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
(Ludwig-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国作曲家,被称为乐圣。他的创作并非一挥而就,而是孜孜不倦地修改草稿直至感到满意为止。他的早期作品具有海顿和莫扎特的风格,但后来发展了一种完全属于他自己的形式,充满戏剧性的情节和情感上的活力,最后又自然地达到一种接近现代主义地音乐格调。他的作品,特别是中期作品反映出他激烈狂暴的性格和对现状的不满。但在他的作品中有深刻的诚挚和乡土味的纯朴。贝多芬是最富于独创精神的作曲家之一家喻户晓的作品有:9部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5首钢琴协奏曲,钢琴、小提琴、大提琴协奏曲,〈科里奥兰〉、〈莱奥诺拉〉等序曲,以及其他合唱曲、舞台作品、室内乐、钢琴曲歌曲等。
弗朗兹·约瑟夫·海顿
(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著名的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艰苦的条件下学习音乐。1761年在埃斯特哈齐公爵家里当乐长,工作极繁重,地位却很低下。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两次去伦敦旅行,写了十二部《伦敦交响乐》,是他一生中最优秀的作品,从此名震全欧。他的创作涉及面很广,其中以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他把交响乐固定为四个乐章的形式,并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响乐队编制,为现代交响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孩子们的死亡之歌 (Kindertotenlieder,德;Children's death songs,英;Songs on the death of children ,英)声乐套曲。女低音与乐队(或钢琴)。马勒作于1902年。德国诗人吕克特(1788-1866)殇子,作诗哀悼。马勒据以谱成歌曲。曲调哀切柔美,令人断肠。1906年,作者因女儿夭折,悲不自胜,常自喟叹:“爱女之死,实此曲预悼之故!”。
大地之歌(Lied von der Erde,德;Song of the earth,英)交响曲。马勒作于1908年。三年后(作者已逝世)初演于慕尼黑。用女中音、男高音与乐队演奏。作者称之为“交响曲”,但未列入交响曲编号。因此曲如果列入交响曲编号,应排为“第九”。而作者认为“第九”作为交响曲编号是不祥的。贝多芬、舒伯特、德伏夏克就都是写了《第九交响曲》以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此曲采用李白《悲歌行》、《采莲曲》、《春日醉起言志》,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不至》,王维《送别》等七首唐诗(由贝特格译成德文)为歌词。分六乐章(第六章包含两首唐诗)。此曲系作者的绝笔,也是其主要作品之一。
夜曲(Song of the night,英;Night music,英;Nachtmusik,德;Nocturne,法) 一名《浪漫交响曲》(Romantic)。马勒《第七交响曲》的别名。作于1904年至1905年夏季。1908年初演于布拉格,作者亲自任指挥。共五乐章。第二、第四乐章开端都标有“夜曲”字样,即以此名全曲。这两个乐章的确具有浪漫性的夜曲韵味,常作为独立的曲目演奏。
旅伴之歌(Song of a wayfarer,英;Lieder eines fahrender Gasellen,德)歌曲四首。女低音与乐队。马勒作于1883年。自撰歌词。作者青年时代在卡塞尔曾与里希特小姐恋爱。此曲是对这段恋爱生活的回顾。其中部分音乐后被用为其《第一交响曲》的素材。
千人交响曲(Symphony of a thousand,英)马勒《第八交响曲》的别名。1906年完稿。此曲初演时,音乐会经理以合唱队员为数庞大,于是在演出广告上题此别名,以资号召。
帕布罗·德·萨拉萨蒂
(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
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十岁登台演奏。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与他同一时代的著名作曲家如布鲁赫、圣-桑、维尼亚夫斯基、德沃夏克等人都曾创作小提琴作品题献给他。
约翰·菲力浦·苏萨
(John Philip Sousa,1854-1932)
美国作曲家、军乐指挥家。十岁起学习小提琴与和声学,十六岁即指挥乐队在剧场和影院中演出,曾提任美国海军陆战队军乐队领队、美国海军乐队总指挥,四次率领自己所组织的乐队,赴欧洲旅行演出。一生作有大量军乐曲和轻歌剧、歌曲等,对美国铜管乐的发展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被誉为“进行曲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