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第一精神
[打印本页]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10 19:38
标题:
第一精神
第一章 第一精神与第二精神
当生命诞生于世的时候,一切物都已经具有了精神性。这是对应的,人起来了,物也具有了精神(美了),他们是一起的。这种精神叫做第一精神。第一精神,就是不需要修养而直接具有的精神。
一朵莲花,它的视觉美,它给人的心灵上的精神享受,在人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是注定了的。人看到莲花感觉到美,谁都会,不需要人教。如果感觉不到美,那就真的是问题了。
生命谓体产生的时候,世界也就具有了精神。甜、美、爱都是这样产生的,都是天然的第一精神。第一精神是从外到内的,是由物及人的。这种美,这种精神性,不是客观,却胜似客观。
第二精神,是需要经过修养才具有的精神。这种修养包括文化修养,专业修养,人格、心灵、人性等修养。
生命主体的精神性,人性,被物折射,产生的精神,叫做第二精神。第一精神是一切物(包括人)自身所具有的精神,第二精神是物对人性精神的折射。
鉴赏玉石的美,需要经过专业的训练才能够做到。字画的美,需要丰富的文化修养才能够体会到。至真的精神性,需要高的境界修养,人性修养才能够领悟到。如果没有人的修养,那么就如同盲人,不知道美在哪里。
第一精神与第二精神也是相对的。人自身也是物的一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的精神也是第一精神。玉石本身的美,是自身已经具有了的,但是需要经过专业修养才能够认识,这种专业修养本身就是第二精神,有诸多的人文要素。但是具有了专业修养以后,欣赏的还是玉石自身的美,懂得了玉石,更懂得玉石的美,这第二精神也就变成了第一精神。兰花也是自然之物,但是兰花的鉴赏也需要相当丰富的专业修养,第一精神与第二精神完全糅合在了一起。
生命,身体是谓体,我,心是主体。第一精神是谓体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物中如客观性质一般,比如莲花的美,在人身上与身俱来,就如甜一样。第二精神是主体精神,也就是人的主观精神,爱,人格等等。
未完待续(1)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10 19:39
第二章 第一精神
人产生了,然后就有了第一精神。把第一精神再往前推一推,作为一切生命所需要的精神,第一精神就构成了生命世界的解释核心。
人的世界,生命的世界,都用这个第一精神来解释。这个精神就是第一精神。这样做的好处是,真正用精神来分析人的行为,而不是用物质来解释生命的行为、过程。
生命对精神的需要,人对精神的需要直接构成了人的行为目的,动机,目标,原因等等。第一精神贯入生命的整个过程,人就被完全的精神化,真正成为精神的人。
在这个地方,向前推一推,就是把精神存盘,然后再当作前提使用,就成了第一精神。这就如同水,水是生命的需要,也可以说是生命的前提,水是生命之源。
人对精神的认识,在感情上都需要,但是在理性上一直把精神当做一个物质活动的附属。精神需要每个人都能够体会到,但是在实际中从来就没有地位,比如精神安慰,就没有物质来得实在。
而实际上,人们在获得物质满足的同时,内心精神一直都处于一种空虚的状态。人生的许多因素的决定,实际上并不是物质来决定,而是精神决定。
在以前的美学中,说美来自功利,来自物质性。这种用物质性来解释精神的作法是极其功利的。但是若不这样说,美又没有解释的依据。有了第一精神,问题就不需要这样功利了。
人生来就知道美,即使没有功利,同样有美。美作为一种精神,它直接来自第一精神,是一种精神需要。一切事物都具有精神性,美的精神意义首先来自视觉,视象,然后逐渐内化到心灵。
爱,来自第一精神。爱是精神的需要,而不是物质的需要。情感来自第一精神,情感是精神的需要,而不是物质的需要。人都有爱与被爱的需要,这种需要是任何物质都无法取代的。
第一精神,作为前提的第一精神,是一切生命活动的解释核心。在这个基础上,重新考察生命活动的过程,重新考察人生的意义,会对精神本身有更深入的理解,并进而理解精神与客观世界的基本关系。
未完待续(2)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10 19:39
第三章 精神自觉
第一精神是人需要的精神,人对精神的追求,就是一个精神的不断满足的过程。人吃母亲的奶只到三岁,但是人的精神之奶要一直吃到死。
一个正常的人的生活,就是出生,生长,娶妻、嫁人,生子。正常人就这样活着,为着这些而活着。这个过程就如同树木生长一样。正常人的精神是自足的,这就如同空气的自足一样,从不需要去考虑。一些原始部落的人就处于这样的一种状态之中。这种正常状态可以叫做生命自觉。
一个正常的人,对自我往往是一无所知的,因为他从来就不需要去考虑这个问题。只有在看到人疯狂的时候,才会考虑到这些问题。
现代社会中,通常人的精神是处于一种不满足状态中。这种不满足来自外在精神的空虚,来自内在精神的压抑。现代人处于一种生命的异化状态,人们的精神时刻处于一种考验的状态中,一种无法满足的状态。这就如同一个阳痿的人,想得到最大的性满足,但是又不可能得到满足。
人的精神处于不满足状态中,就需要不断的寻求精神的满足。精神满足了,就是幸福。精神不满足就是不幸福。那种感到百分百幸福的人,其实是非常少的,大多数的人生是处于一种相对满足的状态中。
