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标题:
《信使之函》解读二
[打印本页]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8-25 21:01
标题:
《信使之函》解读二
远离实在,接近精神
——《信使之函》解读二
一
信是无休止的爱情颂歌。
……
信是信念旷野中一次慢慢展开的残忍。
……
信是对破败的一次不求甚解的钟爱。
……
信是一次酒中自刎。
……
其实“信”在这些句子中,根本就毫无意义。这是一句大实话。这些句子可以看作是没有主词的句子,但是为了句子的完整,作者还是给这些句子加上了一个主词。
在阅读中,用红笔将这所有的“信”字都打一个叉叉,主词就会被彻底咔嚓,只剩下残句。
“信是……”
这一刀砍得很整齐。象切菜一样,把所有的葱头(主词)把在一起,咔嚓一刀,全部切掉。颇有一种杀戮的快感。头没有了,大家所欣赏的是这些语句的躯干以下部分,同时带来一种人工修剪的整齐效果。
“信是……”
“信”在这里不主张任何意义,它仅仅支撑起一个句子的形式,使句子在形式上完整。信是对所描述事物的一个空置。主词不做任何规定和判断。宾词们各自呈现自己的形式,不受主词意义的约束。
这些词语如飘絮般在空中乱舞,如同脱离了树枝在空中飘飞的叶子,飘忽不定(它们不对树负责,只对空负责)。随着主词的缺失,句子的实在意义被瓦解,只剩下了形式。
“信”就是一切形式,“信”的作用是将这一切形式空置起来。就如生命在琥珀中成为永恒的美。
二
将事物的实在意义掏空,就成为了形式。但是必须注意的是,首先是实在物,然后再把实在的意义掏空。如果没有这个实在物,那么也就无所谓掏空实在意义了。先没有瓷罐,就不存在瓷片。如果先不确立意义,便不存在解构。
我们不能写下这样的句子:
……
*是信念旷野中一次慢慢展开的残忍。
……
它必须首先是一个句子,然后再把主词去掉,成为句子整体中的一个部分的时候,它才具有形式的意义。动物不穿衣服,那么动物的裸体这一说法就没有任何意义。人穿衣服,而再脱掉衣服,成为裸体,那就具有裸体的意义。裸体是把人放在穿衣服的整体中去考虑的。
信是对意义的解构,把语言变成了语言的尸体。解构这个词,本身就意味着它必须有一个先在的东西,然后才有解构。解构的始终是一个实在对象,可以是物,也可以是句子。
三
事物的实在意义被掏空,虚或意义才能够更好的呈现出来。
信是信念旷野中一次慢慢展开的残忍。
可以理解为:
爱是信念旷野中一次慢慢展开的残忍。
……
恨是信念旷野中一次慢慢展开的残忍。
……
生活是信念旷野中一次慢慢展开的残忍。
“信”不说出任何具体的意义,拒绝任何具体意义的理解,只将事物的本身呈现出来。实在意义去了,呈现出来的是事物的虚或意义(不定意义),即可以产生多种理解。
信本来就没有意义,它是空。因此无论你如何去理解它总是错的,因为它根本就没有什么可以被理解。反过来也可以这样说,你怎么样去理解它都可以,因为它没有意义。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8-25 21:01
四
虚或是与实在相对的,虚或这个词一开始就站在实在的对立面,它不关注实在,而只关注形式。
虚或是对形式的绝对追求。
/将爱风干,成为一个风景。
/不宜提及爱…
/拒绝交出一朵小花…
/静默或者死去…
这就是矜持,在矜持中成为形式。
对于实在而言,没有目的,便不构成意义。而对于虚或而言,虚或就是意义,所有的目的都被取消,成为形式的环节。
/草席似水,瓦罐如冰。
/圣水之边,芭蕉尾际。喟叹时刻,松枝时节。
/酸有酸的理,酸有酸的理。
---孙甘露《我是少年酒坛子》
这些句子,是取消了意义的句子,不以任何意义为目的。它们不是要表达意义,而是要把意义植物化,非意义化(虚或成浆糊)。所有的意义都不见了,只留下形式。
