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50|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独幕剧 《午餐》

[复制链接]

0

精华

141

帖子

423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7-6-24 19: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地点:餐厅

出场人物:实习生,男职员,女同事,老板,女孩



开场

实习生和男职员上。


年长的男职员:盗贼的开锁,潜行和欺骗能力使得他们可以到某些特定区域攫取物品。在这一过程中一旦发生矛盾冲突,他们会不失时机地给人家一击闷棍,利用疾跑术轻易地摆脱战斗纠缠。说起来,这个角色你已经运用得相当熟练了。

实习生:是呀,我们每每都是避开光亮,与黑暗为伴。

年长的男职员:德鲁依的变身能力值得我们注意,他可以是盗贼,也能变为莽撞愤怒的勇士,或者处于四足的孤独的旅行状态。可最管用的还是两足的医治者形态,能治愈同伴所受到的伤害。这种状态是最受我们欢迎的嘛。修炼采集类专业里的草药学等可充分发挥这种能力,大自然的恩赐遍布世界各地嘛。

实习生:说起采集,我对此一直就不太擅长剥皮制衣,这让我想到了现在这身工作服,我一点信心也没有了。

年长的男职员:在实际工作中,大学生们都得经历从国王到乞丐的情感变化历程,一切都得一次次地从头开始,反复摸索,能不能再直起腰站起来主要看自己了。

实习生:是呀,这不正是一场对意志的考验吗?我会努力的。

年长的男职员:想起我刚来的时候,在工作中也连续不断犯过一些错误,但都因为是新手而被老板很宽容地原谅了。我一旦确实意识到了已经犯下的错误,也赶紧有模有样地回过头去自我反省并总结经验教训,但内心的自大使我想当然地把如此必要的事情当成了形式。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发现自己做的一张图欠缺了一个重要的地方,而我已经把它作为完成品交上去了。可想而知,我当时又羞又脑,诅咒自己,赶紧返工。

实习生:遇到这种事情真是让人怨天怨地,忐忑不安,沮丧不已。

年长的男职员:是的,一切为时已晚,我已不能掌控,只能没底气地低着脑袋听老板训斥了。那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犬。

年长的男职员(顿了顿接着说):时而回忆起来,不仅感慨万千。对了,说起来今天终于要迈进这座黑暗的地下城了。


第二场

在年轻实习生的注视下,(一名气质高雅,楚楚动人的女子)女同事走到桌前坐下。

女同事:求你们别再谈那些骗小孩子的玩意了,一点用处都没有,翻来覆去的。什么罪恶的燃烧军团,什么工会组织,武器,装备啦。我现在真想搞清楚这种玩意让某些人如此狂热,执迷之处究竟在哪里?

年长的男职员:难道在我们这个范畴也要强调那样的实效性吗?事实不是已经清楚摆在眼前,任何的证明不都是多此一举吗?

女同事:对照之下,我看有些人的工作难道不就是胡吹,哄骗人家小青年吗?

年长的男职员:另一面,一些过分爱打扮的女孩也是很危险的。爱美的天性赋予她们虚伪的意象,故作姿态,什么都没做出来却总想着凌驾于他人之上。这种自我美化颇具实效,完全能把你蛊惑住,你一定要当心。

女同事:我相信一个正经女人是不会那么自以为是的。

年长的男职员:可是这样的女人和她们的作风经常导致丢西瓜拣芝麻,分不清孰轻孰重。而且本来属于表面性愉悦的东西被极大地关注,最真挚,最有力的东西反而被她们忽视,离弃。更有甚者完全受制于自己多疑的情绪,颓丧,低落,绝望是她们的家常便饭。

听着这样的话,实习生有点不知所措,面红耳赤。交谈继续进行下去。

女同事:算了,说起来我们公司今年的盈利不是小数。上个年度亏的也全都弥补回来了。

年长的男职员:发展到眼下这种局面,老板是该好好考虑公司在这条产业链里的角色了。利用特有的优势灵活地变更角色或扩大职能范围应该排上日程。谁也不想见到以前那样的状况了。