相对满足就如同性欲。对于古代的人而言,一个男人可以有任意个妻子,在这一点上,他们处于一种生命自足中,是自满的。对于现在人而言,一个人只能有一个妻子,这种满足就是一种相对的满足。人总体上处于一种不满足状态,但是憋长了,又可以获得一点相对的满足,不至于压抑出精神病来。这个有点像亚健康,总体上不是健康的,处于一种略低于健康的状态中。但是又没有什么明显的病。
一个湖里的水干涸了,只有一些相对不平的坑洼中是满的,这就是相对满足。小坑小洼满了,是小满,整个湖满了,才是大满。生命精神的相对满足,就是一片沼泽地,处于不干不湿的状态之中。
还有一类人的精神是不满足的。这种人本身就如同沙漠,他们希望得到满足,但是水会从沙中漏掉。因此给再多的水,也无法满足,这样的人,就时刻处于一种精神不满足的状态之中。
对于精神不满足的人而言,任何物质上的满足,都是无助于事的,他们无法从物质中获得彻底的满足。因为他们本身就不装水。只有纯粹的精神,才能够让他们得到满足。纯粹的精神就是第一精神。每个人都在追求,比如各自悟出不同的境界,获得他们认为的纯粹精神。得道成佛,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纯粹心灵的满足。他们不是生活在现实中,而是生活在精神的子宫中。
根据精神的不满足状态,可以分为正常人、艺术人、精神人。艺术人是相对不满足的人,精神人是完全不满足的人,他们不断寻求精神。精神追求的人,只有心满了,他才觉得开始满足。这就如同嗜酒的人,喝醉了才叫吃好了,醉了才有美食。
原始人处于生命自觉状态,这种状态是最无忧无虑的。相对于生命自觉,还有文化自觉和精神自觉。文化自觉就是按照文明的规律而生活。比如一夫一妻,就是文明的规律。文明虽然是一种进步,但是同时也压抑了生命的本性。文化自觉始终是一种相对的满足状态。精神自觉就是纯粹精神的觉醒,一切行为都是纯粹精神的行为。原始人生命自觉,但是却不知道精神为何物。精神自觉,像原始人一样生活,又能得到纯粹精神的满足,这应该是人的理想状态。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10 19:39
第四章 精神的普遍性
第一精神是普遍。对于生命而言,一切事物都具有第一精神性。因此精神和具体的物质结构是无关的,这种无关证明了精神自身的独立性,它不依赖于物质。
人所看到的一切,都具有美的意义。事物的美的意义是普遍,但是现实中的美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并不来自人个人的喜好,而是事物相比较而言,就自然有了美丑。
人自身的精神,也有爱憎,爱是第一性的,但是有了爱自然就有了恨,这是如影随形的。
所以第一精神是相对的,并不是人看到事物就获得了精神性,有的事物事情让人看到烦。但是这并不能够否定第一精神的普遍性。绝对的冷是绝对0度,而人的冷暖是相对的。只有自己的手冷,才能够感觉到别人的手热。第一精神就如温度,给人的感觉是相对的。除非他是僵尸才有可能感觉到绝对的第一精神。
有了精神激情,才会有诗情。只有心态低,才会感受更多的爱,有更多的第一精神,有更多的诗。在一个精神贫乏的世界中,只有继续下潜,降低自己的心态,才可能获得相对的精神的满足。精神的水平线如地下水一样在不断的下移,人的精神生存状态是越来越贫乏。又或者说人的生存文明的高度,同样会造成这种精神满足的困难。社会在不断发展,人在不断拔高,而精神水平线却在下移,这就是现代社会人们精神的困境。
不过人的适应性是非常强的,虽然处于城市的某个小房子的某个笼子中,却依然能够生活下去。同样是自杀,社会底层的人是被现实砸死的,社会顶层的人是空虚死的。
未完待续(4)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10 19:39
第五章 第一根
人们希望这个世界有第一精神,然后从这个精神中产生一切。这样世界会简单很多。而这个梦想并非不可实现。
把第一精神埋到土里,就成了精神之根,成了生命的根源性。这种根源性精神产生生命,产生自我,产生心等等。
那么精神埋在土里就能够成为根源吗?是的。把一根杨枝埋在土里,这根杨枝就会成为一条根,长出许多的杨树苗子。尽管第一精神是地上的茎,埋在土里一样能够成为根,成为精神之根。
第一精神最开始是生命的伴生物,往前推一推,被当作前提使用,就成为了一种需要,成为了前提的第一精神。现在又埋在土里,被当作了一切生命的根源性,是一个更加深化的过程。
把第一精神与生命主体的关系剪断,然后埋进土里,就能够长出新的生命。精神应该具有这样的重复性,才有生命的重复产生。根号西埋在土里,就能够长出一个西。根号生命,埋在土里,就会长出一个生命。作为根的精神,生长一切生命。
生命的根,植物的根,它不是直接依赖于实在,而是依赖于一个过程,它生长在一个过程之中。精神之根,也是这样的一种根,它不在实在中扎根,而是在现象过程中扎根。正因为如此,这样的根,剪断了,还能够再发育成新的根。
第一精神作为根,并不是物质实在,而是关系。关系是可以作为根而存在的,因为根本身就是一种关系。老师带学生,是一种关系,学生在新的环境中又可以当老师,这就是关系的发育。
一根树枝,埋下去,就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会重新生长新的树苗。第一精神,埋下去,同样是埋下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埋在土壤中,成为一种虚有的精神关系。
