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热爱卡夫卡或曹雪芹的小说,并曾作研究的话——最好是自信也能写出这样的文字——看懂一部电影是轻而易举之事——质量越好越容易看懂——这就像下围棋,越是高手下的棋局越是容易背记——而像近日风头正劲的那部,真不知是否该算作电影,其嫌疑处仅仅是它也能在电影院上映罢了——习惯上总是把电影院上映的东西称作“电影”。(原谅我这般狂热地使用破折号,因为太有感触了,虽然这破折号很短,并没有赤道那么长——参见《克尔凯郭尔日记选》)
云起时是一个追求美好事物的人,近日发现这部《音乐之声》即是一例。这是几十年前的旧片了,也许并不适合“永远站在时代前沿的各位体面青年”。当然了,云起时缺点多多,永远不懂得时尚与落伍之分只是其中一个而已。也许这是过分追求美好事物所引致的吧,怎知道呢;也或许是从来不设界限才让我得以追求美好吧,也不能知。
对于《音乐之声》这部电影,就算没有看过的都应该听过它里面的歌——中国的教育体制虽然弊病多多,但总不能说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吧——在小学的时候,我们已听过里面欢乐的《DO、RE、MI》、温柔的《雪绒花》、活泼的《牧羊人之歌》——也许“时代青年”们多少患有一点失忆症——我这只是从“时代”一词得出的笼统结论,但他们喜新厌旧的速度之快,能将昨日还顶礼镆拜(云起时是不会轻易打错字的)、狂热追求的东西今日就突然不喜欢的能力,让我不能不这样战战兢兢地倾向于笼统的推理——不是吗?
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纳粹德国并合奥地利之际的故事,以我看,它有如下几个分主题——大自然、童真、爱情、国家。当然了,最大的主题是音乐。故事发生在萨尔兹堡——这个音乐神童莫扎特、指挥巨人卡拉扬的故乡——一个最容易让人想起音乐的地方。
难忘一开始的那几个长镜头——绿白相间的积雪高山,戈尔巴乔夫式的狭长大湖,分散聚集的欧陆建筑——要是有谁这阵子留意环法赛事的话,也能见及类似景色——然后是蓝天、和缓的山坡、碧绿的草地,镜头不间断地,移到了我们的主角——修道院候选修女玛丽亚身上。然后一曲《The hills are alive with the sound of music》欢快地唱出了这碧水高山、蓝天白云,如诗人一般,也如顽童一般——诗人与顽童本就是相近的两类事物吧,谁能否认呢?曲毕,山下修道院做弥撒的钟声响起了,玛丽亚忙冲下山——不出廿米就折返了,忘了拿修女服——她又迟到了。
如果以西洋歌剧的形式划分的话,主题音乐之后可算是第二场,诉说了修院中的玛丽亚。影片先以弥撒中严肃的修女作了对比,也回应了主题音乐前的情节。然后用修女六重唱形象、生动——搞笑地唱出了玛丽亚的性格与修道院表现——留意这段音乐后来在玛丽亚婚礼上又再重现了,这是该片一个特色,用音乐将相关主题作对照或起始、总结。玛丽亚匆匆赶至,喝了口水才发现了院中立着的修女们,然后调皮地摇摇头,接着修女们——“How do you hold a moonbeam in your hand”。修女么么稍后见过了玛丽亚,么么深知玛丽亚的孩子性格,因此应冯特普上校的要求,选了玛丽亚去当上校家七个孩子的家庭教师。玛丽亚有些失望,但稍后即兴冲冲地来到了上校家里。接着,是上校用哨子“吹”出孩子们,孩子们很经典地作了自我介绍——这里很难述说,要看过才知道。玛丽亚知道了自己是这个失去了妈妈的家庭的第二十个家庭教师了,作好了准备,但还是被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地作弄。直到一个雷雨之夜,玛丽亚觉察了大女儿丽纱与邮递员的幽会,以及弟妹们因雷声都跑到了玛丽亚的房中在玛丽亚的安慰下学会了勇敢,这才使她和孩子们成为了朋友。这两段戏同样有两首美妙的歌曲,幽会那场戏那首《You are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到后来丽纱失恋而玛丽亚安慰女儿的时候又会再出现,只不过词改了。