女同事:是呀,那时候他居然在供求双方意见的激烈矛盾冲突中有点失去主张了。没有认清客户方对商品强烈需求的深层次涵义和根源,而对某些供应商一贯错误的商务方针和毫无起色的现状也没有判断清楚,这直接导致了公司这段时间以来的危机。

实习生:正确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哪里都十分必要。如果我们亲爱的老板是有能力的企业家,肯定会把大家说的这些问题妥善处理好的。我对他很有信心。

女同事:事到如今,你倒是说说看,我们的老板像不像这个扮演耶稣的演员。

实习生:对了,片子里有没有撒旦在旷野诱惑耶稣那场戏呢?我真的想知道。

年长的男职员:好莱坞老片子里有这段,新的没有。

女同事:我记得那段,耶稣被圣灵引到旷野,禁食40天,后来就饿了。魔鬼来试探他,跟他说‘你若是神的儿子,可以吩咐石头变成食物。’另外还把他带到一座高山,俯瞰下面的世界,说若是拜服他,就把万国的权势荣华都让他占有。最后撒旦把耶稣带到圣城的殿顶,让他跳下去,说:如果他是神子,神会派使者拖住他,免得他撞在石头上。魔鬼离开了他,天使走来伺候他,陪伴他。但是撒旦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目标,它还在伺机而动。

年长的男职员(兴奋地):《特洛伊》这部影片相比之下不是更好看吗?希腊人多年围攻那座城池,最后奥德修斯利用木马记攻克了它。我觉得这故事为我们举了一个实证,世上没有攻不破的城池。

实习生:有些人却从完全不同的角度理解,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冥冥之中神在显示威力罢了,人无法和神对抗,最后终将败下阵来。

年长的男职员:对此,我不想反驳什么了。只是觉得这是个相当消极悲观的念头。

女同事:咦,我刚才好像看到老板了,转眼又不见了。

年长的男职员:呵呵,那人不是正朝这边走来吗?


第三场

一个中年人慢吞吞地上

他(独白):事情发展到这一步,作为一家小公司的老板,我不得不承担责任。公司已经资不抵债,即将宣布破产,可我该怎么对我的员工讲呢?实话实说吗?告诉他们我们即将散伙,他们都将被我解雇?!而我连必要的遣散费都提供不起了。大家还以为我们这次赚了不少呢。唉!他们还在那里兴高采烈地谈话,却不知道可怕的事情已经降临到自己头上。一切都完了,我好后悔,没有吸取经验教训,掉进了那本来可以避免的商业陷阱。别再犹豫不决了,当机立断把这灾难结束吧,可怜的,渺小的我们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承认失败吧,也让他们接受这不可抗拒的命运吧。让我勇敢地走过去,快刀斩乱麻。可是,我觉得好对不起他们,这些日子真令人留恋。为什么还要这般犹豫不决,世上有哪个经理如同我这般?这难道不是我陷入不幸的根源吗?虽然他们中有几个人和我相处了很长时间,但是对我来说他们毕竟不属于我,我又有什么资格留住人家呢?而且我也知道他们其中有人很早以前就已萌生去意了。我们之间的纽带不是早已断裂了吗?为什么我还非得在这里强求?!我的麻烦难道还不够多吗?为什么还要自寻烦恼呢?

女同事(笑):老板,我们刚刚提到你象那个耶稣,你就象背负着什么重担似的走来了。

年长的男职员(笑):确实如此,耶稣被钉上十字架,高呼“上帝,你为什么遗弃你的儿子”时就是你这副表情。其实我们早就知道了你来说什么了,我们不是经常谈起这件事情吗?我总说,否极泰来。

实习生:老板,我真的愿意留在这家公司,天天同你们大家在一起。

他站在那里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鼻子有点酸。支吾两句下。

年长的男职员对实习生:今晚我们要执行难度最高的副本任务,你要小心不要再被怪物蛊惑了。

第四场

一个衣着朴素,略显青涩的女孩上,走到这张餐桌前坐下加入谈话。

女同事:老板今天怎么了?他怎么又变成了这样了?