第一精神,在地上才是精神,在地下只能是一种关系,是物物之间的一种虚有关系,这种关系,就如同菌丝体一样布满地下,不被人知晓,而一旦雨水充足温度适宜的时候,就会长出一朵朵小蘑菇。
第一精神,埋在地下,就是虚有的精神关系。精神在地上见到阳光的日子还是相对的短暂的,在这之前,它以一种潜在的方式在地下不断的作用,这个关系的长期作用,最终使得生命萌芽,破土而出。
未完待续(5)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10 19:40
第六章 第一推动
第一精神埋入土中,成为精神的根。那么这个根与土壤有什么关系呢?土壤代表是物质,根代表着精神的潜在关系。想象一下,树根和土壤有什么不同?这还真难说。土壤和根的关系,是纠缠不清的,简直就没法说。
与其在物质关系中纠缠,还不如干脆点,继续向前推,索性把第一根推向精神的最高点。
精神的最高点,就是第一推动的精神。这个精神产生了一切生命,产生了一切和生命有关的现象。也就是说,在物质诞生的那一刻起,精神就已经产生了,就已经一起出现了。这个精神点,才是生命的高潮点。生命因为这个第一精神而具有高潮。
有了精神的第一推动,那么一切生命现象就顺理成章,一切精神现象也就可以很好的解释。生命、自我、心灵都可以由这个精神来的解释。
那么这个第一推动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最初的第一精神,是美,是爱,只不过已经换了位置,从与生命的伴生状态转换成了第一前提,第一推动。
人生活在土地上,大家都这么想。可是转念一想,难道不可以说,人就是生活在土地的里面吗?难道人不是生活在物质之中吗?也许从来就没有外在过。
只不过对于人而言,精神是爱,是美,而对于普遍的物质而言,精神则是一种虚有关系,一种非物质的虚有关系。这种关系产生原始生命,产生植物、树木、花朵,然后再进化出高级的生命,情感意识的生命。
土地当然不会有思想,树木也没有思想。但是树木等低级生命具有欲望,具有食物的欲望,与周围的事物构成生命和食物链的关系,这种关系是生命的一个根本特征,是生命萌动的基本现象,这就是欲望。土地没有思想,但是一些物质和另外一些物质构成的除了物质关系,还可以构成食物链关系,只不过这种食物链关系过于微弱,而被掩盖。生命有欲望,分子当然不能说有欲望,但是可以叫做虚有关系。也就是说在分子和分子之间存在一种虚有的食物链关系。这种虚有关系,可以假设为就是第一精神。
作为虚有关系,一个分子和另一个分子结合了,它们同时也构成食物链关系。但是如果这种关系被外在的物质关系所破坏,那么这么微弱的意念,就很快消失了。而如果一个环境相对的稳定,而又有太阳在上面给予恒定的温暖,这种微弱的食物链关系,会集结成大规模的食物链关系,到最后一致于这种欲念的控制力超过了物质本身的关系,成为了这个军团的第一关系,并具有持续的构建食物链的能力,那么这个东西就是生命了。生命的根本特征,其实就是欲望的控制力成为第一关系,而物质的控制成为次要关系。
在世界的最初,第一精神推动的是许多的微小分子,现在推动的是体积较大的人而已。精神的推动,就如同滚雪球,这个雪球越来越大了,最后成为一个雪娃娃。
第一精神一开始就已经存在,在世界存在的那一刻就已经存在。也就是说,一切物质之间除了具有物质作用之外,本身就具有一种虚有的关系和作用。母鸡的体温能够孵化出小鸡,这种虚有的关系能够把石头孵化成恐龙。
有了第一精神,就能够分析各种生命现象、情感现象、精神现象,在这种分析中,了解精神的实质。因为也许,也许这种我们认为的精神关系(唯心关系),其实就是一种物质关系。如果是这样,就不需要再去寻找精神和物质之间的关系了。人们又何苦费力用物质去解释生命、精神现象呢?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10 19:40
第七章 精神高潮
第一推动的精神,是生命的高潮点。这个精神最终产生生命,所以说精神才是生命的兴奋点。有了第一推动的精神点,生命就找到了阴蒂,有了高潮点。
人在爱抚中会达到高潮,在做爱中会到达高潮,是因此刺激了性敏感部位,这个敏感部位就是高潮点。这种高潮是销魂的,是超越一切的体验。有精神才有高潮,高潮的本质是精神的振荡。其实,不仅性有高潮,高潮是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
人对音乐的喜爱,其实是感受一种精神的高潮。人在听音乐的时候,并没有怎么去想音乐具有的意义,更多的是在体验一种精神高潮。放一首音乐,体会一下精神高潮吧。
人是具有精神高潮的动物。人在感动中会达到高潮,在眼泪中会达到高潮。生命都有高潮,含羞草在触摸中低下枝叶,昆虫在花粉中感受花蜜的高潮,花儿在阳光中感受高潮。
听说性高潮能够治感冒,其实这并非没有道理,因为高潮是一种精神振荡,这种振荡会刺激全身的系统和细胞。在心理学上有音乐疗法,这也是有道理的,因为音乐带给人的精神高潮会调动全身的向上性。
幸福就是一种高潮的感觉,是一种精神高潮。人在相伴中感到幸福,在浪漫中感受到幸福。幸福并没有什么具体的定义,其实就是一种精神的高潮感。毒品也是一种高潮的形式,但是这种高潮会消耗掉生命所有的精力。
写作也能够达到高潮。人对写作的依恋,可能就是对这种精神高潮的一种依恋吧。
(7)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10 19:40
第八章 会说话的石头
土地中会有思想吗?