与孩子们成为朋友之后,玛丽亚给他们做了游戏服,趁上校去了维也纳之际,带孩子们四处游玩,让一向在上校严格管教下连唱歌也不会的孩子们燃起了应有的童真;随后的一幕,就是那首著名的《DO、RE、MI》。
上校与男爵夫人及老朋友从维也纳回来,路上看到有孩子在树上摘果子,还以为是乡村顽童,及至家中不见了孩子们。正当此时,玛丽亚与孩子们划着小船在湖上出现了,孩子们站起来与父亲热情地打招呼,不料小船翻倒了,众人一如落汤鸡。上校不快,训斥孩子们去换衣服后,要再训斥玛丽亚。男爵夫人识趣地离开了,及后上校与玛丽亚就教育孩子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玛丽亚被勒令马上离开。
但当上校回到家中时,竟发现孩子们正在为新来的男爵夫人唱着欢迎歌——孩子们会唱歌,这是上校想都没有想过的。他看见路过大厅的玛丽亚时明白了一切,立即挽留住了玛丽亚。此时玛丽亚兴奋得冲上了房间,背景音乐是《DO、RE、MI》的主题。
下一幕,是玛丽亚与孩子们表演木偶戏给上校、上校朋友及男爵夫人看。是那场轻松活泼充满童真的《牧羊人之歌》——此幕后来不知被一而再、再而三地搬上舞台多少次了。这段音乐后来又被安排成上校与玛丽亚情定的那只舞,而《牧羊人之歌》本身也是爱情主题的。
上校的维也纳朋友见识了孩子们如此有天赋,想出要特普一家参加奥地利音乐节的主意。上校不同意,玛丽亚就用歌唱来化解,要孩子们耸踊上校也唱一曲,给了上校吉它。上校局不过众人,只好一展歌喉,这就是本人于此剧最爱的一首歌——《Edelweiss》(《雪绒花》)。此曲温柔无比,尤其与故事情节及场景结合起来听。影片将如此柔美的一首歌安排给片中最严肃的上校来演唱,可算是花了心思的,这不仅与后一国家主题以暗示,而且很好地诠释了奥地利人的音乐性格。
接着一幕,是上校为孩子们举行的一次家庭宴会。男爵夫人几作为女主人去招待客人,她与上校已到了谈婚论嫁的时节了。孩子们要玛丽亚教他们跳舞,却不想得以与上校跳了一曲。一曲完毕,玛丽亚满脸腓红,连上校也有了感觉。此曲在故事情节上作为玛丽亚与上校爱情发展的主要述说,在宏观意图上,也是突显奥地利人能歌善舞的特点,看到这里,让我想起了每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男爵夫人看到他俩如此,内心不快,意欲有所为。而于此时,故事却笔锋一转,安排了一场孩子们向宾客们道晚安的合唱歌曲。此歌淘气、活泼。将孩子们在玛丽亚教导下越变越可爱的性格作了很好的诠释,也为日后玛丽亚的离开作了孩子们的铺垫。及后玛丽亚被邀请继续倍伴众人进行宴会,玛丽亚局不过,只好答应了上房换衣服。怎料此时,男爵夫人跟了上来,一席很体面很婉转的话,将玛丽亚说服了,离开特普家。此处情节过快,但考虑到影片总体上的阳光性,这类勾心斗角的段落被简约处理,也是影片的一个特点——及后讲述到有关纳粹德国时候的段落也是这种做法。总之导演的意图是尽量不干涉影片的乐观与阳光面。
玛丽亚回到了修道院,影片用一场男爵夫人与孩子们玩皮球的戏述说了孩子的失落及其与男爵夫人相处的不协调。上校在孩子们面前宣布了与男爵夫人的婚事,孩子们闷闷不乐地上前亲吻将来的妈妈。而男爵夫人也觉得与孩子们很难相处,暗地里与朋友说将来打算将孩子们送到寄宿学校。
这边婚事在筹办,那边厢孩子们却自己找到了玛丽亚的修道院,想见玛丽亚,问她为什么不辞而别。修女们对孩子作了婉拒,孩子们失望而回。么么知道此事后,又与玛丽亚进行了谈话。她看出了玛丽亚突然回来,又心情不好,已猜得事情的七七八八。劝导玛丽亚,修道院并不是逃避现实、逃避问题的场所,鼓励玛丽亚勇敢追求幸福生活,走上帝安排每人所要走的不同道路。这里么么的唱段如咏叹调般优美。
正当孩子们不开心,想起唱玛丽亚在打雷那晚上所教的“不开心时唱的歌”时,玛丽亚回到了孩子们的身边,并见过了上校。上校也猜得一些原因,欢迎玛丽亚的归来。
一天晚上,上校在阳台上望见了在花园里心事重重的玛丽亚。男爵夫人也瞧见了,生怕上校变心,马上谈及到婚事。怎料男爵夫人却弄巧反拙,反而更坚定了上校的心思,当面取消了婚事,男爵夫人不等上校说明,识趣地自我退出,回维也纳去了。这里的处理也和上述劝玛丽亚走的时候一样,因为影片的总体风格而不得不简略处理。
