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奥古斯特·罗丹 [打印本页]

作者: 水墨百合    时间: 2006-8-22 13:09
标题: 奥古斯特·罗丹
奥 古 斯 特 * 罗 丹




那片宁静,深沉,厚重,幽远的夜色,撩开人类伟大“思想者”——似带中古文化色彩,那重厚厚的艺术面纱! 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那一系列再塑的辉煌与成就,揉和了你历经沧桑的眼力和非凡的艺术感悟,用雕塑家特有的气质与手法,发出令人深省的沉思,沉思在静默间追求动态美的永恒与凝静。在现代主义手法和浪漫主义情思的浸泡中,沉浸在你辉煌的艺术巅峰里。和与之而来的深省与感悟,带动着人类伟大的思想,层层叠叠着,铸入了你那一尊又一尊,大理石,石膏质与青铜的光泽辉映间。历史——沉浸在你的记忆里,让时间在永恒间凝固,静止,挥发出永久的,属于艺术的,最年轻的朝气!在这里,孤傲与静美,宁静与致远的思想揉合,锻造了你————那,只属于罗丹的艺术气质和理念。于静止间,传溺你深遂止息,令人仰叹的的孤高与梵妙,化作思想,澄清玉宇,环纵古今。。。。。。

深沉,好似一个个跃动着的精灵,在你的艺术构思间占据着交响乐的篇章,构成了贝多芬的《生命》组曲。一个个灰色,暗动着的精灵,是你那精神中的天使,在幻化的奥林匹斯山脉间挥发。那传说中的上古英雄,好像是那英雄神武的普罗米修斯,今日化作你那锻造的《思想者》,于是你那灰色的,晶晶点点的小精灵们,随着他的诞生而降临,奇迹般地传承了启迪与灵感,深遂与幽暗,由天空无数道光影强烈渲染对照构成的暗光,直射到心灵的深处。强光直感与今世的顿悟,造就了一代巨匠,奥古斯特*罗丹,雕塑中的沉思。

这是“思想者”深遂的目光,划破了黑夜长空,砥砺着磐石巨浪,游戈于你现代主义工细严谨的构图与俊朗强劲的塑造。丝丝悠远伴着沉思与冥想,追忆着人类这一伟大时刻的诞生。这就是人类雕塑史上的力作——《思想者》的创造。让时间将这一刻凝固,升华为隽永和遒老,随着时光老人的默去与年轮皱纹的变更,深深刻痕于你那启迪艺术魅力的感召与魔力之下吧!

古老的浪漫主义精巧的与现代气息相结合,复原了。是雅典娜女神精心地催促着米开朗琪罗时期以来最复古的古典风范。流异变幻不尽的光影与造型,圆润白皙的大理石灼灼生光。精雅细腻的工朴造型,曼妙传神出古典女神般的雅妙。一躯躯光影流淌出的胴体,人体最完美的塑造,再现了雅典娜女神般特有的温柔与洁白。光滑细腻简明的造型,姿态优美神俊,以仿古这最独特的写实手法,重新踏上昔日文艺复兴时期的悠曼与俊妙。。。。。。这是艺术之神的再度降临,与古老的古典写实手法交相辉映,才雕刻出古希腊和雅典,世界艺术珍品如今的繁华。古老的文明在今世显现,以《吻》中的两尊人体,流动月牙泉水,温柔间的金壁辉煌,似激活了的女神,转入尘埃时,被罗丹锁定在瞬间的一霎那,自然地,凝固成永恒,变成至爱,唯美的主题。展现出无数奥妙至今,被人们世代相传的罗丹艺术珍品——之《吻》。古朴的大理石雕像,那曼妙的,无穷无尽的艺术形体力量,不知不觉间,显尽中世纪艺术的繁华与兴荣,令人联想起古罗马艺术品中的仙妙,却又不失现代雕塑的真谛,凝结着至高“自然与美”的情愫,用光影交织变幻着的线条,穿越古典和现代,纵横平面和空间,再现了古罗马时期,浪漫主义的情调。

“手”的明快与活跃,充斥了罗丹的艺术,也使他攀登上了世界艺术之巅。那一款款简洁的构思、精巧的造型、细腻的刻画、与丰满的内涵,还有他本身艺术功底的遒劲,以及对生命的激情,无不充斥出一种张力,使得“手”的创作一一活跃于世。丰满而略带狂野色彩,野兽派的奔放与感悟,也已深深溶入到了罗丹创作的激情。

他的“手”,以劲美遒道而超越生命,给人一种神秘的感人力量,仿佛从古罗马亘古的圣山上喷礴而来。此刻正以一种激昂的力量前行,而使生命的意义,尽都得到渲泻与驰骋。《持身躯的手》——罗丹的手,最具艺术魅力的形态,正是以这样的一种力量,得到了最有效的发挥。还努力使人感受到,他抓住了人类艺术上最独具的美,一种残缺美,从而构架出了这种心灵感悟的框架。一种穿越时空的心灵力量,却能够在一瞬间,爆发出那种独到的激情与情态,成为人类用具体写实手法表达抽象意义和概念与象征主义完美结合的最新理念。这就是——罗丹的艺术魅力。罗丹残缺而成熟的风格作品,带来了宇宙间至美的艺术风暴,承前启后,从而开辟了他晚期,又一种成熟风格的力作。