当然没有。但是人有思想。
那又怎么样呢?并不能说明土地中有精神啊。
非也。人有思想,就够了,并不需要证明土地有思想。
那你准备怎样证明精神的存在呢?
只需要人有精神就可以了,不需要证明土地有思想。有些问题不是证明得了的,只能象爬山一样,从山脚爬到山顶,就等于明白了,并不能把这座山怎么样。
世界的真实模样和人的想象有很大的差距。人们通常把物质和生命分割开,然后进行思考。这一开始就违背了的直观原则。
人不能一口把物和人都吞下去消化,而只能一点一点的吃进去,所以看不到世界的本来面目。这是人类的思维盲区所导致的,人的思维在某些领域是空白的,无能为力的。
如果把土地和人比做一尊雕塑,那么土地就是雕塑的基座,人就是这个基座上的塑像。人通常是把基座和上面的人分开来看,这就是一个思维定势。这种做法就如同把人的头砍下来,然后问身体,有没有思想。人就是头,土地就是身体,他们从来就是一体的。
基座和上面的人像不能分离!但是不分离如何分析呢?对于分析而言,这样的直观就是呆呆的看,不能说一句话,不能做任何思想。把人和土地连成一体,那还能说什么?还能怎么想?
好,现在换个角度,既然人不能思考,无法思考,那就让雕塑自己走动,自己说话。
雕塑说,世界就像我这个样子,看到了没有,就像我这个样子,有一个头,还有一个身体。
唉,这话还有点道理,世界就是这个样子。世界是一个“身头体”。在这里,人不叫人,而叫身头体,物质都是“身头体”。“身头体”,直观的叫出来,就是世界的本质!
生命和土地,加起来就是一个身头体。“身头体”,你不能说它错,因为你既不能否定土地,又不能否定生命的存在。整体的认识世界,什么叫整体的认识世界?这就是整体的认识世界!
整体认识,并不是把所有的东西混成一团,只是接在一起,构成一个理解的单元而已。
同样的,把母与子接在一起,就构成了母子体。作为一个整体,这样更接近生命的本质。生命就是一个母子体,甚至可以说母子体才能够叫作一个生命,但个的生命不能叫一个生命。单个生命,都有一种发育成母子体的能力,因为生命的本质就是母子体。如果把生命只单独的一个人理解,那就是给人做绝育手术,已经不是人了。
保持住这个姿势,用这个姿势本身来说明一切。身和头,构成身头体,母与子,构成母子体,花和叶,构成花叶体。世界就象一句话,这句话连得越完整,就越接近这句话的意思。如果是不完整的一句话,那又如何能够表达这个世界的意义?如果是错误的断句,那又如何能够理解这个世界的真实面目?
人们通常习惯于按照某种断句习惯去理解周围,如果某一天,突然改变这个习惯,就会有不一样的认识。母子体,就是两个连起来解读。生命是不断繁衍的,就像一群不断延伸的音符。单个音符听,两个音符一段,三个音符一段听出来的感觉就不一样,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生命是什么?生命的意义在他自身的关系中,母子体就是这种关系的表达。母子体是连个一起理解,同时也可以更多的。人生活在群体,群更接近生命的实质。这个群,不是乌合之众,而是被接在一起理解的群,是被当作一个东西。
精神的本质其实是在群中,上帝对于群而言才有意义,一个人不需要信仰,一群人才需要信仰。爱,其实是群得以存在的手段。人的漂亮衣服,要表现给他人看,在晚上穿好看的衣服,有什么意思呢?生命是一个群,群具有个体同样的意义。因为生命是一个群,所以生命会孤独。单个生命不是不能生存,只是单个生命是群的产物,而不是单个生命产生群。海水把一只乌龟冲到了海滩上,它就是一个落单的生命,不过不要担心,它会繁衍出自己的一个群。
对于树木来说,世界是一条根。土地的某一部分在食物链中,而大部分在食物链之外。所以说根是一种关系的存在,是食物链的关系的存在。对于人来说,世界是一个群,一个开舞会的群。
“身头体”就是一个会说话的石头。直观让事物自己开口说话,胜过人的话语!世界是什么样的?就是你看到的样子,不要再去简化它了。
未完待续(8)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10 19:40
第九章 第一存在
第一推动的精神。依然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第一推动的精神和土地有什么关系呢?树根和土壤有什么区别呢?
