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7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歌的声音

[复制链接]

0

精华

15

帖子

45

积分

newbie

Rank: 2Rank: 2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6-12-21 18: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聲音在莎士比亞的詩中,有渲染氣氛和维系全剧悲傷情緒的作用。《哈姆雷特》中,復仇者的敲門聲:嘭,嘭,嘭。是命運的黑夜踩進罪者的宮殿。夜中,讓人心痛。詩歌翻译中,很大的問題是原作“失去了聲音”。異國譯者很難將原來作品中用母語表达的那種獨有的節奏、韻律,歌唱的感覺传递給我們。而“歌唱”是詩的靈魂。如果無法領略詩行吟遊唱的美,看着一堆有明確錶意的文字堵在眼前,跟捧着美人的屍體沒有區別——她“本應該”很美,卻無法领受。所以不要看翻译的詩歌啊,如果妳對異國語言所承载的文化不夠靈通。在中國,自新詩走紅后,詩人們很少再註意聲音,節奏,韵律于詩歌的重要了。很多詩歌節奏拖遝,錶意簡白而且断句太長。讨厌四平八穩卻不端庄的文字。我覺得文字在形式上有兩种:如果你穩重沉悶,就要有內涵——整肃理性,閃燿智慧的光芒;如果只是抒情慨嘆,就要輕盈靈秀,充滿真誠的率直。詩歌,它的文體——歌者,吟也,決定了輕盈、靈動,洋溢着流動之美是它應有的色調。聲音、韻律、斷句給詩歌唱的靈魂,賦予它流動的美。 我喜欢的几首新詩,都是在韻律上有特別之處的佳品。
   
    《雨巷》是現代詩歌最美的一篇。叶聖陶說它“開啓現代詩歌音律上的新時代”。借用音樂回环往復的形式,對某些音符反復吟唱,如泣如訴——“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 憂傷、孤獨、彷徨的意境鬨然而出。如歌般的斷句加強了輕叹低吟的傚果——“悠長、悠長 / 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 / 一個丁香一样地 / 结着愁怨的姑娘”。  林徽因的《深笑》,個人認為是她最好的詩:“是誰笑得那樣甜,那樣深 / 那樣園轉?……”這裏的斷句象漂亮的休止符,讓三個叠句有了小調的跳躍。“清泉底浮动,泛流到水面上 / 灿烂 / 分散!”  呵呵后面倆彈簧似蹦起的跳躍音象不象少女短促的巧笑,造出輕快的愉悅感。跟着诗歌声音美出来的是怎样理解美的问题。我觉得流动即是美。写《现代绘画艺术》的作者说,古典绘画中,画家着意在平板的画布上创作弯曲——线条的弯曲,构图的层次感。他发现,流动的线条,有张力的空间,最美。我万分同意。敦煌的飛天特別美,因為她們水袖飛舞,肢體曼妙,有线条的流動。有天跟阿必看一人造美女的报道,那个女孩哪都标准了,但就是不漂亮。我说女人的漂亮主要在风情,活色生香,风情万种。不在容貌。这可能也是对美在流动的一个旁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6 22:55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