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中国古代音乐典故——摘自《走进德音雅乐》 [打印本页]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8-11 15:48
标题: 中国古代音乐典故——摘自《走进德音雅乐》
知 音
伯牙鼓琴,钟子期在听,先弹一段儿,心中志在泰山,钟子期感叹道:“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一会儿之间,转入另一段,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道:“善哉乎鼓琴,荡荡乎若流水”。伯牙心之所念,子期无不领会,每曲都能得其旨趣,伯牙心中欣喜无比,终于遇到了能通过音乐明白他的志趣、心境的知心人。后来,钟子期先病故了,伯牙在墓前弹完最后一曲,便破琴绝弦,终身不再鼓琴,因为世上没有了能为知音、可为鼓琴、心灵共鸣的人了。
  这个故事除了《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以外,还见于《列子·汤问》等典籍。它说明音乐是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并且直指人的内心,强调了音乐语言与音乐思维的独立性;这并不是说音乐能表述具体明确的外在形象,而是指音乐的意象与内涵、所传之情、所达之意往往有着一定的涵义。[如伯牙所叹:“善哉,子之听夫(指子期的善听),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何逃于声哉!”——《列子·汤问》]当然,这和音乐创作本身也很有关系,创作者本身之精神境界、音乐思维的成熟高度与驾御音乐语言的能力等等都决定着作品的内涵是否深厚丰富、意境是否优美感人以及音乐语言是否典雅动听等等。经典的作品之所以耐听,值得反复回味,就是因为这些作品所体现出的境界的美、音乐语言的美,让人感动,值得欣赏。知音虽然不易,但本是人的天性所具,不必因此而把它想得太过玄奥,伯牙与子期的知心还有缘分这一层,所以这个词也就演变为现在所指的彼此相知甚深的好友,能够心灵沟通、懂得欣赏、理解意趣的人等等。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8-11 15:49
标题: 《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韶》乐是上古的圣贤君王尧舜时代最为著名的乐舞。孔子对它的评价是:“《箫韶》者,舜之遗音也,温润以和,似南风之至。……”(《孔子集语·子观》),以及非常著名的“尽善尽美” 和“三月不知肉味”(原文附后)。“九成”是指音乐的进行婉转九段而成,“凤凰来仪”的说法最早见于《尚书·皋陶谟》(原文文字古奥,暂略),因音乐传达了作者和演奏者光明美好、内在充实的智慧境界,故而唤起百鸟共鸣,凤凰来礼。 “大乐与天地同和。” (《礼记·乐论篇》)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中心思想,故事说明了人的中心(内在精神)光明充实,与天地精神相通,可与吉祥美好的事物感应、共鸣。

    “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类似的故事还有师旷鼓琴而白鹤舞于庭(见《韩非子·十过》)等,这些典故不仅透出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境界与风骨,也反映了中国音乐文化精神的一些基本特色。万物有灵,心体相通,人心若能广大无碍、归于本源,所出之乐亦可与含灵共舞。对高超的乐师而言,弹琴也是谈心。音乐语言本是心灵语言,动物对音乐语言的感知能力是很自然的。还有一些古代一直传下来的说法,不少典籍中都可见到的,如:“瓠巴鼓瑟,沉鱼出听,伯牙鼓琴,六马仰秣”。(见于《荀子-劝学》,《淮南子·说山训》、《论衡·感虚篇》等等,文字略有出入,意思大致相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见于《尚书·尧典》,《尚书·皋陶谟》等)都是形容音乐的动听,以致于动物也被打动和吸引的境界。

[注:六马仰秣,是说正在吃草的马儿听到乐声传来,不禁从草料堆中抬起了头;游鱼出听,是讲水中的游鱼被乐声吸引,浮出水面,好象也在倾听。]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8-11 15:56
标题: 海上移情
伯牙跟成连先生学琴三年,尚未能精神专一、通于神妙,于是,成连先生说:“吾师方子春在东海中,能移人之情。”一起到了海岛上,成连先生又假装说:“吾将迎吾师”,独自驾船而去,经旬不返。伯牙心悲,举目四望,山林幽静,寂寞无人,但听海水汩没、群鸟啁啾,终于领悟师父的用意,仰天叹道:“先生亦以无师矣,盖将移我情乎!”,援琴而作《水仙操》,曲成之后,成连先生才来接他返回,伯牙于是成为天下妙手。 [注:这里的水仙不是花的名字,而是类于水神的称呼。]

    这个故事见于《琴史》、《通志》、《太平御览》、《乐府古题要解》等不少史书上关于琴曲《水仙操》来由的记载中,它体现出心归无极、师法自然的中国文化精神,以及“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创作法则,强调了人本身的精神境界直接决定着音乐创作和艺术表现的境界这个基本规律。
作者: 慕乔    时间: 2006-8-11 15:58
标题: 孔子学琴
孔子学琴: 孔子向师襄子学琴,一首曲子学了十天还在弹,师襄子说:“可以继续了。”孔子说:“曲子虽然已经能走下来,但还没能把握其中韵致规律和结构。”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又说:“韵致已经把握,可以增加新曲了。”孔子说:“可是我还没能得其心志。”又过了一段时间,师襄子说:“志趣已得,现在可以学别的了。”孔子说:“此曲志趣虽然已得,但我还没能完全进入他的心智境界,得其为人。”又过了一段时间,孔子神情俨然,仿佛进到新的境界:时而庄重穆然,若有所思,时而怡然高望,志意深远;终于,他说道:“我找到他了:默然黝黑,颀然高大,目光深邃,心系苍生,王者气度,胸怀天下,除了文王,还能是谁呢?”师襄子听到后,赶紧起身再拜,答道:“我的老师也认为这正是《文王操》呵。”

    这个故事在《史记·孔子世家》(原文一段附后),《韩诗外传》、《孔子家语》、《列子》上都有记载,它不仅给后人树立了一个难得的学习音乐的榜样,也反映出身为万世师表的大教育家孔子自己的好学、善学的精神和品质。“孔子持文王之声知文王之为人”(《韩诗外传》 -卷五),也再次涉及前面提过的“知音”的问题。

    学琴的过程一般要经过: 1、读谱,熟悉全曲风格和大致结构,并熟记下来;2、不断琢磨,反复咀嚼,一段一段学习、体会,在磨练中达到技艺纯熟,并掌握乐曲的内在韵致,把握乐感;3、完全将乐曲融化在心,彻底理解音乐的内涵与意境,得心应手,再将它表达出来;这样几个阶段。然后,音乐才会随意之所至,自然地从心中流淌而出,而不再圄于技艺雕琢的包袱。这个过程中技艺的增进显而易见,一般也不会被忽视,而对于反复咀嚼,找到音乐本身的韵致、乐感,完全消化,融入音乐的境界这个过程却是唯知音者知,孔子的善学可见其知音之深,也可见孔子作为文王、周公一系的中国上古文化人文传统的继承、整理和弘扬者,其志意、心性与古圣贤的心心相印、一脉相承。

原文: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已。”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默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史记 · 孔子世家》)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 · 孔子世家》)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www.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