女秘书:我也不知道,也许那可怕的疑心病,忧郁症又发作了。

实习生惊讶地注视着这个少女。

女同事:可怜的人呀,也许我们这次能帮得上他的忙。

年长的男职员:我觉得人该学会舍弃,一定要明白什么才是属于自己的,事实证明这不是很容易导致严重后果吗?老板们一般不会考虑员工的实际状况,他们通常都会自封为上帝,总想行使绝对的统治权来满足自己的愿望,强加自己的意志。他们的自私和高傲是与生俱来的,他妄想每一个属下都是他的工具,公司成了他的发泄桶,他在其中施行暴政。每一个员工,无论成绩如何,贡献多少,都要变成他情绪化的牺牲品,这是必须要考虑到的。我们的老板就曾因此开除过好几个职员,原因是他们不太听话。

女秘书:是该从另一个更符合实际一点的角度看待我们之间的关系了,这也许是对双方负责吧。也许老板也不过是个普通人,我们太高看了他,他也许经历过人生的一切波折,辛酸,痛苦和不幸。他也许有过好朋友,但也尝过被朋友出卖和离弃的滋味,所以他才变成这样。

实习生:在一个正常的,完善的公司应该认真评价员工工作和存在对整个公司的实际贡献,以此作为公司运营管理的基础。在一个有问题的地方就要看他和老板的想法对不对路子了。前者在工作中是掌握部分主动的,后者是完全被动的。

女同事:可是站在上司的角度就不会这么考虑,尤其是在所谓“有问题”的公司里。老板为了更好地贯彻他自己的计划和工作重点,统一看法和观念是必须的,这些被收容者慢慢将被他驯服,听话答音,配合他的意志,虽然不情愿。

实习生:可在一个真正考虑贡献多少的地方,老板的意图和观念不是更容易,更顺利地通过与下属的协作贯彻执行吗?就像我们现在这样,一点矛盾之处也不存在吗?

年长的男职员:但是贡献多少怎样衡量才符实呢?在一个“有问题”的公司,领导层恰恰会忽略这种“完美地贯彻观念”的主张。更有效的领导艺术在于让每个人都舒舒服服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天下太平。所以,一个那样的好公司和老板很少见,这样的问题公司却比比皆是。然而,根本上老板就是老板,权力就是强力。所以他们又从本质上是基本一致的。

女同事:一种好理念是否能在公司全体员工身上落到实处,就完全取决了老板本人了。

年长的男职员:所以,作为领导让某些员工部分掌握主动,对自己将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因为无人能坚信那种善意。

实习生:虽然是天方夜谭,我觉得也有可能实现,这种善意是不需要被认可的,它该有事实加以证明。

年长的男职员:我还是觉得适当地树立威严,统一思想在一个已经出了问题的公司里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公司老板更不能失去威信,屈从于一部分怀有恶意的下属。

女同事:说了半天废话,我觉得一句话就是老板应该擦亮眼睛,子民不该怀疑上帝。

女孩:突然想起一本福音小册子里的话:在具体的实践中,假如我们能按“良心”去度正直的生活,我们便是回应圣灵的呼召了。

年长的男职员:呵呵,天主教会还强调对圣灵的信仰使人相信自己有无限积极向上的潜能,人必须按照天主的计划去完成自己生命的各种任务。这样我们就会按部就班,小心谨慎,在人生旅途中所有的苦难和艰辛就都可以忍受了。所以我从来也不抱怨什么,更不妄图去改变现存的一切,存在即合理嘛。

实习生:这类话会使一些人乐在其中,也会使一些人听了无可奈何甚至难过悲哀的。

女同事:小声告诉你们一个秘密,老板的婚姻最近好像出问题了,他背着老婆和另一个女人厮混了。那女人早就瞄上他了,听说在他结婚前就她俩就有过很长时间的接触,却也没有这几天这么肆无忌惮过。要知道他和他老婆可是突破重重阻碍才结合的呀,那段恋爱我们老员工都知道,真是一波三折呀!

