答不上。当然,云起时已经很少和他们聊此类话题了,现在每每碰面,男的都是喝酒唱K;女的就是说说哪里哪里专卖店什么的,云起时也习惯了。只有碰到35岁以上的朋友才能说一两句,45岁以上的才能畅所欲言。细细分析起来,这大概与云起时的职业以及童年经历有关;须知,在香港那小地方,21岁就能是某政党在某行政区的议会议员了;而云起时14岁以后主要生活在广州——好歹还有14年不是——他用在别处练就的洞察力旁观了广州这10余年变迁。这大概就是他与同龄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他在生活无忧的情况下选择这样的职业而绝不是为了玩的缘故。
  生活不用奔波,奔波也不是为了生活——这在当今的广州城里是难以想象的。为了城里朋友能心理平衡,同时也现实地考虑到空气质量,云起时逃到一乡间建了一小屋,并认识了他的妻子——一个笨笨的活了22年还未被城市生活所同化的女孩子——在一个同龄人看起来不可思议的年龄结了婚。当然,云起时还有很多令他们觉得不可思议的地方。云起时还在乡间认识了不少朋友,同时明白到“物以类聚”这一普世法则的巨大力量——原来“生活不用奔波,奔波也不是为了生活”的广州人大多集中在乡间。他们劳累了大半生,也被歧视了大半生,现在终于可以休闲一下,尊贵一下了。他们可能仍然拿着锄头,却只是为了活动活动腰肢,为了田间的空气,为了发自内心的谈天说地。而曾歧视他们的老广州,则至今仍被那废气包围着,从早干到晚;要不就是每逢周一聚集到中央公园举着旗子讨工龄。
  世事如此,俗语所言“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真不差矣!
  二十年前的城里人,是工人。每月固定工资,有劳保;生病看医生的,大人小孩都可回单位全额报销;所以那时的医生问诊除了问“哪里不舒服”外还要问你“有无得报销的”(方言,即“有没有单位报销”),若是有的话,就开些贵一点好一点的药,或多开一两剂;病人当然是欢迎的,不像现在。他们生活得体面,干净,有保障,而且“领导一切”。
  而二十年前的乡下呢?他们在城里人的话语里是“揸7”(“揸”是手握的意思,“揸7”是手握锄头的形象性,歧视性说法),是“金脚趾”(即说乡下人成天在田里光脚,脚趾甲里是“金色”的)。三更半夜起来割菜,到城里卖得几个破钱仅够填肚子。穿得土,而且脏兮兮的,张口就是抽大筒子烟而闹成的金牙。生病了,条件好点的地方才有合作医疗,报个几成,其余的自负。
  那时的乡里女孩子嫁了城里人的,几乎和现在中体彩五百万一样的概率,可遇不可求;但他们的孩子仍会被城里邻居讥为“卜仔”(乡下仔)。
  这天壤之别不能没个理由吧,靠什么划分呢?答案是:户口。
  居民户口的,仿佛才是人;而农业户口仿佛相应的就不是了。城里人对乡下人斜着眼歧视;而乡下人则低下了头反而歧视城里人娇生惯养,同时心里羡慕得要死。那时城郊村子里,每年都会有一两个名额可以转成居民户口。那些乡下人就为这名额几乎打破了头,明争暗斗,千方百计送礼走后门;为的就是变成居民户口,摇身变个城里人,工人。到城里上班,当职工,而不像曾经的“同类”那般地就是到城里打工也才是个什么“外工”“临时工”。为了这样一个户口,当事人没个三两万是办不到的,而那时“万元户”相当于现在的百万富翁了,大多骑着摩托车穿街过巷,属于“先富起来”的了。城里人似乎不愿这样极少数的大众偶像是个“农业户口”,因此给他们开这一扇子窗,好让他们花点钱钻进来;一来“万元户”得以变成居民户口,二来也好彰显居民户口的价值。
  但那是80年代的事了。到了93,94年,广州经济起飞,外资涌入,逐步地,这样一成不变的局面被打破了。农民土地被征用,建起了工厂,批发市场,商店。农民手里的“7”(锄头)变成了土地股份证;工厂,市场的租金通过村委分到了每个人的手里。“土能生白玉,地可出黄金”这祖宗牌位上的对子终于成为现实!随着时间的推进,城郊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开发,不少农民真正做到了洗脚上田——连菜地也没有了。伴着经济起飞,广州资产的升值,他们能分到手的股份逐年增长。以07年广州河南的康乐,大塘为例,他们每人每月能有千多元的固定集体租金收入,年底有股份分红,每人数万;而90年代初就发展起来的三元里,红星村等更是令城里人为之侧目,他们最少的一个“队”每人一年也能分个七八万。村民们有钱了,纷纷建房保值,茅房变成了广厦千万间,杜子美的愿望在他们身上得以实现。
  由于外资需要的不仅仅是土地,还有劳工,因此,大量外来工适时地涌入广州——这就是90年代初的“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的由来,更是年初雪灾而火车站之所以能聚集那好几十万人的缘由。农民建成的房子成了外来工的栖身地。外来工赚钱交租,农民除了土地租子外还增多了这项房租子;以三元里为例,他们每户至少有三栋房子,一栋自住,两间出租。以一个床位三四百元的保守计算,一层可住八至十个人,四五层的,一个月就能收个一两万一栋;两栋!由于租户太多,他们管不过来,同时也学会了市场经济的方法,将房子发包,让别人来管,每个月给屋主两万就是了,额外的由操心的那人赚吧。他们落得个清闲。没事,打打麻将,逛街购物;须知百佳超市也建到他们楼下来了。每年出游一到两次,都是“队”(经济社)组织的;最初去的是清远,海南,再就是华东五市,北京,西双版纳;到现在连“八国联军”的故土都踏上了。如果说到“星马泰”,他们会说:“切,老子‘队’里去,自己去,前后都去过好几回了,在新加坡也没丢过一回垃圾。”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都是为了生活过得更好。但同样的经济腾飞,人们的际遇却是不同的。