五
虚或是对形式的执著追求。虚或以形式为第一。
形式第一,就是事物的形式大于事物的意义。
形式第一,就是外表比生命更重要。
形式第一,就是亲吻的姿势大于亲吻本身。
形式第一,就是牵手的姿势大于牵手本身。
形式第一,就是偏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形式第一,就是死亡的姿势比死亡更重要。
形式第一,就是细枝末节比整体更重要。
形式第一,就是梦幻比现实更重要。
形式第一,就是结婚的仪式比结婚更重要。
形式第一,就是开花比结果更重要。
形式第一,就是飞蛾扑火。
以形式为第一,就是这样不可理喻的,而且偏执。它将这个世界倒过来理解,它让一切有用的变成垃圾,然后生活在垃圾堆里。
六
虚或以形式为第一,必然将实在肢解,将意义肢解。这就如同在崇山峻岭中修出一条直线的高速公路,必然要钻隧道,架高桥,跨过峡谷,穿越丛林。这个过程虽然危险、残酷了一点,但可以产生许多险峻而独特的风景观。
铁艺
用直线将爱分割
痛
且流泪
但依然执着
用时光
将爱灼烧
弯曲
投入到空虚的绝地
成为一朵遗世独立的花
形式是一把利剑,不管是什么,都划过去。正是这种反动的做法,才能够将实在的内在剖开,将爱剖开,将意义剖开。
形式是一直向前压的轮子,无论是什么,都压过去,而正是这样非人道的做法,才可以使实在的原味,原汁被榨出来。
人类的精神、爱、友谊,往往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下才能够展现出来。这就好比战争虽然残酷,但是总能够产生许多感人故事。我们不可能每个人都去经历一场战争,经历几次生死。在艺术上采用形式之剑撕碎一切,能够实现人的这种需求,宣泄情感,体验生死。通过解剖生活、爱、精神,可以指引心灵。“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艺术当初只是为了混口饭吃,不过如果唱的是救国歌曲,那就是精神抗争了。娱乐精神,指引心灵,这就是艺术。
形式第一,好像不可理喻,其实这是自然本性。比如时间,不会放过任何东西。它会在人的脸上刻上皱纹,会在事物上写下沧桑。虚或主张形式第一,看似没有道理,其实就是道理。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8-25 21:01
七
单是形式,还不能说明什么是虚或。虚或是精神性的,具有精神意义的事物,才是虚或事物。
/圣水之边,芭蕉尾际。喟叹时刻,松枝时节。
这样的句子,确实是消解了意义,是完全的形式,但给人的感觉是麻木的,就象吃塑料泡沫一样,虽然是在吃,却完全没有吃的意义,既没有味道,也没有营养。
远离实在的形式并不就是虚或,还要接近精神。缺少了精神,形式就只是形式。
远离实在,并不是虚或,远离实在后,还要接近精神。两者必须同时具备,这才能够叫做虚或。
越形式,越虚或,越精神,越虚或。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无情,是很酷,有型;怜子,很实在,但是很有精神。
形式第一,精神第一。既漂亮,又有爱心。
为了某种形式性,舍弃所有意义与实在(包括时空、精神、意义)。在这里虚或才是绝对精神,因此具体的精神性,都可以被形式解构。
为了某种精神性,舍弃所有实在与形式(实在与外表)。在这里形式是实在的东西,是物化的东西,因而被舍弃。
在同等精神条件下,越形式越虚或;在同等形式条件下,越精神越虚或。当形式与精神发生冲突的时候,精神第一,形式第二。如果精神在实在之中,那么就要走向实在,舍弃形式。对于诗来说,就是把意思表达出来为主,不必理会押韵与平仄等形式的东西。
蝴蝶最能够说明什么是虚或。形式化,就是蝴蝶的翅膀,精神就是蝴蝶的身躯。两个极致的发展,就产生了蝴蝶这样的一个形态。