这真的很难说,简直就没有办法说。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精神推到土地的前面去,成为第一存在。
这是一个大胆的行动。所谓坏事做绝,既然坏事已经做了,那就干脆做绝它。
把精神推到世界之外。这个世界的答案也许并不在这个世界中,而是在世界之外才能够找到。
精神作为第一存在,那不是上帝了吗?精神不能在土地之外,它必须在土地之中。既在世界之外,又在世界之中,那么这可能吗?
有可能!
物质可灭,就为精神提供了后门。可灭性既在物质之中,又在物质之外,而且直接产生生灭概念。生命不就在生灭之间么?说实话,精神需要这样的后门。好不容易在物质的屁股上戳了一个洞。
对于物体而言,时间就是流变,是不断的流逝;对于可灭而言,时间就是永恒,是事物永恒存在的场所。事物在时间中,说明它还在,事物不在时间中了,则是真的不在了。所以说时间是相对的,既是底线,又是诱因。
精神也是相对的,既是生命的底线,也是生命的天穹。生命因为有精神而成为生命,精神就是生命的底线。没有了精神性,就是泥土。生命的意义在于精神,精神是生命的天,生命是精神的不断满足。
生命,就是生生不息。生产[分娩]关系决定意识关系,生命被生下来的一刻,母爱就产生了。这个过程就如同母亲在生了孩子之后自然会产生乳汁一样自然。爱情,婚姻,亲情等都是生产关系的产物。这里的生产关系,不是生产力上的生产关系,而是母体产生子代的生产关系,是生命的孕育产生关系。
生则一切精神关系都产生了。具有生灭性的物就是生命,物质是相对的,精神才是第一存在。
生命一旦产生,就把一切精神关系拉出了土地的水平面,精神之根暴露在空气中。这些暴露在空气中的精神埋下去,就是精神之根。精神之根,向前推,就是第一推动的精神。第一推动的精神再向前推,推到土地之前,就成了第一存在。
生灭是绝对的,物质是相对的,生命是第一存在的,所精神是第一存在。
最后做一句广告:一切皆有可能!
(10)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12 16:05
第十章 变态的世界
可灭物是一个灭火燃烧的物质,所以它一直是痛苦的。生命是一个欲火燃烧的生命,所以它一直是痛苦的。可灭物是灭火燃烧的,是一个心脏,最终成为人的心脏。
物质可灭,就有了一个洞,这个洞,说它是口,也可以,因为它是要吃“物质”的,它要吃掉整个的世界。可灭性是一条裂纹,它是地球上的大裂谷,它是墙皮上的裂缝,它是人脸上的皱纹。
物可灭,人有生老病死。可灭性是不断蔓延的,生命的腐烂是不断蔓延的。物的腐烂就是生命的繁衍,生命的腐烂就是腐化为物质。
....
[
本帖最后由 平板 于 2007-12-20 09:39 PM 编辑
]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20 21:55
生命与时间
第一精神,根连物,稍通神。
根连在物上,连在物的生灭性上。物始终是本,树根于泥土,从泥土中长出来。这个关系就如同树与土壤,根在实在中,枝叶在天堂。
稍通神,因为神的现象是精神的产物。上帝提供了神性,却不能提供实在性;物质提供了实在性,却不能提供神性。只有第一精神才兼有两者的统一,既能够提供实在性,又能够提供神性。
那么他究竟是物,还是神呢?这还真难说,白菜从土壤中长出来,白菜是不是土壤呢?应该说是,但是又不全是。根连物,说明精神是物性的现象,稍通神,说明神性是精神的本性。
第一精神根于物的生灭性,相对不灭的物就是物质。精神与物质同在,这就如同一个雕塑,背面看是一块石头,正面看是一个人像。
精神是有规律的,他的规律一定都不亚于物质规律。生就是精神的规律,生则一切精神生,离开生,没有精神。所有的情爱,所有的快乐痛苦,都根源于生,当一个生命产生的时候,他已经注定是这个样子。所有的精神性,都是与生俱来的。
虚或是精神的规律。虚是虚有,虚幻,或是实在,是实在的消融的产物。一切精神都是虚或的,他们不实在,但是他们拼出一个多彩的生命世界。
有了第一精神,精神就能够象物质一样论斤论两。事物的所包含的精神性是可测的,只是这些量都是虚或量。爱的多少,美的多少,都是虚或量,这些量是无法用物质来衡量的。判一年刑,和判罚款一万,意义是不一样的,一个是时间量,一个是物质量。精神量则既不是时间量,也不是物质量,而是虚或量。
当然情感并不能脱离物质,而是被物承载,被时间承载。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所谓滴水汇成大海,情感就是时间的点滴汇聚而成。没有离开物的精神,没有离开时间的精神。鉴于生命的时间性,时间对于生命的第一性意义,可以说时间是一切价值的根源,是一切情感的根源。价值就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在忽略劳动差异性的条件下,价值就等于时间。八年陈酿,十年陈酿,在忽略主观差异的条件下,十年的朋友,一生的朋友,时间就是情感。时间在情感中的标准性胜过任何东西,他比人的主观更根本,他会改变人的主观,而人的主观,也只被情感所改变。记住,时间是一切价值、精神的核心和基础。
物质无法测到精神,但是精神并不在时空之外。神性构造的精神世界和现实是不能用距离衡量的,他们在主谓之间,根本就没有距离。两个世界,但是0距离。