  这边厢,城里。由于开放了市场,不论是工厂,商店,都受到了外资的冲击。在先进的管理,完全市场化运作的对手面前,国营企业前仆后又仆,倒下一个又一个。曾经的铁饭碗打破了,拿着些许遣散费,自谋出路!名曰“下岗”。工人,成了新时代的一个贬义词,从神坛落到了地狱,像新时代的很多东西那样。在那90年代初,不少人预见到此等局面,纷纷出来创业,不等工厂倒闲了。那时候规定,自行“跳”出来的以后没有工龄。但他们看着外面变化着的世界,掂量着——在厂里可还是“做是36不做也是36”,而外面有商机!他们还是“跳”了,名曰“下海”。以后,有的人发财了,有的人却破产了。而更多的人落得个工龄没了,存折空了,还有个儿子要供他上大学呢!40多了,到哪也找不到好工作,去当个门卫,一个月七百;供儿子上大学!现实造就了很多这样的家庭。据官方统计,单单广州早年下海而重新申请工龄的就有十多万。他们之中的一部分,每周一都到中央公园集会,举旗子讨工龄,说政府不管他们了;说到底则是他们无可奈何下的“耍无赖”举动。
  有的好一些,没跳出来,年龄一到就有份退休,到白云山唱歌;但城里百物飞涨,仲有退休也只能保住自己。儿女们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工作不像父母当年那样子稳了,每每做事是一份又一份,找工作和工作的时间几近相等。养儿防老?不,儿女还要靠他们的老父老母呢。要他们帮着照看小孩,还指望他们的那份退休金能补贴一下家里,因此孝子不少。
  时代变了,有人遇见得到,但更多的是出乎意料。
  早年想方设法将农业户口转为居民户口的,当初满以为将来的生活一定比还在乡下眼巴巴的那帮要好。殊不知,眼巴巴的那帮现在早就过上不愁吃不愁穿,只留心那里好玩,去哪SHOPPING这样的日子了。反倒是“聪明”的他们还在为糊口而犯愁,手停则口停。
  经济发展了,万元户早早就失去了昔日的尊严。他们也没有远见,想不到置业升值,把钱攥到现在反倒不值钱了。他们的懊恼可想而知,好像本属于自己的东西硬是被自己千方百计地抛弃了,还一度沾沾自喜;现在回过头来,才发现自己是一大傻蛋,那抛弃了的东西恰恰是最宝贵的东西!因此,他们活动起来了,就像当年。他们曾经有办法钻出去,肯定有办法再钻回来——他们如是想到。但眼巴巴的那群早变聪明了,多一个人就要多分一份;这倒其次,气不顺的是早年你“胜了”,而现在事实证明他们才是胜者,结果出来了你却想站回来讨便宜,哪有这样的好事?攥着,炫耀着手里的股份证,一众人变成“铁板”一块,团结可是他们一贯的强项。
  乡里的姑娘现在哪还愁嫁呀,每人名下都有一层至一栋不等的物业,外加一个会“生白玉,出黄金”的股份证。她们就是嫁了,户口也不会迁到男家,男的如果是城里的当然不会介意,他们还梦想着迁到女家呢。姑娘们一下子身价百倍,成为炽手货。有人还会因为她们是乡下妹子而嫌弃她们吗?如果有,大概只能是傻子。他们的儿女不会再被称作“卜仔”;长大了,能自己供自己上大学;工作是为了理想,为了证明自身的价值,而不是为了供楼,糊口,彼于奔命。他们活得潇洒——这是要有底气的——受到上司打压,不平对待,可以“东家不打打西家”,立马走人;大可不必像别的那群那样的厚脸低头打哈哈。
  房奴?这不是属于他们的词汇,他们是房子的主人。单是这样一条,他们足以吸引万千少女——谁不想自己住着的是自己的房子呢?他们赚得了钱,考虑的是买车,是再置业。他们重视文化,不像父辈只会打麻将,但他们读书可不是一个劲地为了就业,而是为了自身价值的提高。他们文化与金钱俱在,品味与房子齐有,也成了烫手的山芋。 
  2002年起,农业户口的近郊村民全部改成居民户口,名曰“农转居”。所有股份不变,只是变个名字。嘿,那名字,他们还会在乎吗?而那早年钻出去的就更心理不平衡了。可是,世事就是如此,每每不以意志为转移——革命前辈说的确是真理。
  改成居民户口后,社保来了,医保来了,花五六万买了那十五年供款金,男的六十,女的五十五,就能享受社保医保了。
  城里人有小退休;乡下汉有大股份!和他们谈天说地间,我每每戏言:“现在你们真正是翻身当‘地主’咯。”他们大笑,发自内心的笑。他们脚趾甲里的“黄金”现在的确变成了真正的金子。
  哎,不由得叹一句: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大千世界并不是小小的32开能够言尽的,眼睛永远是抬起的好呀。世事万变,道理每每蕴藏其中,只待人去发现。这其间,将世人像小丑般地指左指右的,不是什么户口本上的“居民/农业”的字样,而是利益;在此套用丘吉尔的话吧。其实,此言适用处颇多。
  
