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最近的感悟

[复制链接]

3

精华

2202

帖子

6661

积分

duke

风起云涌

Rank: 10Rank: 1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8-19 10: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最近在读词,唐朝至1949年的900多首词,所感甚多。
  那种感觉不完全是读杜诗时的感觉。那种触物而发,缘于真情的方式太让人佩服了!这与杜诗还是相近的,不同的是那种形式更为洒脱。词虽然格律甚细,不好写,但胜在词调多,不仅可以多选择,还可以创调;缘情、创调,这才是诗歌之所以为诗歌的生命力。缘情、创调,这也是人生很好的一种生存方式吧——真诚地,走向自己、走向他人。
  当然,词发展至今,并非死气沉沉的,它的生命力还在,这是因为生活还在,人还在。
  我们也许终生工不了一首词,但我们可以像一首词那样生活,那样感悟。这正是词这种文学形式所达到的境界。它的创作与欣赏形式注定了很难从人们的生活当中消失,这是因为,它暗合了诗人的天赋;而就像六祖慧能所说人人皆有佛性一样,我相信,人人皆有诗性,就算是文盲,也可以诗意地生存——或比一个诉之于文字的诗人更加地诗人呢。
  至此,我认为在中文领域里,词这种文体在创作方式的起始点方面已经很完美了。那个我之所谓起始点,即诗人感悟人生、世事的方式与词的创作起始点是重合的。那仿佛是技巧乃至一切所谓文学主义之后的,更为根本的东西,是人对生活、世事所采取的方式的一种了。
  我还没有能创作出半首词,但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也曾这样像词一样地生活过,并生活着。
  这样些900多首词,很多的,当我读到的时候,它仿佛在对我说:“看,我也曾经像你这样子呢。”听见它的话,我不是感到什么自信,深深感到的是对历代词人的一种悲悯之情。他们留下的仿佛不只这具体的一首首作品,而是他们在这世上所走过的一个又一个的足印。这些足印代表的,除了这些书写了文字之外的,还代表了那些没有留传后世一个字、甚至没有写过一首词的词人。
  读出了这些感觉,我一下子背不下这些优美的词了——我甚至觉得一下子已将它们全背下了,或是说,根本已不需要背下了。
  这样的作品,对我来说就像是一只只渡河的小船,我在某天乘了它们其中的一只,渡过至彼岸。我必须踏跃而上,在这样一片别样的土地之上,也走出属于自己的脚印。也许某一天我也会造出一两只小船,但这已不是重要的事情了。
游走边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6 17:10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