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去年八月份
[打印本页]
作者:
木头
时间:
2009-3-10 00:28
标题:
去年八月份
老文,除了博客,发过别的论坛一次。
傍晚。阳光在黑色墙上投下影子,墙下两个光着膀子的小男孩蹲着啃西瓜。大门外车子来往,车的声音响了,又消散了。天空蓝的底色,像一个巨大的梦幻。丝巾一般的云,如同梦中的道路、山峦、河流,歌声、呐喊、风的形状,起伏、缠绕,浓的如绿茶入喉一刻的酣然,淡的似飘渺的往事。站在院落看天空,深邃宁静,触摸不到,但是它已经触摸了我。在西边的天际,夕阳抚摸着团团白云,给它们裹上一层金衣,发出令人欣喜的光芒。那种亮光有如开天辟地般的纯净。风很和缓,不易觉察地钻过身体。黄昏渐渐到来。邻居老板娘来借梯子修灯。外面的蝉唱淹没了夏天的躁热,组成一条巨大的河流,包围着夏天。风扇从容地转动,音乐轻轻地述说生活。昨日的,今日的一切烦躁不安,喧嚣和牢骚都过去了。院内孩子的追逐叫唤像风吹动帘子一般,碰了碰内心,但自己整个人却仿佛陷入沉睡,看着声音的影子在自己面前走来走去,各种表情晃动,慵懒不动。往事没有迫不及待地涌上心头,思维也没有像水车一样转动不停。总之,天空是那么充实。它面对五彩缤纷的云从来不曾动容。音乐转入激越,那也许在讲述一个悲情故事,也许在采撷某个世纪被遗忘的悲伤,也许在海边徘徊,它在结束,在一阵高潮之后,迎来了寂静。又一段音乐开始,结束和开始之间,一段急促的空白,仿佛守在栏杆前的目光。生活在不断地起伏之间,也是这般,淡的浓的,缓的急的,组合成一个随时更易又真实的存在。
作者:
木头
时间:
2009-3-10 00:30
以前在论坛中评论的收集。
1.诗歌是一种气息。轻盈的,淡淡的气息。一切忧虑,痛苦乃至绝望一放进诗歌的容器,便显得如此从容婉媚。小说是建筑。建筑内散发的故事才是真正让建筑变得久远的东西。小说之美不完全在故事和语言,而是其中的架子,或者没有架子,那是一种定义被颠覆所产生的快感。散文,好象一条河流。它的声音是亲切的,贴着生活之岸。它不一定要有宽阔的视野。它就是私语,闲聊。自己和自己对话,和别人交谈。人生中有优美浪漫,但是丑陋也是真实。真实的东西不一定美,但让人感到信任。一旦人们发现生活的某些真实,就不再会在乎文字,思想,诸如此类的东西。当下就有完整,有爱,有宁静。我们会比较清楚地发现天空中流云的步履。和风问候我们的方式。世界比以前深一点,又简单了一些。所以,自己的内心,比诗歌,比自然,会更美,也能包容更多东西。
2.俺觉得建筑不仅仅是避雨遮风的一个壳。它是人向自然的过渡空间,或者说是人在自然和他人面前的面纱。城市用建筑与世人交流;建筑用空间与自然交流。没有交流,建筑就成为一堆僵死的符号,是人类困厄精神的象征。糟糕的设计便是如此—他们用钢筋隔断空间,任意切割光线,阻碍交流。
3.好的词语给人的刺激,就象啤酒。有点奇怪的味道,然而还是大众化的消费。丝毫也看不出好的东西,一经被人宣扬,也能登上高峰。思想也一样。其实它仍然看不出是好是坏,是高档的还是低档的。
4.爱卡洛斯卡帕。为何喜欢古建筑?因我爱那光影移动间以及触摸时几乎能感觉到的时光痕迹。时光是一首诗,建筑中的时光是诗中的韵律。
5.当你在说“觉察”、“觉知”的时候,其实已经偏离觉知了。在觉知中不存在问题——你只是觉察,你不会觉得它是问题。就如看一颗弯弯曲曲的树,顺着它的方向,它就是直的,觉知“问题”时,问题就是你,你就是问题,它怎么会成为问题呢?
6.其实,无论你在做什么,都是在消耗空虚或者说在填补物理意义上生和死之间的空隙。不管你赋予自己行为多高的价值或者如何贬低它们,它们的意义其实是一致的。
驱动你做的各种事情的,表面是感觉,情绪,其实有可能只是那种来自生命本源的空虚感。当然这些都是猜测。但是有一个事实是肯定的——那就是你正在空虚。你正在思考,你正在建网站。你不需要转移觉察,替自己的行为找原因。你看着它如何升起,如何进行,如何消失……,它们不需要那么多理由的。对于它们最关键的是它们自身的存在。当你沉浸进去的时候,其实没什么不好。而你意识到的时候,其实,你开始分裂了。这种分裂开始提醒你,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这种分界开始提醒你朝所谓有意义的方向走。或者行动上不一定这样,心里还是提示自己必须这样,必须不那样。如此,从中可以看到的事情是:我们在一个二元的世界里,象个钟摆一样左右晃动。我们因为同意某个东西而遵循它,不同意某个东西企图避开它。而同意与否只是意识问题。如果能够做到,不因为它是对的而相信,是错的而否定,也许勉强可以摆脱二元对立的状态吧。以上为一时的胡思乱想,不一定具有效用,呵呵。
7.为什么不愿意安静?因为没有安静这一回事。
8.说到文革问题,现在的人如此热衷于责任的问题,想追究一两个人的责任,在下颇不以为然。为什么要寻找一两个责任者?不就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担责任么?经历者为了减少负罪感,故意分散责任或者寻找一两个人,某个阶级来顶罪,或往往放大自己受害的一面,忽视自身的反省。甚至到了现在,我们仍然把自己的精神颓废归结于文革后遗症。其实,那些历史怎么会和自己没有关系呢?怎么可能和当时的每一个人没有关系?没有人愿意反省自己,没有人愿意承担责任,我敢断定,只要遇到一定的历史条件,类似文革这样的事件还会发生。
作者:
Vincentlover
时间:
2009-6-21 14:09
版主头一段的描写之绝妙,可以用来做主人公临死前对于世界之温情一瞥。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也。
作者:
木头
时间:
2009-6-22 10:33
版主头一段的描写之绝妙,可以用来做主人公临死前对于世界之温情一瞥。所谓“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是也。
Rimbaud 发表于 2009-6-21 14:09
汗。
这是一段心情平静时的文。怎么会是临死前的一瞥呢。
不过谢谢谬赏。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www.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