  
  
游走边缘

3

精华

2202

帖子

6661

积分

duke

风起云涌

Rank: 10Rank: 10

2#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12:09 | 只看该作者
像这样的文字,只须顺手拈来,随口而出;写着,就像和一老朋友聊着天似的。

城里人有小退休,乡下汉得大股份。此句原创,特此说明。
游走边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2202

帖子

6661

积分

duke

风起云涌

Rank: 10Rank: 10

3#
 楼主| 发表于 2008-4-1 20:23 | 只看该作者
哈,俺将这篇到处发,结果一整天了连一个回复也没有,查看也少得可怜,冰似的冷 完全预期内。足见云起时的独特,还有,还没被内地同化矣。
游走边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220

帖子

660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4#
发表于 2008-4-2 11:01 | 只看该作者
广州的农民这么HAPPY~~~内陆的利益天平可还是没转过来~~~这里不谈什么政策或者政治,但是“根红苗正”始终是利益的即得或者即失。
      歌德称之为时代的马车的东西并不是由属于人的理性驾驭,不如说是马车自己的向前的冲动,属于人的理性被这种冲动所激起的群体无意识所大写以后只是其实施的策略和借口。
      如果就这么说理性无意识的作为一种探照灯为马车指路,那么这是一种蒙蔽,实际是被马车所驱赶的人为了在黑暗中看清所谓的方向——这种视力的开放是被人类集体的恐惧所无意识要求的,理性被自己所要求,为了安慰人类脆弱的灵魂;更是一种投机,色子就是理性,点数就是出生的“根红苗正”指数。
      人不在马车上,而是马车下的这条马路。马车在通行的时候也不忘温柔的抚摸,但其强度却不足以用人类的词汇——践踏——加以形容。
      当然,由于视野有限,才疏学浅,这里看到的只是一定范围内的情况,而这范围就更加超出不了一个国家的范围了。
带上Dedalus的翅膀,我将飞向Ereignis之处。让Lichtung的静寂,引导我Ulysses的归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2202

帖子

6661

积分

duke

风起云涌

Rank: 10Rank: 10

5#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6:33 | 只看该作者
哎呀,今天才幸运地捡回一条小命 得益于俺的鼻子还管用,还有仍记得如何使用灭火器 ,要不然,火苗惹上了旁边的煤气瓶,那我此刻定不能坐在这里回贴了,可能就这样烟消云散了 太可怕了!
游走边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6

精华

2048

帖子

6209

积分

duke

Rank: 10Rank: 10

6#
发表于 2008-4-2 19:22 | 只看该作者
云起时你们那边为什么要用煤气瓶,不用天然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2202

帖子

6661

积分

duke

风起云涌

Rank: 10Rank: 10

7#
 楼主| 发表于 2008-4-2 19:25 | 只看该作者
哎呀,那是乡下小屋呀,那里还没通天然气
游走边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338

帖子

1014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8#
发表于 2008-4-4 13:55 | 只看该作者
为捡回小命的云起时干一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精华

2202

帖子

6661

积分

duke

风起云涌

Rank: 10Rank: 10

9#
 楼主| 发表于 2008-4-4 19:40 | 只看该作者
原帖由 怜悯心经 于 2008-4-4 13:55 发表
为捡回小命的云起时干一杯.......

嘿嘿,老兄,干杯!
游走边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629

帖子

1893

积分

baron

Dionysos狄俄索斯

Rank: 6Rank: 6

10#
发表于 2008-4-4 19:44 | 只看该作者
酒呢?........
春日观花,夏日听蝉,
萧吹秋月,洒饮冬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10 23:32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