只有形式没有精神,就如同只有翅膀而没有生命;如果只有精神没有形式,就如同毛毛虫,就失去了美丽的翅膀。
八
“越虚或越美,越美越虚或。”(《形式与意义》)
越形式越美,越精神越美。
形式不分好坏,不分善恶(对于天空而言没有善恶,只有自在),美也不分好坏善恶。蛇蝎美女,就是美和恶的结合。况且善恶也是相对的,你征服得了她,它就是善的,你征服不了她,她就是恶的。
精神分善恶,罪恶的心,就是丑的。但心灵的丑不关涉外表。精神大于形式,评价一个人,心灵美是第一位的,外表美在其次。
对钻石、黄金饰品的爱好,是人的天性。美与价值密切相关。钻石、黄金的美,与它本身的光学性质以及物理性质是紧密相关的,但与他们与价值的关系更加紧密。价值是高贵与财富的象征,因而倍受受青睐。我们不能昧着良心说,美与价值无关。因此有人说,是价值产生了美。
本质上,价值是不产生美的。因为价值是一种实在性,而美必须远离实在,精神必须远离“铜臭”,这两条价值都不符合。
那么价值为什么产生美呢?这是因为价值和人本体的需求取向是一致的。人体需要的食物,就是美味。人的本体需要的,就是价值。对于本体来说,精神和物是结合在一起的,还没有分离。金子和钻石的美,是本体性的,它们和人的直觉完全一致。
价值是生命本体的精神,因此,价值就是美,这不需要谁来教。愉悦是肉体的精神,因此令人愉悦的,就是美的,这是人本性中的东西。当我们在欣赏异性的时候,性感美,形式美,精神美,三个因素是叠加在一起的。但是我们不能说性欲产生美,就如同不能说引力产生美一样。虚或(精神)才是美的原因。从物中看到精神,从生殖器中看到精神,这是最关键的。精神才是美的原因。
城里的一小块土地,价值一个亿,我们不会说这块土地很美。故乡的一大片土地,非常廉价,我们会觉得它很美。最美是故乡,充分证明了是精神产生美,而不是价值产生美。
当价值(性)取向和精神一致的时候,这种价值才是美的,只有在这个时候,人对价值(性)的追求和人们对美的追求才合二为一。当价值(性)取向背离了精神的时候,那就是丑的。
美有三种境界,即精神美,人的美和物的美(《形式与意义》)。物品才用价值来衡量,价值产生的美,属于物的美,装饰的美。金子和钻石,不能作为精神追求,只能作为装饰品。
九
远离实在,接近精神。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接近精神呢?下面以“什么是爱”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什么是爱?
1、爱就一个字。
这是形式第一的极致表现。什么都不是爱,只有这个字才是爱。
为了一个“爱”字,可以抛弃一切。这可能是一种错误,浪漫得有点残忍。但是这恰好就是艺术所需要的。(AAAAA)
2、爱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错。
爱是虚或的,它无法被实在所表达。爱不在现实中,爱在心中,任何表达都是对爱的一次偏离。(AAAA)
3、说出来才是爱,不说出来,那就不是爱。
相爱必须在精神中,如何进入精神之中呢?那就是以“爱”为中介,因而,爱说出口了,才是爱,没有说出口,不是爱。(****)
4、爱在心中。
爱是心中的精神。无论相隔多远,只要相互信守,那就是爱。精神爱恋才是真爱。(***)
5、心动不如行动。
爱不在实在之外,而在实在之中。心动不如行动,行动才是爱,藏在心里的爱等于没有,精神支持等于不支持。说了不是爱,做了才是爱。用行动证明爱。(AAA)
6、在一起,就是爱。
一切都是爱,实在本身就是爱的省略。两个人在一起,这就是爱,不需要更多的条件。很多人未必理解这一点,而当他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们就会发现这一点。在一起,已经是爱。(*****)
7、什么是爱?