所有虚或的东西都是物质手段不可测的,但是不代表它不存在。一切精神都是生命的主观扩张,我爱她,并不是我和她之间有吸引力,而是我的精神把她纳入到我的精神世界中,然后爱上她。自生自灭,生灭不可测的,因为主体都不在了,无从测起。
第一精神是一个节点,这个节点根连物,稍通神,他的意义在于,把神性和实在性连接起来。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21 17:33
软着陆
精神的本质特征是一种幻觉,一种主观的意愿。精神关系,建立在幻觉和主观的基础上,而不是象绳索那样拉在两个事物之间。
精神和现实的关系,一直维持着一种神话式的关系。神、佛、上帝,都是这种神话式关系的表现。人类通过神,来表达心中的精神。在上帝和诸神成为一种文学上的消遣以后,精神和现实的关系,就仅仅维持在一种想象式的关系上,仅仅作为一种幻觉现象而存在。
无论是神话式关系,还是想象式关系,那都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精神始终都是生命的支点,爱,是生命的精神支点,情感是生命的联系纽带。
所谓精神软着陆,就是要把这种神话式关系,想象式关系,转变为一种理性关系。精神理性的着陆于实在,理性的在大地中生根,成为大地的某个实在性质。
精神是一个幻觉,那么这个幻觉如何根着于大地呢?这就要开一个后门了。物质是不灭的,所以再开一个可灭的后门。什么叫后门?就是不通过证明程序而先开一个口子,是带有人情味的。
有了这样的一个后门,就能够让所有的精神现象、生命现象扎根到大地上。所以虽然是走了一点后门,这个后门绝对是值得一走的。注意,不是从生灭性推出精神,而是让精神、生命扎根于大地。所以这里面不存在一个用物质性质证明精神存在的过程,而是让精神回归物性的过程。所以我不需要证明物质生灭,就一定产生精神,而是把精神现象还原到大地的某个位置上,给精神、生命一个着陆点。
可灭性物,从人的角度来说,就是生物。灭掉对方,吃掉对方,其实也只是一个角度问题。对于被吃者,是灭掉了,对于食者,是吃了对方。生物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是超出了物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这种超出为精神的存在提供了充分的空间。生物链,食物链,欲望,其实都没有超出这个生灭所提供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之内。
灭的关系是超出了时间和空间关系的,物灭,则时空都灭。灭了没有以后,也没有以前,什么都没有。灭的关系对时空的超越性,为精神的存在提供了空间,精神、意识关系都没有超出这个空间。
生命在一生一灭之间,精神也在一生一灭之间。这种生灭关系对时空的超越性,为生命和精神提供了足够的空间。没有超出生灭的精神,没有超出生灭之间的欲望。
从生命的角度来说,是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内心感受只有自己知道,恋爱只能自己去谈,别人是无法取代的。而从灭的同构性,对时空的超越性来说,是可知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才有同情,能够体会别人的感受。
生灭性与外在无关,是都绝对内在的,就象一个人的痛苦,其他人始终无法体验的。这种与外在无关的内在性,完全的内封闭,就是精神的原型,是心灵的原型。而生灭的绝对开放性,无条件开放的系统,则与生命的开放性,在另一半中获得人生的意义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于内于外,精神,生命都没有超出生灭的关系。
我不是上帝,所以不能够从泥土中推出精神性,但是我能够把精神性还原都大地的某个位置上,因为我是人。我不能把精神推出来(我不是上帝),但是我能够把精神推回去(我是人,有理性)。
科学能够医身,不能医心,能塑造形体,不能塑造心灵。主观需要情感来塑造,心灵需要精神来塑造,这是任何物质手段所无法取代的。不迷信,也不盲从,勇敢面对,是理解精神的基本。
把物的性质,往外再挪一点点,让物具有生灭性,则精神就有了位置。但是在目前,这仅仅只能是一扇后门,至于他什么时候能够成为前门,那就很难说了。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精神软着陆,精神与现实建立理性的关系,是精神发展的必然。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21 22:28
底线
底线(姜了)
孤傲成王者,托住那些不停下移的底线
那些脑壳不会在意底线的崩断
王者从不垂下头颅
落向深渊,崩断的弦足可以裂骨
这首诗是姜了的高潮之作,听觉,视觉,都达到了一种极致,然后在极致精神的张力下,达到一种高潮。在这里我并不来评诗,只是想借这首诗作一个引子。
一
人要守住自己的精神底线。人的尊严,有底线,人的道德,有底线,人的良心,有底线,人的为人,有底线。
裤子褪下一点,胆子放大一点,精神底线在不断的下移。人要守住他的精神底线,就要与生活抗争。“孤傲成王者,托住那些不停下移的底线。”