女孩:这事我也听说了。仿佛婚姻反而刺激了这段奸情,那女人这段时间以来,频频大胆地引诱他,老板被那女人的魔力慑服了,但他却对她有所警戒怀疑,没有轻易听信那女人的话和他老婆离婚。他老婆知道了,想法设法弥补他们的感情,据说还跟他认真地谈过一次,他也同意不去找那女的了,可是很快那女人一勾搭,他就又陷进去了。结果搞成现在这样,天天都一副左右为难的样子。那女人老打电话给老板,最近一次,也就是我觉得老板又迷糊的那次,我听到那女人说他老婆的坏话,说得很难听,声音很大,什么她知道她老婆也瞒着老板做的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啦,真不知羞耻。正是她那套玩意才是最见不得人的,最庸俗乏味的。

年长的男职员:听上去老板应该尽快摆脱,或者至少更加警惕这个女人啦。不然他的婚姻真是。。。。。。

女同事:谁说不是呢。别说了,瞧,老板拿着一摞雇工合同面色凝重地朝我们走来了。

0

精华

338

帖子

1014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2#
发表于 2007-6-28 11:48 | 只看该作者
结尾嘎然而止,初看下似乎未完,但已经完。凝重得走来时,那这几个人的命运也就是定了。结局是蛮有余韵的。

剧里的每句话都有其意象所指,有其现实指向。令人觉得钦佩的是,没有一个人淹没另一个人,角色从自己的思想出发或者信念出发,说出的话都是独立的站住了的,作者的功底在此可以显现无疑,戏剧最困难的是冷淡,枯索,剧中人物的灵魂不被作者深切感悟,这时就会出现剧中人物的动作或言语枯索冷淡,如果要克服这个困难,作者必须具有他的灵魂,比如说突然获得了那个角色的灵感,他会沉入到这个人物中,写这个人物时非常顺手,写他的对话才气横溢,但人的才华有种可悲的困境,即往往这个时候存在一种倾向,由于对这个人物的灵感充斥着作者心灵,所以作者会难以让另外的角色写出生动和独立性来,往往不由自主的使其他角色的话和行动配合这个人物,从而损坏了整个剧作,即其他人物的独立性和坚实性可能消失,沦为某个人物的“环境”。这不是谁的才华的错,这是人的界限所困,人无能为力,人的脑力仅能做的一个时刻全部灵魂仅成为一个,不可能同时成为两个。这是任何作家,无论戏剧家或小说家,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一个人物对作者的召唤如此强大,以至于淹没了另一个角色的独立性。但是,这通常不是作家的缺点而是优点,因为这发生在一个作家强烈的倾注其灵魂到一个人物时才发生,即这样相当高的才华才可能出现这样的“效果偏移”,因此,这通常应看作时作家的优点和巨大才华,而不是缺点。

当然,事情并非没有补救的可能。前提必须是,作者能够意识到这个“效果偏移”。即当他从这个人物的灵魂高峰状态冷却下来时,他意识到这个人物的强大影响了另一个人物的独立性,他如果是个具有高度才华的作者,他就会仔细等待,等待时机,让自己的灵魂充满对另一个人物的灵感,这时,他再去修饰和更改此时这“另一个人物”的语言和动作,让这个角色也完成他的独立性和坚实性,即再次将“他”作为整个剧作的暂时的世界中心,去把“他”的灵魂勾勒出来。

这样,作者通过这样的努力,可以渐渐平衡之前的“效果偏移”,一出完整的剧作,在这样的严整的平衡后,可以到达很高的客观性与很高的主观性的伟大均衡感。

通常来讲,一个杰出的剧作都会呈现出,一个时刻一个人物成为“世界的注视中心”,另一个时刻,另一人物成为“世界的注视中心”,这样,总体上,这样可以完成一种宏伟的平衡感。
莎士比亚的很多剧作充满了这样的平衡感,不过更多时候,莎士比亚的剧作由于某个人物灵魂的过分伟大,导致其剧作失衡,有时整个失衡反而不是失败的,却是非凡的。李尔王中,作者对李尔王灵魂倾注的深度,没有任何其他角色可以相比,所以整个就是失衡了,但是这仅仅是结构和内在诗学上的失衡,其实这是因为李尔王灵魂的伟大相比其他角色更加宏伟所致,所以这个效果不是削弱了剧作,反而加强了剧作效果。这是个典型的例子。

