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纪是不稳定的,浮动的,不可捉摸的,外部世界与人的内心都像是迷宫。我不理解这个世界,所以我写作。”道出此言的法国作家阿兰·罗伯-格里耶,在中国拥有大量拥趸,甚至被誉为“一代文学青年的指路明灯”。2月18日,这位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人物、著名电影人,因心脏病在法国诺曼底城一家医院逝世,享年85岁。他因为心脏问题在这家医院接受治疗已经数周。《世界报》称他是“上世纪后半叶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可能也是在法国之外最知名,却最不得法国人喜爱的作家”。
格里耶1922年生于法国西部重要港口城市布勒斯特,青年时代就读于巴黎农艺学院,1949年大学毕业后做了农艺师。1951年,从非洲返航法国的轮船上,格里耶突然萌发了从事文艺创作的念头。1953年,格里耶以处女作《橡皮》登上法国文坛,该小说被视作“新小说”的里程碑式作品。1954年,《窥视者》的发表,更使格里耶声名大振。
就像他进军小说创作领域一样,格里耶始于上世纪60年代的电影之路也是独树一帜,且颇有声势。1961年,他的小说《去年在马里安巴》,由法国新浪潮电影著名导演阿兰·雷奈摄制成电影,被视作新小说和新浪潮电影的完美结合,并于当年摘取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在格里耶看来,电影艺术比小说更适于客观地记录世界,因此,从《去年在马里安巴》开始,他便积极从事电影创作。他创作并导演了《欧洲快车》、《撒谎的人》、《欲念浮动》、《使人疯狂的噪音》等影片。他于1963年单独摄制的影片《不朽的女人》曾荣获电影奖。1998年,格里耶的《橡皮》、《窥视者》、《嫉妒》、《去年在马里安巴》等几部重要作品的中文版出版。
2005年9月的第12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罗伯-格里耶作为法国作家代表,出现在博览会上,在国际展览中心做了两个小时的讲座。他还曾在1984年和1998年两次来过中国。1998年他到了广州、桂林、香港等8个城市,并分别在广州中山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做了两场小型讲座。
记者昨天获悉,为了表达对格里耶的深切缅怀,曾引进出版过“格里耶作品集”系列的译林出版社,将以独特装帧新推格里耶小说纪念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