随你怎么说都可以。爱是一个字,爱在心里,爱在行动,都可以,他们都离不开爱的精神,只是爱的精神表现的方式不同。但是这些爱的形式化,和接近精神实质的程度是不同的。我上面用了五星、四星、三星来表示他们,其中A表示形式化程度,*表示接近精神的程度。在这以下的爱,那就更庸俗和下流了,不谈。
1和6是相对的,都是五星,是最高境界。这种爱谦虚、广博。看不到爱,却都是爱。1是形式化的最高境界,6是接近精神的最高境界。(或境、灵境)
2和3是相对的,都是四星。这种爱高雅、灵秀。2是精神境界,3是这种精神对应的形式表现。(否境,真境)
4和5是相对的,都是三星,是最常见的理解方式和形式表现。这种爱实在、深厚。4是精神境界,5是这种精神的形式表达。(肯境,实境)
精神和实在本来就是一体的。接近精神,也就是接近现实,但是要知道,在接近现实的时候,并不是没有精神,而是省略了精神。
远离实在,接近精神,就是说爱要浪漫,要精神。但什么是浪漫呢?有人说环游世界是浪漫,而有人说一起慢慢变老是浪漫。什么是精神呢?有人说,精神是一个字,精神在心中,精神在行动中。但是,无论理解如何不同,“远离实在,接近精神”这个主旨始终是不变的。
作者:
平板
时间:
2007-8-25 21:01
十
形式永远追求完美,这决定了形式始终是远离实在的。虚或,拒绝实在。玉不可以有暇,虚或是玉,实在就是瑕疵。虚或拒绝意义,“拔一胫毛以利天下而不为”,任何一点点意义,都是“灰尘”。虚或就是完美和梦幻。
那么是否追求完美和梦幻就是人生的目标呢?
伊或揭示了存在的本质,世界是破缺的,破缺才是这个世界的本质,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完美。所谓完美,其实就是残缺,因为没有百分百完美的东西。
破缺真相粉碎了一切关于完美的梦,使得虚或这个飘在天上的梦终于变得实在。/被风吹散,被雨淋湿。破缺如一滴雨水,将梦幻淋回现实。
残缺是美,瑕疵是美。因为这个瑕疵/破缺就代表着这个世界的根本精神,它已经不是一般意义的瑕疵了,而是精神的象征。没有缺憾的美不是最美(断臂之美)。楚楚可怜的黛玉才是最美。
虚或就是吹到天上去,实在就是落到地上来。美就是缺憾,精神就是实在。最震撼的美是残缺的美。最大的快乐就是痛并快乐着。
十一
虚或就是远离实在,接近精神。这不是定义,而是对虚或概念的一个相对的解释。这个解释,是对物的虚或性的判断准则。对于物而言,远离实在,接近精神就是虚或。越虚或越美,越美越虚或。虚或是艺术的规则,是美的规则。
孙甘露在1986年写了《访问梦境》,这是讨论人和人背后的精神、意识的一篇小说。他在1987年初写了《我是少年酒坛子》这篇小说,这篇小说是完全形式化的杰作,所有的意义都被取消,不可以用意义理解。1987年后期,他写了《信使之函》这篇小说。这篇小说,应该是前两篇小说的结合,一方面形式化登峰造极,完全没有意义,另一方面他已经领悟到了生命背后的意识,并把它叫做信。信已经开始有意义,信是对精神的无限接近。信是对精神的无限接近,信是对形式的绝对追求。孙甘露终于实现了精神与形式的结合,思想到达了成熟的顶峰。
在后来的《请女人猜谜》中,孙甘露将形式化的笔触伸入到现实中,他试图解构现实,将现实解构成象信那样的句式。很显然,这个谜并不好猜,不要说是请女人猜,就是男人,也未必能够猜中。
欢迎光临 芦笛外国文学论坛 (http://www.reeds.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