同样以悲剧著称的陀思妥。。,他的作品,你可以看,很多时刻都是一个人物成为世界的中心,过一会,另一个又成为世界的中心,这种严整的均衡,使得其作品的基调即主观,又显得客观。当然,同样也存在另外的情况,由于另外一些原因造成失衡,陀在《卡拉玛佐夫兄弟》中伊凡的宗教大法官一章,作者倾注的灵魂高度,一下子冲决了所有其他角色,造成了失衡,同样这个效果不是削弱了,反而是加强了,这个失衡同样是由于作者处理的这个问题本身所造成的,即伊凡所要表达的内容和那些思考的性质,本身造成了它的强烈效果,而另一个中心时刻,比如佐西马长老的临死前的遗嘱和演说,这些时刻由于其内容的局限,作者难以给予其相同的精神高度,所以造成了失衡。这样的失衡是真理和事实性的,不是作者有意为之,就是在这样的失衡里,恰恰反应出了真理到底更倾向于哪里。李尔王的那些旷野的斥责,不是由于这个人物的角色限定了他可以到底更高,而是由于他要吐露的那些思索的伟大性,造成了失衡,即它比别的角色和别的时刻都高。

类似于这样的失衡,与其说是人的失误,不如说人是无望更改的,人无法真正解决这些失衡,即无法通过诗学和艺术结构去克服的,因为这是人的事实和人的真实生活所限定了的。所以,如果存在这样的失衡,我们要祝贺而不是批判了。

可以看出,一个作者在剧作中完成这样的均衡是多么困难,要么他对一个人物的倾注不够热烈,导致他的人物枯索冷淡,要么就是因为对这人的热烈的倾注,造成对另一个人物的独立性的淹没。

有没有可能同时完成呢??有可能。

这篇剧作的作者就实现了这个独立性的均衡。人物的独立性没有消失,此时我们不能以“世界的中心”这样的概念来阐释了,此时,没有人成为“世界的中心”,人们彼此坚定的独立。

我们可以去仔细看这个剧作的人物,他们说的话,都是独立的,表达作者对人物的独立性的坚实支撑,一个人物的信念不被另一个人淹没,一个人并没有沦为另一个人的环境,和演出幕景。

所以,这是另一种平衡。与前一种那种让不同时刻成为不同人物的世界中心的时刻的方法相比,这种方法也是一种。但是这个方法与其说更容易,不如说更困难,因为它往往很容易流入冷淡,人物枯索。

我们可以看剧作的人物,人物的话,相互之间是坚强的独立的,每一个都并不输于另一个,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一个优点,不过,我想跟奥兄说,这样的效果是以牺牲了人物的真实感,生活感,特别是人物的感性,才实现的。

剧中人物的话,基本上都是阐述理性的思索,和言论,因此,这样的话语,这样的角色设计和行动,是比较容易实现“时刻均衡”的,因为作者可以相对容易些得进入角色的思想,而不是进入角色的灵魂。(但是这里还是强调,就是这样的均衡,也是很难的,劝大家如果没有思想能力,最好不要轻易尝试,这样的一场对话,要作者具有强大的思想力量才能写出来的。没有奥兄的思维能力的小兄弟们,最好不要轻易尝试,奥兄的这些对话的确不是谁都能轻易写出来的)
但是,奥兄,你可以看到,这样的处理,使生活感和真实性,有所削弱,人物的内心没有勾勒出来,被勾勒出来的仅仅是人物的立场,信念,思想,看法,当然我们能够感受到其中的魅力和美,不过,毕竟,人物的激动,哀伤等等表达得相对弱了(不是没有,没有达到强烈的效果程度),比如老板的反思和独白,虽然透露了他的内心,也略微有情感在里头,但是这个情感没有到达强烈的夺目的程度。

类似的“问题”(如果算是问题的话)在其他人物身上也有,即,他们的思索和信念表达的非常醒目,但是人物消失了真实的身份感,消失了感性和心灵的悸动,(奥兄,我得说明下,我不是为了仅仅评价你这篇作品才评论的,我知道你并非渴望表达这些人物的感情,这个剧作的立意也不在这里,但是我是想通过这个分析,完整得给出一个分析,指出类似的处理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帮助这里的很多小兄弟更深刻的了解诗学和结构问题,了解如此处理的优点和缺点等等。所以,抱歉,奥兄,我必须更全面和完整。)