精神是底线,也是雪线。精神的底线在下移,心理在不断让步。精神的雪线在消融,雪原在缩小。
守,是守不住的。人们认为牢不可破的底线,往往不堪一击。人,没有什么事都做不出来。精神底线的下移,没有人能够托得住。只要有底线,就会有突破。有底线,就有人践踏底线。
二
实在的心,虚或的心,实在的我,虚或的我。实在的心,只是虚或的心所画的一个圆,就如同人用笔在纸上画的一个圆。实在的我,只是虚或的我的一个投影,就如同人投在墙壁上的影子。
实在所画出来的底线,就如同墙上的粉笔线,是会被擦掉的。任何实在的底线,无论他多么坚固,都是守不住的。真正的精神底线,是虚或的。人应该设置一条虚或底线。
底线不在衣服的多少,底线不在心里,心总是会变的。任何实在都会被践踏,但是虚或不会,它永远在实在之上,永远不被实在触及。破坏者永远只能破坏它自己,而不能触及这条底线。如果你要抹掉他,你就必须进入虚或世界,你进入虚或世界,你就是精神的人。
虚或的心,虚或的我,虚或是生命的底线,即粉身碎骨了,这个底线依然是不变的,虚或之线是精神永远的底线。
永远的底线,生命需要这样的一个底线。这样的生命,才是自由的生命,这样的精神才是自由的。
虚或的底线,是生命的底线,虚或的精神之线,也是生命的雪线。精神生命,有精神底线,实在生命,有精神雪线。生命具有精神性和实在性的双面性。
三
物要守住自己不灭的底线,殊不知,底线最难守。空间的底线下移,就是时间,时间的底线下移,就是虚或,虚或的底线就是生灭,生灭底线就是没有底线。
这个世界没有底线。精神,守住它的虚或线,物质,守住它的实在线,构筑他们各自的阵地。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23 14:41
精神的实质性理解
一 精神史
哲学、数学、科学,都是工具,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帮助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人们对物质的实质理解,已经非常深入。但是人们对精神的实质性理解,从古人到现代人,基本没什么变化。鬼,还是鬼,神还是神。
空间并不是世界最基本的形态,而是最定型的形态,是世界的现存状态。世界从不恒常(生灭),到恒常(时间是物质永恒存在的场所),从不定(时间是流变空间),到定型(空间是固定的空间),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所以精神、时间虽然是从现有空间现象中抽象得到,但实际上精神,时间并不是空间的某个维度,而是这个世界的前态的遗留。
家养的狗,是从野狼来的,人性是从野性中来的,人本来就是野生的。这个世界的原本状态就是野生状态,是兽的状态。人性在发展中逐渐定型。到现在,人具有两面性,人性和兽性,但是兽性并不是人性的另一面,而是野性的遗留。
时间比空间古老,精神比时间古老。物有多古老,时间就有多古老。时间有多古老,精神就有多古老。
二 物质性
时间、精神,不是物质。
看世界,就如同看一幅画。物质世界,就是像素;精神世界,就是图像。一幅画是由像素所组成,但是像素却不能够解释一幅画。从像素这种原始的方式,显然是无法理解图画的内容。
从精神、时间、空间的发展顺序来看,物质性,只是对世界的一个原始的低层次的理解,就是从在不在的角度来进行理解,就象从像素的角度来理解图画一样。这和人的思维规律是密切相关的。从物质性角度理解世界,就如同从小孩子的角度理解大人的世界。物质和生命体的区别,不在物本身,而是在于怎么看,同一个东西,用一只眼睛看(物质的眼睛),它就是物质,用另一只眼睛看(生命的眼睛),它就是生命体。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石头说;世界是生命的世界,土豆说。
物质性这种最原始的认识方式,就如同扫描仪扫描到的世界,是没有死活的。从这个扫描的结果中是无法分析到精神的,因为它在扫描的时候,就已经把精神像素屏蔽掉了,只剩下时间像素和空间像素。
从物质角度理解,时间是物质的流变态,精神是物质的背反态,生命是物质的生灭性。空间是第一形态,时间和精神是第二形态。但是物质出发,最终只能看到物质的生灭,一个白点,一个黑点,而看不到背面的生命、精神。
物质世界是数字世界,是信息世界,是低次理解。精神世界是生命世界,是情感世界,是平方次、立方次的理解。
三 精神性
生物链,食物链是生命的两个关系链,一切精神都在这两个链条中发育出来。情感在生物链之中,财富在食物链之中。这两个链条一直就有,是一切物都有的虚有关系,只不过,这种关系非常微弱,只有在通过漫长的培养后,才发育出来。
物运动,就会被这种微弱作用所利用。这种微作用经过累积,就会成为主导作用,生物链,食物链一旦成为主导作用,生命形态也就出现了。生灭性的精神张力大于恒常性的物质张力的时候,物就成为了生命体。
精神的实质是不恒常空间,是时空的背反形态,是一种虚有作用。所以精神不是神,也不是鬼,而是世界的一部分。
三 精神作用
精神的力量,时间的力量,只是一种说法,最终还是物自己的作用。衰老,就是生命自身的作用,与时间无关。爱,就是人自己的作用,与精神无关。