一个有着罗马式与哥特式建筑研究的人,对古希腊美学的精辟理解、对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的孜孜追求、对自己艺术想像力的独到驾驭,使得他——奥古斯特*罗丹,现代雕塑巨擘充满了深沉凝重的厚重色彩,而独具黑色罗曼蒂克风范的古典韵味。他被但丁征服,又去雕塑但丁的思想。他被艺术征服,又去征服艺术,穷其一生去寻找艺术上真正的感觉。正是这种信念,使他创造了,自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米开朗琪罗之后的又一艺术巅峰的神话。

他正是以这样的信念,穿梭于时空、艺术、人类灵魂、上帝、创造、奇迹与感召之间。用一款款动态、唯美的造型与世纪经典的硬朗画面,在艺术感召的巨大魅力下,深刻剖析了人类精神历史上,最伟大的问题——思想。他的思想,博大而精深,凝重而富于变幻。所以能够使他轻松跨越古典和现代、浪漫与象征之间的界痕,横越几大流派,并最终以自己独到的艺术风貌而问世。并最终,不朽载入史册的人。
作者: 水墨百合    时间: 2007-2-15 20:52
谢谢大家的厚爱。
作者: hill281    时间: 2007-2-18 15:27
转的还是自己写的
作者: 水墨百合    时间: 2007-2-22 19:25
全是我自己独创的。当然参考了相关历料的。
作者: mu    时间: 2007-2-24 10:38
如果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就好了,除了单纯的对罗丹技法的介绍之外。
作者: coldboy    时间: 2007-2-24 13:05
ding ~~~~~~~````
作者: 水墨百合    时间: 2007-3-17 10:54
谢谢大家的参与。
作者: hill281    时间: 2007-3-19 13:48
恩,不错
楼主是女子吗
作者: 生命的王    时间: 2007-3-19 14:03
标题: 我来说说
语言风格带有太多的外国风了。应该是翻译风。

写出点自己的语言看看。
作者: 生命的王    时间: 2007-3-19 14:04
标题: 我来说说
语言风格带有太多的外国风了。应该是翻译风。

写出点自己的语言看看。
作者: hill281    时间: 2007-3-19 14:07
呵呵
或许是希望能写出那种激情吧
而中国式的介绍是没有那种激情的
作者: 水墨百合    时间: 2007-4-2 14:07
原帖由 hill281 于 2007-3-19 01:48 PM 发表
恩,不错
楼主是女子吗


嗯,是呀,我是。你怎么看出来的? 握手。
作者: 水墨百合    时间: 2007-4-2 14:14
原帖由 生命的王 于 2007-3-19 02:03 PM 发表
语言风格带有太多的外国风了。应该是翻译风。

写出点自己的语言看看。


也许写出自己的风格就会带有更多的中国味儿了。我想罗丹本人就应是一位外国人,外国人就应该有外国味儿,那就让他保留一部分他自己原有的地方风味吧。也许此文我选用外国风格,我个人的感觉,会更像他本人、更合适一些吧。(呵呵,纯属个人一点拙见)。所以我想,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就尽量使其保留一些原有汁味。这就是我创作时的一些想法。
作者: 水墨百合    时间: 2007-4-2 14:35
原帖由 hill281 于 2007-3-19 02:07 PM 发表
呵呵
或许是希望能写出那种激情吧
而中国式的介绍是没有那种激情的


罗丹的这一生,创作题材和内容,技法,与艺术选材都是十分丰富的。况切他在雕塑、建筑等领域的造诣也是极深的。我想要把如此丰富的人生里面创作过的诸多作品,和所饱含的特有激情,仅仅用本文这短短的数千字,一下写完是绝对不可能的。本文只是对他的一个简括与缩影。但是我却想要在此文中给他一个完整的印象。如果要全面的写一次,都有可能需要比大量的笔墨和对其本人的一生精湛透彻的理解,还有对其艺术门类里的成就与才华的熟练掌握、运用才成。因此写这篇文章时,我只是想对他的一生有一个相对全面的简括。然而,他本身在艺术成就上的造诣,早已是前人给予定义了的,并曾获得过高度评价的定论。如果我再在里面加入更多的个人看法,恐怕会挂一而漏万,而有贻笑大方之感了。对于行家的眼里,恐怕有斑门弄斧之嫌了。  因此,其艺术题材的包罗万象,艺术作品的繁多精妙,其卓越的才华,穿越了时空,直到今天还在震撼着我们这一代人。这一点,恐怕已不是我在这里的这一点笔墨所三言两语能形容得完了的。不过本身在这篇文章里面,我只选用了其几件较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外,知道还有许多杰作并没有被纳入,难免有顾此失彼的情况存在。考虑之余,感到遗漏之处在所难免,我想对于罗丹本人,那就还他一个较完整的一生的面貌吧。或许这样也准确些。也许,这就是我创作此文的初衷了!
作者: mu    时间: 2007-4-3 18:39
标题: 回复 #14 水墨百合 的帖子
所以说是一篇评述性的文章了
作者: 水墨百合    时间: 2007-4-7 16:45

作者: hill281    时间: 2007-4-12 15:30
好久没来了
有没有其他的作品?
楼主是美术学院的?
写到罗丹
那也肯定对他的裸体雕塑着迷了
嘿嘿
作者: 病恹恹的花    时间: 2007-4-17 20:11
去年11月看了罗丹雕塑展览,非常美妙,感触都被lz在这篇文章里说出来了。
作者: 午夜守门人    时间: 2007-5-3 19:39
雕塑的生命起于罗丹,止于罗丹.
作者: 水墨百合    时间: 2007-5-4 08:42
谢谢!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www.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