因此,如果我们把这个考虑进去,即要完成“时刻均衡”,有时就会不得不造成人物的内心片面化,比如感情消失了,等等,假如你打算运用这样的均衡方法的化,那么这些问题都是要处理的,所以,大家要注意分析两种方法的区别。

前一种,时光转移人物轮流成为中心,后一种,时刻均衡。
前一种,做得好了,可以实现非常深的主观性和客观性,但缺点很容易失衡,把握不好,就造成客观性消失,如果这个失衡是类似于李尔王那样的失衡,还好,算是幸运,如果不是,那么就会造成大量的戏剧效果瓦解崩溃,其实非常危险。
后一种,由于作者必须时刻试图均衡,那么人力所限,他要么难以实现这个目的,总是无法达到同时让人物具有同样的高度和独立性,要么就是实现了同样的独立性,却因为同样的灵魂能力所限,使人物显得冷淡和过于理性。这里显示出了人的有限性,即作者永远不可能同时具有两个世界,两个灵魂,两种倾注的热情,和两种深切的同情。所以,这个矛盾是永恒的。

当然,一切取决于作者立意来干什么,那样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就另当别论了,象这个剧作的目的和意图,现在奥兄,不打算感动人,也就不存在这是个缺点了,这当然取决于作者的意图。

不过,总体上,我不赞同冷淡的刻画人物的信念,即仅仅勾勒出一个人物的思索和观点就已经足够的看法我不赞同,我觉得勾勒出人物的灵魂和热情,才真正可能使人物的信念成为灼热和富有魅力的,人也可以显得真实,真实具有这样一种神奇性,即一个渴望到达这样生活真实的作家,那么读者都会明白,这个作家是严峻而真挚的试图审视生活,那么他得出的结论,无论对错与否,读者首先会认可其意图的严肃和真诚,大家不会认为他是在游戏文字,或在纯粹创造文学作品。当然,这些都是在读者的潜意识里发生的事,为什么卡夫卡等等作品的严肃性那么不言而喻,而很多读者还是觉得他那么虚假,认为作者不是在严肃的作事情,还有很多读者,比如我,就总觉得卡夫卡不如耶稣真诚和严肃,因为耶稣试图使真实生活发生改变,而卡夫卡似乎仅仅满足于寓言。当一个读者,下意识得意识到这个的时候,卡夫卡在自己的作品中再严肃,也不可能被人们认为是严肃的,即人们会通过这些看似无关的东西,意识到“耶稣是来真的,”而卡夫卡,毕竟不是在玩真的,虽然卡夫卡的立意之严肃也超越常人。

这就是诗学中的秘密,即我们不能放弃这样对生活真实性的渴求,比如剧中人物身份感的消失就不是个好事,如果剧中人物的生活身份感的真实性异常强大,那么读者就会深刻的意识到,这一切都是非常严肃的在讨论“活的真实生活”和看待世界,这个下意识得给读者的影响是非常强大的。

如果一个伟大的作家,在这个问题上稍有疏忽,他就可能滑入二流作家之列,人们会从他的字里行间感觉到他的严肃性和真诚性,所以同样才华的很多作家,有得被很多读者认为是伟大作家,有得则仅仅是个好写作者而已。

这些都是诗学追求所造成的效果的差异。

当然,奥兄,这是对你剧作的艺术结构方面的评论。

[ 本帖最后由 怜悯心经 于 2007-6-28 12:13 PM 编辑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338

帖子

1014

积分

baron

Rank: 6Rank: 6

3#
发表于 2007-6-28 12:03 | 只看该作者
再论述您剧中人物的信念。

我说了,你难能可贵的实现了时刻均衡。人物没有被另一个淹没。呵呵,所以他们表达出来的东西,可谓无数个生活的视角被你勾勒了出来。一个人物的思想程度,似乎并不低于另一个,至少,虽然看似年长职员更高一些,但是年轻职员的牢骚和心里活动,并没有被另一个人的思想淹没,他在独立的批判和思考着,说的话也的确是他自己的视角的话,决不是为了配合年长者的演出而搭的“幕景”。