精神作用,最终是人的作用,那个谁,主宰人生命的那个谁,不是别人,正是人自己。精神、谁,都只是用来说明人所处的世界的真实面目,主体依然是人。
物质性和精神性并不是对立的两个事物,而是高低不同的两个层次。物质性受自身的层次限制,是看不到精神的。精神性,是生命体,生命体包含了自身的物质性。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23 18:36
蚍蜉撼大树
精神的人,需要精神的理解这个世界。诗人,就是企图精神的理解这个世界的人。
时间,就是时间性理解,从时间中理解世界。精神,就是精神性理解,从精神中理解世界。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只是更切近的进行理解。
精神性如何理解世界呢?可以想象一下,这个世界是一个大火球,然后外面有浅蓝色的火焰,幽灵般的火焰在燃烧。这个火焰是精神之火,就是可灭之火。这些火焰其实是虚有的,因为如果实在,那么这些火焰外面就又有空间了。
这些虚有的火焰,是如何推动这个世界运转的呢?这种推动其实就是人在推动,是生命在推动。火焰是虚有的,但是推动是真实的。所有精神的虚有性,都会通过生命主体转化为真实性。精神推动世界,就是生命推动世界。这个过程,就如同蚂蚁撼大树一样。这个过程是缓慢的,生命要推动地球,要推动月球,要推动这个世界。生命的活动过程,就是精神推动世界。
做到了精神性的理解这个世界,才能够真正的理解人,理解生命,理解生活的意义,理解人生的意义。俗话说,蚍蜉撼大树,这种理解的企图对于目前的认识而言,也是蚍蜉撼大树,很难消解人们物质性的理解惯性。也许诗人,可能会脱离这个俗气,那也不是一般的诗人了。
消解人们物质性的理解惯性,是相当困难的,即使是诗人都未必能够免俗。这个世界不知道有什么才能够彻底指引人的认识,应该是心灵。但是多数时候,人还是选择相信权威。对世界的精神性理解,也许应该是诗人的责任。但就目前而已,诗人对世界精神性的理解,依然处于一种想象式,神话式的阶段,当然有一些潜意识的东西,在精神性的理解人,有一些精神的下潜尝试,在精神性的理解生命,而且已经成功做到。这是很值得欣慰的事情。
要达到精神性的理解整个世界,仅靠想象是不够的,要理性,还需要勇气。诗人要精神性的贯彻到底,用自己的精神性方式完全的理解这个世界,需要更大的勇气,但未来是美好的。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23 18:37
精神的理解这个世界
精神的理解这个世界,可以分三个过程:
探索心灵;
探索生命;
探索精神。
人,一生都在试图精神的理解这个世界。神的世界的探索,是一种理解的努力,生死轮回也是一种理解的努力。
上帝,饶恕我吧!
诗人,从心灵上探索。这种努力,也是试图精神理解这个世界,理解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探索心灵,是精神的理解世界的第一步。
回光(绝也)
当一丝细小的光把我的双眼点燃
死亡的足迹里
我化身无比惊艳的虹
从今以后
我不会再谈及疾病、黑暗、刀子和死亡
我只有快乐、微笑、激动和热泪
这个深深的午夜
寂静化为灰烬
飘过了我的窗子
像两只漆黑的豹子
叼走了我的眼睛
第二步是精神的理解生命。
爪力(姜了)
叶将落尽,无风的某时
树收敛一年中地面上最后的光阴
一片叶落下
树梢都没动一动
地下的根
动了动,那是根在抓握泥土
试着爪力
最后是精神的理解整个世界。
秋叶的归属 (平板)
其实我是无心的
每一片叶子
都是我的身体
秋风中我要软着陆
不要这矛盾
不要这陌生
不要这孤单
摔在地上不要有声音
精神要软着陆,秋叶要和大地一起燃烧。这个世界要被精神充满,一切都属于生命的,是生命的一部分,那一部分,不能和我们太陌生。那把插在身体中的刀子,它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炼狱
当烈火从地底涌起
每一寸土地
都在燃烧
每一片落叶
都在燃烧
一棵树
在燃烧的土壤中
伸展根系
在燃烧的空气中
打开花瓣
吐出火焰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12-23 18:37
天天开心
人活在世间,就要开心。
很多时候,大家并不开心。人多时候最孤单,笑容也寂寞。不开心,生活的没有意义,所以不开心。
其实一切开心,都是精神高潮,有精神高潮,所以快乐。不需要意义,不需要理由。
人都有精神高潮。人把快乐建立在意义的基础上,把行为建立在意义的基础上,这样反而扼杀了自己的快乐。精神高潮,消解了意义基础。所有的快乐都建立在精神高潮的基础上。有了精神高潮,然后不同的意义产生不同的精神高潮。什么样的意义,就是什么样的快乐,什么样的幸福。
众里寻,千百度,回首却在,阑珊处。开心天天都有,听听音乐,哼哼歌曲,蹦蹦跳跳,都能开心。开心是一种心态,放开自己的心灵,释放自己,就能够天天开心。
快乐随时起舞。天天开心,天天都有好心情。然后寻找自己的意义,自己不同的快乐。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www.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