而顺理成章的是,上校与玛丽亚终于表白了各自的心声,并决定了婚事继续举行,只不过女主角不是男爵夫人,而是孩童般的玛丽亚。
后一场即是玛丽亚与男爵的婚礼。辉煌庄重的管风琴响彻了教堂,玛丽亚在修女们的护送下步入教堂,在大女儿丽纱的倍伴下走向了帅气的上校。而此时的背景音乐却是影片开始时修女们论及玛丽亚性格的六重唱。这是一个很有心思的安排,似乎也暗示了影片一个主题的结束。
就在上校夫妇到法国度密月的当下,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强行合并。其实关于国家主题并不是这里才出现的,在早前上校与邮差的对话以及宴会宾客中的军官的话语已暗示了此主题。与大女儿热恋着的邮差迷信了纳粹思想,不再与丽纱相处。而上校一回到家,即发现大门上竟被挂上了纳粹旗帜。愤怒的他一手将其撕成两半。
邮差送来的电报给了特普家一个事实——他必须即赴柏林,接受德军的任命。上校不从,不当回事。此时玛丽亚觉察到女儿失恋了,母女两人私下对话。玛丽亚安慰女儿,用的却是丽纱与邮递员幽会时的那首《You are sixteen going on seventeen》,算是女儿爱情主题的起与始了,别出心裁。但当时的德国是强大的,个人怎能反抗呢?上校打算携同家人逃往瑞士。这天晚上,他们不敢启动汽车,打算一路将汽车推出城外才打火出发。不料却被纳粹军官发现并截停了。上校辩说他们是往当晚的音乐节,军官不信,上校拿出当晚的表演名单,上有他们家的名字。军官辩不过,只好答应他们参加完演出才押他到柏林任职。并一路倍伴他们到音乐节现场,坐在了前排。
上校一家参加了演出,先是合唱《DO、RE、MI》,过程中两位家长的表现与片中此曲作了对比。之后是上校的独白与演唱那首《雪绒花》,唱至“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时,上校哽咽得唱不出了,玛丽亚与女儿们上前,与父亲一同合唱,唱至“Bloom and gow forever.....Bless my homeland forever"时,台下观众来了大合唱,而纳粹军官的脸色显然变了。这就是影片对对抗纳粹德国的最高情节,大有杜诗“国破山河在”的意味,作为音乐之国的奥地利最起码还有音乐是不可被征服的!——打趣地说一句“国破音符在”。 :)
随后,特普一家还演唱了那首孩子们在宴会上为宾客而唱的晚安歌,这里成了道别歌,又是别有一番滋味。音乐节完了,特普家得了一特奖,正当灯光照着演员通道好几次盼着请出特普一家领奖的时候,等来的却是守卫的身影——特普家逃跑了!
军官们马上驱车追赶。追至修道院,特普一家躲在了里面。士兵们(包括曾与丽纱相恋的邮差)闯了进来大肆搜索。玛丽亚们躲过了大队人马,却被多了心眼的邮差发现。邮差见旧情人丽纱求他放行,有些犹豫,举枪不发,也不叫来别人。上校到底是军人出身,此时临危不乱,言语迷惑着邮差,一步一步接近他,夺去了他的手枪。邮差此刻才醒悟过来,大声报信,到底还是背叛了特普一家以及过往与丽纱的爱情。特普一家慌忙驱车逃跑,士兵们也赶紧去开车,不料,车子已被修女们做了手脚,发动不起来了。这里情节处理也是如此,并没有什么惊险的追车场面,而是四两拨千斤式的点到即止,别开生面,也不损害片子的整体风格。
特普一家驱车至阿尔卑斯山下,然后携家翻山去瑞士。这影片的结尾处,阿尔卑斯山的风景再次重现,作为对开头的回应,也隐喻着大自然这个人类最好的归宿,大自然这个主题也随着影片的结束而结束。
影片的很多场面都成经典了,更赞叹导演的别出心裁。在那七名子女中,自觉四女儿布姬塔最是可爱,当然了,小女儿也很童真。
与当代大导演的无奈有所不同的是,这部长达三小时的电影与《宾虚》一样,竟没有一个裸露镜头也能夺取奥斯卡,这是它明显胜过《辛德勒名单》、《铁达尼号》、《阿甘正传》等著名电影的地方——起码大陆在引进之时不用费尽思量删来删去的。
[ 本帖最后由 云起时 于 2008-7-17 11:5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