呵呵,我觉得你让我看这个剧作,似乎有意让我看看剧中的人物的思想是不是和我的思想相似,呵呵。

有些看似是我的思想,至少类似,有些也不是,当然,我明白,你是在客观的揭示社会中人们的观点,可能跟我没有关系。呵呵,这点很好。

至于剧中人物的思想,我们不评价了。

奥兄以自己的探索直指社会现实的那种才华,我深表钦佩。你里面讨论了还不只一个话题。只是,我觉得您没有展开,的确让我很不爽。建议重新构思新剧,发展扩大,让其内涵更深起来。这样一个短剧,试图承载这些巨大的东西,似乎有点不堪重负。

老兄的才华很成熟,第一场上场人物开始的几句话,使人意识到一个有才华的对白大师可能出现了。整个剧作的语言,虽然偏于理性,说实话,很有味道,奥兄,这样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才华,比你在《文学,哲学,生活笔记》中的要好得多,也合理得多,说句不好听的话,我真不喜欢你那篇《青年学生的文学,哲学,生活笔记》(大概的题名,我记不清了。)

可以预见你未来的戏剧创作值得注目。另外,戏剧这种形式,非常适合您的才华的属性。在对白中,可以充分发挥你的才华,这比在其他里要好得多。很多充满了思想性力量的作家,都更适合在戏剧中说话,这早就是被历代作品验证了的。

建议您,继续耕耘戏剧创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4

精华

4474

帖子

1万

积分

超级版主

La Piémontoise

4#
发表于 2007-6-28 14:2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3 怜悯心经 的帖子

的确才华很高……您说的很对,楼主有成为新一代Dostoevsky的潜质……











只不过我没看懂这部作品在说什么
   Yet, Freedom, yet, thy banner, torn but flying,
  Streams like a thunder-storm against the wind.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0

精华

141

帖子

423

积分

knight

Rank: 5Rank: 5Rank: 5

5#
 楼主| 发表于 2007-6-28 22:01 | 只看该作者
同意关于真实感,生活感差的判断,是权衡了很久的结果,必须牺牲某些东西。。(现实性,情节性永远排在后面,这在小说的创作中可以在后期弥补填充,但是戏剧就不同了)其实象李尔王之类的故事性强的古典戏剧也许能避免出现这种局面(毕竟有个故事在支撑着),即使也存在同样问题,但时间和后人的神化也能把这方面掩盖住。

(比如希腊悲剧,我们可以发现情节,场景,人物设置都很简单,有的甚至平淡,然而每个人物以及对白却是那么多姿多彩,华美,感人,这些东西到底依托的是什么呢?!这种真的是戏剧化的对白吗?这和中国古代的文言华丽辞藻的戏剧有无区别呢?这些问题都被忽视了,因为这种对白正好符合观众对神话传说以及英雄故事戏剧的要求。)

并不是说换个题材,我就能比这个写得好,我觉得在创作中永远是思想找题材的。这次尝试应该说失败在开始阶段的构思上,太自信了,以为能做到在更靠近生活的题材中发挥。另外,在这部戏剧里面,里面的人物性格,思想都不是我想表现的。所以,某些方面的失败我并不太看重,我更看重我想表达的东西的成败,即使这个我也不完全满意。

写这篇改了很多遍,还是不能太满意,因为脑海里总是有黑格尔评价歌德的塔索那句话,“这部剧没有戏剧冲突,只是凭借人物心理来支撑。” 但是,创作一部好的长剧确实很难很难,所以也愈加佩服某些大师的作品,长些能弥补某些东西,但是更需要成几何级递增的心血。

那篇文学笔记在思想上比这篇差些,但是在真实性上却能达到更好的效果。这个矛盾只能靠苦练和知识来弥补了。从这方面来说,只有完美和垃圾,失败三种,完美的和垃圾长一个样,失败的就是我这样的怪胎。但是,失败也有很多种呀。

谢谢你这么仔细,耐心地评价我这篇东西,虽然我还是无法判断在艺术观点上你的见解是否就是我以为的那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移动版|Archiver|芦笛

GMT+8, 2025-7-9 19:48

Powered by Discuz! X3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