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国时期的鬼谷子——司马徽
□ 流 星
司马徽(公元174-208),字德操,颍川阳翟人(今河南禹州),道号“水镜先生”,三国名隐之一,他素以“知人、育人、荐才、克己”而著称于世,由于他善于知人,又被世人称为“人鉴”。他一生无意仕途,一直隐居山野之中,也没有让人称道的丰功伟绩,所以他的名气远远比不上孔明、庞统、郭嘉之辈,但他却是孔明、庞统诸多名士的老师,正如战国时期的鬼谷子,一生隐居山林但他的二个弟子孙膑与庞涓却能够左右天下的得失一样。
在《三国演义》中司马徽一共才出场二次,但小说却生动的刻画出了一位不慕世间功名利禄甘愿终老林下,胸怀满腹经纶,善于识人却又吝语一言的一代名隐飘逸洒脱、与世无争的形象,历史上的司马徽与小说中的相去不远,的确称的上是一位饱学、志洁的隐人贤士,他自幼饱读经史,才高学广,且有君子之风,只因他不愿挤身仕途,参与各路诸侯之间无谓的厮杀,于是下决心隐居故里,躬耕度日,但他不出山门却能知天下事,可以说他是惟一一个在孔明之前构想出三分天下的人。刘备初见水镜时曾说:“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水镜却说:“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并向刘备推荐说:“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后来刘备虽然寻获诸葛孔明,但水镜却仰天大笑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虽然小说中这句颇有“智化”水镜之嫌,但后来的三分天下以及刘备最终未能一统天下却应证了他的一系列预测。
《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段,刘玄德问小童:“汝师与谁为友?”小童曰:“与襄阳庞德公、庞统为友。”玄德曰:“庞德公乃庞统何人?”童子曰:“叔侄也。庞德公字山民,长俺师父十岁;庞统字士元,少俺师父五岁。一日,我师父在树上采桑,适庞统来相访,坐于树下,共相议论,终日不倦。吾师甚爱庞统,呼之为弟。”其实这件事是发生在汉献帝兴平2年(公元195年),司马徽大约20岁刚出头,一日他正在树上采桑,荆州襄阳的少年才子庞统乘车前来拜访。18岁的庞统心高气傲,对安于垅亩的司马徽很不以为然,便说:“大丈夫处世,当束玉带,穿紫衣,建功立业,福荫儿孙,怎能如此平庸地虚度一生呢?”司马徽听了庞统的话,就坐在树杈上从容地对他说:“年轻人,你下车听我说,你只知道急功近利,追逐功名利禄,却不知一旦走错了路,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痛苦。你什么时候见过身居华屋丽院,乘坐肥马金车,姬妾成群的人能够成为真正的天下英才,人间奇士呢?人各有志,即使现在有帝王之尊,千驷之富给我,我也不会为之动心。”庞统听了司马徽的一番话,感到十分惭愧,下车向他赔礼道歉,从此两人结为了知己,笔者虽然不知道历史上庞统到底有没有拜司马徽为师,但司马徽的这番话对庞统的影响是具大的,至少也可以称为“一字之师”吧!
后来司马徽为避战乱迁居荆州,在襄阳他与当地名流庞德公、庞统等人交往密切,并且在此结识了中州名士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饱学之士,并遇到了躬耕于南阳卧龙岗的诸葛亮,通过交往,他认定诸葛亮有王佐之器,君相之才,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天下奇才,并把他比做“卧龙”(最先将诸葛亮比作“卧龙”的却是庞德公,据《襄阳耆旧记·庞德公》载:“先贤传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庞德公是诸葛亮求教最多、最尊敬的一位老师,司马徽只能算是诸葛亮的第二个老师)。庞德公、司马徽以农桑书琴自娱,高雅清白、隐逸自得的处世风格和不仕刘表,人格自重,傲视权贵的政治态度,对青少年时期诸葛亮的影响也是非常明显的。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七月,曹操南征,刘琮率荆州降曹,司马徽也为曹操所得,当时曹操因郭嘉去世,身边正愁没有可以大用的谋士,就当曹操想大用司马徽之时,司马徽却病死了,司马徽的一生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业,但却以博学多才,志德高洁,尤其是以识人之能而永远留名于史册!!如今在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城中还保存有水镜庄风景区,该景区在1994年被国务院纳入国家级隆中风景区的总体范围,成为国家确立的三国旅游开发热线之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