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鲁迅墓前迷路记
[打印本页]
作者:
古越
时间:
2007-4-22 23:52
标题:
鲁迅墓前迷路记
这是个艳阳高照的星期天,连续两个星期的雨把你清明的出行计划都打乱了,终于,在这一天,你收拾东西从老师家中走出来后径直骑车去了鲁迅公园。
鲁迅公园外一直有许多的摊贩,你想在那里买一枝白色的玫瑰花,可是那里有卖玩具的卖首饰的卖盗版书的卖盗版碟的,就是没有卖花的。你找了很久,连一间花店也没有找到。这里不像龙华烈士陵园,虽然鲁迅不是烈士,但终究他还是个斗士。
山阴路像往常一样漂亮,古朴的别墅和杉树,这里是文化的上海,你这么感叹,正如人民广场是政治的上海,陆家嘴是经济的上海,静安是昔日欲望与今日试图让这种奢华死灰复燃的上海。
鲁迅公园在办书展,人头攒动的,到处是廉价的菜谱和实用书籍。你看到了一本世界地图册。多少钱?你问老板。“五折”。即使是这样也不算便宜。不一定会用得着。你自言自语道。最后还是决定出来的时候再买。
你一直往里面走,可是却没有走到头,你问了路边在扇子上作画的人,他讪讪地笑着说:“一直往前,鲁迅先生就在那里朝你微笑,你要不要买一把扇子?”
先生在哪儿?
你这么问着。即使到了鲁迅墓前,那个据说有1600平方米的鲁迅墓。
墓前有一家人在打羽毛球,很快乐的样子。你突然手足无措起来,你该带一束哪怕是一枝白玫瑰来的,至少能表明你来的目的,至少能把你从这些人里区别出来——可是你没有。
墓很干净,有些许落叶,你坐在墓前,你又问了——
先生,您在哪儿?
Ryan跟你说看望死人是一种奇怪的癖好,你一笑置之,现在你终于感觉到自己的奇怪了,特别是当别人用奇怪的眼神看你的时候。
终于你按耐不住了,几乎忘记了此行的目的,你站起来转身就走,走得是这么的匆忙,只扫了一眼鲁迅的雕像。
你说,去看看樱花吧,这上千棵樱花树,一定很漂亮。于是你一路向前,有的树已然只剩点点残红,有的正落樱缤纷。至少没有白走一趟,你这么说着。
渐渐出现了一条河,可是你却不记得你走过桥,突然你发现迷路了,可是这有什么呢?你曾经在偌大的森林公园迷路,还不是一样找回来了?就当时欣赏风景吧。
可惜的是这里没有森林公园那么好的风景,唱戏的和唱K的都用扩音器在公园里喧嚣,这令你烦躁不安,当细细的汗珠从额头上渗出来时,终于你加快了步伐。
走了很久,你纳闷着当初在这个公园里参加定向越野比赛的时候为什么觉得它如此之小呢?当时你们队还得了全区二等奖呢。终于你又看到了人头攒动的书市了,焦躁不已的你只想尽快脱身,于是放弃了寻找那本地图,又或者,那本地图从来没有存在过,也许只是幻觉,你当时这么想。这不是阿Q精神。
很不幸,回家的路上你再次迷路了,在骑车故意连闯了三个红灯成功以后,你拒不承认是由于对于鲁迅探访的失望造成的,更加不承认是由于迷路造成的,并且你不停的抱怨政府在这条商业街上十几亿投资的失策。路过多伦路文化街时,你不愿意再进去了,你说:上海市一座不尊重文化的城市——虽然很快你就会发现中国的土地上并没有真正尊重文化的地方——虽然你很快就会和上海和解。
回到家中你躺在床上回想,你只记得,在你迈出鲁迅公园大门的时候,你说——
“鲁迅死了。”
作者:
wjhwjh5
时间:
2007-4-23 09:33
我们不能指望别人来看重自己所看重的.即便这于人有利.
"鲁迅死了",死在不应消失的时间.
但未必就不会在将来再生,我希望.
作者:
古越
时间:
2007-4-23 16:29
或者我应该说,这样的文化死了
作者:
梓桓
时间:
2007-4-24 14:02
“死者倘不埋在活人的心中,那就真真死掉了。”
还是他自己的话。
不知为什么就是觉得自己与他亲近。
都是孤独的人啊,生前如是,身后亦如是。
“落葬的行列里有悲哀的哭声,有壮大的军乐,那任务是在送死人埋入土中,用热闹来掩过了这‘死’,给
大家接着就得到‘忘却’。”
“呜呼,人与人的灵魂不相通!”实是先生的诛心之论。
作者:
mu
时间:
2007-4-24 17:57
当代作家好象都必须要找一个对待鲁迅的态度,或崇敬,或批判,才能继续他们的工作。最近听有些文评者讲,鲁迅的杂文写的好,一部分原因是他眼中的人物失实,杂文的力度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找到一个很有力的例子:他讽刺杨树达“袭来”的一篇就表现出这种失实,不过当作艺术化也没什么问题,值得思考的是鲁迅先生还借此发表了一篇《后记》以自嘲……
作者:
梓桓
时间:
2007-4-25 17:26
牧人说的那个完全没有印象了,关于争来争去的看的时候就不太注意,手头又没书可翻阅。
好像有一句话是审判者本身也是罪者(此话似乎由基督教有恶念即为犯罪而来)
说句我自己一直不想说的话就是老头子心里应该是很阴暗的,另一方面像个孩子,但阴暗在这里是中性词。
至于当代作家评论家对鲁迅的态度表明大部分可能是长期政治意识形态遗留下的。
有的口口声声不喜欢有可能是逆反。
作者:
aramis
时间:
2007-4-25 21:41
又何必去那个别人修的建筑里面去寻找鲁迅呢
徒劳或者是迷路还算是小事,竟然以为在那里能找到他。鲁迅想必也不会同意那些人为他修这么一个东西作为他的墓的,他更不会介意有人会用他来做什么。看他的书不是更好么
作者:
古越
时间:
2007-4-26 23:28
有理啊~~楼上说的是~~~
本是看了牧人先生转的那篇《鲁迅是谁》突然兴起去看了鲁迅的墓,失望而归了
作者:
明明如月
时间:
2007-4-27 09:40
尊重文化 尊重思想者 尊重民族精英的氛围 是很多人营造出来的 这同样需要国民素质
作者:
wmlfw
时间:
2007-4-28 11:37
好成熟……
能有童心就更好了!
作者:
清清的风
时间:
2007-4-29 22:41
标题:
鲁迅是谁
别笑我好吗,我已经好象忘记了鲁迅是谁,好象有位先生的笔,留在这里,我捡了起来,却听到爽朗的笑声和一句让我铭记在心里的话,"忘记我可以,请别忘记了那枝笔".
我笑了,而且是真心的笑了,先生请喝茶吧,谢谢你的笔,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寻找了你好久,才发现,您就在我手中,"笔"就是人生的全部.
[
本帖最后由 清清的风 于 2007-4-29 10:44 PM 编辑
]
作者:
古越
时间:
2007-5-1 12:40
哇……楼上写得真好……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www.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