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路上》被誉为“垮掉的一代”宣言书。《在路上》是风靡世界的青年读物。《在路上》是历久弥新的美国文学经典。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当前这样一种就连真正的艺术作品问世也算不上什么大事的时刻,这部小说的出版极具历史意义。因为当今时代人们所关注的东酉并不集中,其敏感性也由于追逐最超乎寻常的时髦(其速度之快令人目眩)而变得麻木迟钝。
这部小说值得评论,尤其值得对其写作背景多说几句:很可能,号称新学院派的学者和“资深的”先锋派批评家们要么对这部作品回应几声廉价的喝彩,要么会因此而感到尴尬。正如一部作品问世时我们常常可以见到的那样,会得到这样一些一般性的评论:诸如“引人入胜”、“感人至深”,或者“传奇式的浪漫故事”以及其他一打以上的陈腐平庸的评语,自不待言,也会有“无与伦比”之类了。但事实却是,《在路上》是数年前被命名为“垮掉的一代’作家的凯鲁亚克本人最不拘一格、语言最质朴无华,却最为重要的一部作品,他无疑是这一代的代表和化身。
正如谈到20年代的任何小说时,《太阳升起了》被认为是“迷惆的一代”的宣言一样,《在路上》看来将成为“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当然,这两部作品并不相同,就作品年代和思想意识而言,海明成和凯鲁亚克之间至少还横亘着经济萧条时期和一场世界大战。
“垮掉”症侯种种
“垮掉的一代”这一现象已并不鲜见(当然不必提及他们对现代爵士乐的酷爱),在被称为“旧金山文艺复兴”流派的写作、诗歌、绘画中已经出现,当然,这并不是一回事。这一现象并不是地方性的(“旧金山文艺复兴”的许多人,不管从任何方面来说,都是最喜欢流动的人,他们行迹不定,要么已不在那气候温和的城市居住,要么只是象征性地去那儿呆上一段时间罢了)。“垮掉的一代”及其艺术家所表现出来的症候是不难识别的。
表面上,这些症候可以归结为拼命而疯狂地追求感觉的宣泄,极端的神经质,不停地摧残自己的身体(“垮掉的一代”总是“寻欢作乐”,总想“尝试”任何事,无论是纵酒、吸毒、性滥交、高速开车还是信奉禅宗佛学)。
就内在而言,他们之所以做出过度反常的行径,是出于一种精神目的,这一目的的实质性内容现在仍不明晰,众说纷纭,很不系统,有待界定。但它显然同“迷们的一代”的主张或“经济大萧条时期的一代”的政治主张迥然有别。
“垮掉的一代”自诞生之日就不抱任何幻想,它对迫在眉睫的战争无动于衷,对政治生活的贫瘠空洞以及来自社会其他方面的敌视冷漠也同样熟视无睹。它甚至对富裕生活(同物质主义亦有所区别)丝毫不为所动(虽然它从不故意摆出藐视的姿态)。它不知道它寻求的避难所在何处,可它一直不断地在追寻。
正如约翰·阿德里奇在他那批判性的著作《迷惘的一代之后》中所写的,战后一代作家面临着的选择是:小说化的新闻写作或新闻化的小说写作,至今还没有被充分描写过的不为人所重视的题材(同性恋、种族冲突),不加修饰的自然写作技巧(还缺乏某种东西)。或者说,在我看来,这正是凯鲁亚克已经身体力行的——“有必要树立信仰,即使这一必要性还处于一种隐蔽的晦暗状态,使这信仰还难以变成现实,而且也缺少任何迹象表明能够用确切的字眼去说明这一信仰。”
五年前,就在本报星期日杂志上,凯鲁亚克的一位年轻朋友约翰·霍尔姆斯试图为凯鲁亚克所起的“垮掉的一代”这一名称给予界定。这样做时,他实际上对阿德里奇的以上假定作了进一步发挥。他说,面对如此之多的令人厌烦的情势,对他那一代人来说,“对个人以及社会价值观的失望或者说丧失,对他们来说不只是一种动摇其根本信念的启示,而且成为要求他们每天都必须正视并加以解决的一个问题。如何生存对他们来说远比为什么要生存更为至关重要”。他还说,“迷惘的一代”和“垮掉的一代”之间的区别也许在于后者所具有的那种“用通俗的话来说,甚至在面对死神,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情势下,也仍然不改初衷并决意行动的意志”,因此,他们展示的是在“一种令人眼花镜乱、目不暇接的层面上,他们在每一方面的这种堪称绝妙之至的对于信念的渴望和追求”。
一群渴求燃烧、燃烧、燃烧的家伙
《在路上》的意思就在于此。小说叙述者萨尔·帕拉迪斯不是这样说过吗:“……我与之交往的人只是那些疯狂的人,他们为疯狂而生活,为疯狂而交谈,也疯狂地寻求得到拯救;他们渴望同时拥有一切东西。这些人从不抱怨,出语惊人,总是燃烧、燃烧、燃烧,就像传说中那些闪着蓝色幽光的罗马蜡烛一样……”
萨尔心目中的美国英雄、先知狄安·莫里亚蒂又怎么说呢?“当然,没有谁告诉我们人世间根本没有上帝。我们已经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上帝存在着,我们知道时间……上帝就在那儿心安理得。我们在这路上疾驰,或完全相信,压根儿没半点怀疑:一切事都会因为我们而显示恩惠——虽然你对车轮非常恐惧,可你开车的当儿,别担心,车轮会自己转动,不会把你抛出公路,我也好放心睡上一觉。”
正是这种坚定不移的探寻促使萨尔上了路,一路奔波到了丹佛和旧金山、洛杉矾、堪萨斯和墨西哥。有时候同狄安,有时候没有;有时候则同其他“垮掉”伙伴。这些伙伴的身世、背景、个性各不相同,但他们的追求却极为一致(常常是以死亡或者精神错乱为结局,其对信念的追求之激烈以致紊乱程度,是一个人难以承受的)。
《在路上》的某些部分写得美极了,让人非一口气读完不可。例如,开着车横穿美国大陆的一段描写,堪与托马斯·沃尔夫在其《关于时间和河流》这部著作中所描写的乘火车孤行那段媲美。墨西哥之行写得非常细致,时而令人恐惧,时而多愁善感而又滑稽可笑。最后,关于爵士乐的某些描述,在美国小说中还无人堪与比肩,不论是在洞察力、风格或者写作技巧方面,都是如此。《在路上》实在是一部值得注意的非凡之作。
[美]吉尔伯特·米尔斯坦 译者:文楚安
[ 本帖最后由 地狱一季 于 2007-1-26 02:57 PM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